描绘苏州的诗句(精选50条)

2024-01-10 10:20:34

描绘苏州的诗句

1、似乎那时离开苏州都要走水路出阊门,经由枫桥寒山寺向西往北。咏苏州的诗好多提到阊门的,看来是离别时的必经之路。(描绘苏州的诗句)。

2、袁宏道这篇“记”,没有从记景写起,而是以记述虎丘中秋月夜游人云集的情景、聚饮欢歌的场面为主。先写中秋之夜游人如织的盛况,再写中秋之夜虎丘斗歌的场面,接着才着笔写虎丘山水的美景以及最后一次游虎丘的感受。

3、诗的换头一个不起眼的三流小诗人影响了1000多年的科举考试

4、老街抛砖引玉,看看诗友们有没有写过吟咏江南水乡的佳作,欢迎赐玉。

5、(如有配图请在邮件附件单独发送并标明图注)

6、一路走来,你无法不惊叹苏州都市之繁华,物产之丰富,风土之清嘉。

7、破山寺,也就是苏州常熟西北虞山上的兴福寺,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

8、白居易对于自己幼年时的父母官一直非常尊敬企慕,他曾经在《重答刘和州》中自谦:敢有文章替左司(左司代韦应物)

9、范成大的诗歌,多浅显生动,富有民歌风味,又格外清新流丽,格调清俊,语浅意隽。

10、《浣溪沙“赠闾丘朝议,时还徐州》(宋)苏轼

11、张继这首《枫桥夜泊》一出,当即震惊文坛,随后苏州的寒山寺成了许多诗人的打卡地,这首诗遂成为千古绝唱。

12、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d当政,迫害东林d人,逮捕周顺昌,苏州百姓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阉d搜捕暴动百姓,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义气扬扬”“谈笑以死”。

13、自投稿之日起三个月内没有录用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置。

14、张溥是苏州太仓人,此篇系碑文,主要记述和颂扬了苏州百姓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精神。

15、《幼时记趣》节选自沈复的《浮生六记》。沈复是苏州人,《浮生六记》写的是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日常生活,文字清新真率,字里行间充满浪漫的江南气息。

16、苏州市档案馆关于征集“庆祝中国共产d成立100周年”红色档案资料的公告

17、(苏教版中职语文第四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等)

18、苏子美即苏舜钦,北宋著名诗人,当年因接近主张改革的政治家,被人借故诬陷,罢职闲居苏州。他曾经写过一首《水调歌头·潇洒太湖》,老街用其原韵做了这首词,苏词就不录入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19、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

20、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吹颊。泪珠不用罗巾浥,弹在罗衫,图得见时说。

21、每至是日,倾山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22、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23、记得上学时读此诗,哪明白诗中禅意,只知道美,甚至对“破山寺”都有了无以言传的亲切与好感。

24、今古事,谈笑里,似等闲。几回兴废,欲问清浊渺无澜。感慨江南游子,行看春风词笔,相契每开颜。只恨营营久,何日肯归山。

25、在古代腊日还被称为除日,即腊除,据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到北宋,首都汴梁驱傩活动出现了沿门逐疫、乞讨、卖艺为一体的“打夜胡”,有除旧布新之意。古代有“腊鼓鸣,春草生”之谚,“腊八林间喧粥鼓”即此意也。

26、这首诗被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和别集选入,不仅仅是中国人家喻户晓,连亚洲其他国家的课本也曾收录此诗。枫桥与寒山寺也因此诗的广为传诵而成为游览胜地。老街每次去都赶上人满为患,记得寒山寺里墙上的石碑上刻了各种各样书法风格的《枫桥夜泊》,颇为壮观。

27、走进苏州二千五百年的历史长卷,游走于春秋时代吴国的政治中心,秦代东南第一大城,西汉武帝时江南政治、经济中心、“江东一都会”(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再到了唐朝人口数量居江南之冠、江南唯一的雄州,穿行于宋时“苏常熟,天下足”(陆游《奔牛水闸记》)的富庶之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范成大《吴郡记》)、“风物雄丽,为东南之冠”(龚明之《中吴纪闻》)的秀美之都,又至明代文化达到巅峰、才子状元辈出、全国首屈一指的文化大城,清时“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曹雪芹《红楼梦》)……

28、《幼时记趣》写了沈复孩童时期的几件趣事,喷烟熏蚊,视作云中白鹤,视草丛为林,观虫蚁为猛兽,蛤蟆吞吃蚂蚁则鞭罚,还要赶出院子,读来真是童趣盎然。这样的课文,活到多老都得学一学。

29、如此不起眼的小事,却写得如此别致有意趣,让人一读之下,仿佛走进了古时的画境之中。

30、讲苏州的历史,都少不了这个成语故事。越王勾践回国后晚上就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都要先尝一尝苦胆,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最终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灭掉了吴国。

31、此首诗词描绘的是苏州境内天平山初冬枫叶烂漫和游人如织之景,天平山海拔两百多米,山势峭峻奇险。古称白云山,北宋庆历四年(1044),参知政事范仲淹因祖坟在天平山东麓,于例得置功德寺,于是奏请白云庵改功德香火院,仁宗赐寺额及山,天平山因而又名赐山,俗称范坟山。范仲淹曾祖、祖父、父三世都被追赠国公,又呼三太师坟。万历年间,范仲淹第十七世孙、福建布政使司右参议范允临弃官归苏,将从泉州带回的枫香树苗三百多棵植于天平山,历时几百年后,丹枫临风玉树,秋后烂漫红叶,堪胜春景,此后天平赏枫成为苏州民间乐事。康熙四十四年(1705),圣祖康熙南巡题“济时良祖”四字,榜范仲淹祠。乾隆南巡曾到天平山观枫,并留诗词,后建御碑亭,此后天平观枫闻名天下,历代题咏更是多如牛毛。至今,秋后观枫天平依然如故,所以诗有“虎阜横塘景萧瑟,游人多半在天平。”而如今虎丘的银杏一树金黄,山塘文物古迹、小桥流水依然引人入胜,并无萧瑟之感。想必诗人也是为了突出天平山观枫之美而如此写法。

32、一别姑苏已四年。秋风南浦送归船。画帘重见水中仙。

33、(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册)

34、体裁不限,表述清晰,文字简洁,篇幅1200-2000字为宜。

35、蔡云(1764—1824),字立青,号铁耕,晚年号铁翁。清元和县人,嘉庆九年甲子贡生,钱大昕弟子,有《借秋亭诗草》《吴歈百绝》《铁翁小品》等。《清诗纪事》有小传。

36、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37、袁景澜(1804—1879)又称学澜,字文绮,元和县尹山渡桥村人。元代著名文学家袁易(静春居士)之后,县诸生,八次乡试不第,绝意仕途,构静春别墅,隐居村庄。一生著述颇丰,有《适园古文》二卷、《乐闲娱集》四卷、《适园杂俎》四卷、《吴郡岁华纪丽》等25种。

38、常建的这首隐逸胸怀、寄情山水之作,委婉含蓄,胜在旨趣。谁不喜欢那两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之美?当然诗美,不仅在这两联上,其他字词运用也是堪称绝妙,全诗读来令人心体妙明。

39、有时课文里的历史“漫不经心”地为我们展现了苏州的一面,比如:

40、两千多年前,在长江下游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他们都想征服对方,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

41、观宋填词19•水调歌头(用苏子美潇洒太湖韵咏沧浪亭)

42、为纪念死去的五义士,苏州百姓将他们合葬在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

43、烟雨楼空思越吴,西施歌舞绕姑苏。一朝了却君王事,自入轻舟向五湖。

44、分无佳丽敌西施,敢有文章替左司。随分笙歌聊自乐,等闲篇咏被人知。

45、到了宋朝,著名的苏轼在杭州、湖州任职期间,也曾数次来苏州游历。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苏轼从杭州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途经苏州时,有人为他设宴饯行,东坡先生将歌妓视作自己沦落天涯时的知音,赋了一首词《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

46、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47、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48、霜鬓不须催我老,杏花依旧驻君颜。夜阑相对梦魂间。

49、“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一次壮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段的历史可谓家喻户晓,但这篇课文为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原来郑和下西洋,是从苏州出发的。文中的“刘家港”,位于今天的苏州太仓浏河镇。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描绘菊花的诗句(精选16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