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蝈蝈的唐诗句(精选36条)
描写蝈蝈的唐诗句
1、(3)排比,如“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在水塘边散步,听听蝈蝈的歌唱”。
2、汹涌澎湃:形容水势很大,波浪互相撞击,发出巨响。也比喻声势浩大。
3、联系全文,谈谈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举例。
4、本文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述大自然中“风”“水”“动物”这几位音乐家的演奏,让人不由自主地感慨:大自然的声音是多么美妙动听啊!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5、有一次在我的课上,我看到讲台上有一张纸条——是一个学生写的请假条,把我名字都写错了,“漆永祥”写成了“漆文祥”。我说行吧,漆永祥也没什么名气,没给我改姓,已经很感谢了。纸条下面写:“我生病了,不能出席今天下午的课。”“出席”两个字是那么地扎眼,似乎在挤眉弄眼地嘲笑我。北大的本科生请假条都不会写,你相信吗?但这就是我们现在学生的现实。高中一点应用文都不教,又少接触社会,一点人情世故也不知晓。
6、北京的孩子更牛,作文里常见的是捉蛐蛐、捉蝈蝈,从初一到高三捉了六年的蝈蝈。写议论文,我从捉蝈蝈捉出了道理;写记叙文,我从捉蝈蝈捉到了快乐。你把他初三写的作文和高三写的作文拿出来一看,没有太大的区别,句子没有加长,词汇没有丰富。现在孩子的写作套路僵化到什么程度?你要是参加高考语文的作文部分阅卷,就明白我所言不虚了。
7、今天的学习任务完成了,明天继续,请准时进入学习哦!
8、我刚才说的北京这个微写作为什么突然一下写好了?后来我们就分析。我说现在中学生有两个拐杖:一个是老师这儿一个拐杖撑着,一个是父母这里的拐杖。两个拐杖架在孩子胳肢窝下,孩子是脚离地在空中被架着走的,他不沾地,撑着走。我说你们把他放下。老师和家长会说,“放下就倒了”。我们再说你放下,还是“放下就倒了”。实际上你放下,放下他就自己会走了。这个微写作就是孩子放开了,不就10分嘛。他豁出来写,豁出来写什么都不顾,反而写得很好。没有拐杖撑着,他反而不怕了,不担心了,没有压力了。
9、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为什么林黛玉对老太太和贾宝玉说的是两种话?哪个是真的?为什么王熙凤问的话她没有回答?如果反过来说——老太太问她读的是什么书,她说我胡乱读来着;宝玉问你读了什么书,说我读了点四书五经——会起到什么样的效果?这么一说,他马上明白了:哦,不能反过来说,那样贾母和宝玉都会讨厌她的。所以我们说曹雪芹真是伟大,描写这样的情境,细致入微,写尽了人情世故,古人评价他“曲尽人情”,那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10、2012年北京高考没有一篇满分作文,那年作文题是关于一个叫老计的铁路巡道工的故事。老计在大山深处他负责的一段铁路上不断地巡察,日复一日,天天如此。我们知道火车一般不鸣笛,火车遇到突发事件,或者经过村庄、道口时才鸣笛,但是火车看到老计时给他鸣笛,表示尊敬,他也向火车敬礼。材料是一段很煽情的文字,是真人真事。
11、第一部分(1):总写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12、十八岁是一次灾难/灵感迫切地迸发/却炸得我躯体皮开肉绽
13、海健笔下的故乡山川,承德大地,是他生生不息的创作源泉。他记人、写景、叙事,都以情真意美动人心扉,诗情的暖,诗情的纯正,更与山川风物相契相和,亲近自然,热爱自然,颂赞自然,已成为他精神追求中审美的品性和高度。他总是以亲近的眼光看待自然中的一切,对于自然界的树木、河流、鸟兽、花草秉持着一种怜悯之心,对于与自己同时存在的其他生命和事物怀着深深的理解和怜爱。这一部《大地五弦琴》便是一曲昆虫的生命之敬,自然的和谐之曲。
14、现在讲什么语文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这些讲得都很对,但相对都很虚,没地方去抓。我觉得就是从最简单的字词句入手。我在中学反复讲,老师一定要坚持叫学生背,多背点。同义词、近义词多复习一点。从写短句,写段开始,慢慢再凑成篇。写贴近的生活,写他自己,这样慢慢慢慢练,慢慢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写作热情。这不是急能解决的问题。
15、这篇小作品在试评中也引起了争议,有阅卷员认为写得不好,不知道考生在说些什么,都与他本人的18岁毫无关联。但我们认为作者寥寥几笔,几个平平常常的看点,几件不经意的小事,几个类似蒙太奇的镜头,就将自己的18岁折射出来,从容和缓,辣手老到,岁月无痕,青春易逝。假以时日,再经锤炼,该考生必是讲故事的写作高手。这样的作品,正是我们久寻不见的满分作文。
16、因此,重字词,打基础,说实话,写自己,写生活,杜绝虚假,减少套作,应该是中学永远都紧抓不放的根本。
17、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句中使用的省略号有什么好处?为什么?
18、不必要非拽着讲什么高深的大道理,你说人话,把你看到的故事说得完整一点,把你的话说通,有一定的连贯性,我们就跪在地上磕头,说:“少爷!谢谢你!你作文写得很好。”
19、“微风拂面”“狂风吹起”,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不同大小的风的声音特点形象的描摹出来。“呢喃细语”和“雄伟的乐曲”,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温柔”“拂面”的微风多像一首摇篮曲,“激动”“合奏”的狂风又像豪迈激昂的进行曲呀。
20、我现在还在跑招生,也常到全国各地做一些宣传。其实我的年纪真没必要这么干了,就是想宣传一些理念,小了说是北大的招生理念,大了说是这个国家培养人才的理念,如何通过一篇作文体现出来。我经常跟孩子们说,我们都过了50岁,西北有一句俗话,翻过山坡的驴走下坡路了,这个国家靠我们已经不行了,要靠你们。
21、蜻蜓始终是古人诗歌意象择取的所爱,比如“待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刘禹锡《春词》)、“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杜甫《重游何氏五首》)、“蛱蝶怜红药,/蜻蜓爱碧浔”(陈子昂《独坐思》)、“晓帘串断蜻蜓翼,/罗屏但有空青色”(李商隐《河阳诗》)、“鹅儿泾口晓山横,/蜻蜓港头春水生”(陆游《湖上作》)等等,不一而数,可谓占尽风流。
22、 “批注” 时应注意用语简洁、精练,语言通顺,不能太繁琐,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做到言简意赅。
23、我认为除了该背的那些东西,如古诗文,高考、中考要考的东西之外,好的段落你也背,遇到好的词汇好的诗文名句,最好背下来。我记得当年像碧野的《天山景物记》这样优美的课文我都能背下来。我小学时背毛主席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我知道司马迁是从《为人民服务》当中知道的。
24、现在强调语文素养,还强调美学素养,等等,固然是对的,但对基础知识与能力,重视远远不够。我不会唱高调,只要到了中学,我就反复强调说要打好基础。我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1996年我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北大中文系曾举行了一次青年教师座谈会,请一些老教授来为我们鼓励打气,我发言时说,我虽然博士毕业,但要给本科生上课,感觉压力很大,我觉得我的水平和能力还很差,还在打基础。当时裘锡圭先生也在场,裘先生接着说:漆永祥说得很对,不要说他,我现在都还在打基础。裘先生已经是全国古文字学界的权威,还如此说,我还不得老老实实地继续打基础么!
25、轻轻地,轻轻地,我听见了春笋破土萌芽的声音;静静地,静静地,我听见了春苗快乐奔跑的脚步。那么努力那么拼命地向天空生长啊,那生长的声音如酒,如火,燃烧了多少午夜梦回时烟锁重楼的轻冷和寂寥。。。。。。请听诗朗诵《春天的声音》,作者:王家祥,朗诵:敬婷。
26、“淙淙”“潺潺”“哗啦啦”三个拟声词对雨水由少到多逐渐汇聚,由缓到急的流动声音的描摹非常生动。
27、有什么可以阻碍我们用语言的翅膀高傲的飞翔?有什么可以抵挡春天的小手推开心灵的绿窗?当季节的风吹绿江南的碧柳,当惊蛰的雨融化北国的冰霜,我知道,春来了,带着桃红李白的芳菲,带着雨润烟浓的迷丽。。。。。请听诗朗诵《知春》,作者:陈所巨,朗诵:蝈蝈。
28、 补充式批注 这种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接着为作者补充。也可以称得上仿写、续写,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快捷的提高写作能力。如>中,有能力强的学生就在写了蝈蝈与蛐蛐的声音之后 ,又仿照作者写诗的格式,写下了青蛙、知了、小溪的乐声,写的很有诗意。这种批注方法不适合所有学生,它毕竟有一些难度,但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29、我本科在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读书,本科毕业后就开始参加高考阅卷。那时候在历史系,参加的是历史阅卷,后来也参加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卷子的评阅。到了北大以后,我从历史系转到中文系。北京市语文高考的阅卷在北大。北大中文系是谁管本科生的教学谁来负责高考阅卷,再加上公务员考试、北大自主招生考试等的阅卷工作。我前后干了三十来年,确实也有一点经验,还有一些教训,更多的是有感触和希望。
30、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草原因为百灵鸟的歌声显得生机勃勃;沉睡的森林在群鸟的鸣叫声中苏醒;城市中的公园就是只有几只叽叽喳喳的麻雀,也会显出几分活跃。
31、还有一个孩子,他写语文体会的学习,写得跟唱歌一样。他说:
32、 薛梅,女,满族。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民族班学员。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承德市作协副主席。民进承德市委副主委。专著《承德诗歌简论》《与面具共舞——中国网络诗歌现状研究》。获河北省“最美教师”称号。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河北省文艺评论奖、《诗选刊》年度优秀诗人奖,承德市文艺繁荣奖。
33、北京这些年还好点。我们在中学反复提倡,让孩子们大胆地写自己。从2015年开始,北京高考把作文拆成一大一小,大作文也是两个题目任选其一个记叙文,一个议论文。现在孩子不敢写记叙文,他们认为这个题目只能写议论文。我说所有题目都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但多数孩子不敢写,一到高三就全写议论文,所以我称之为“一花独放,百花齐萎”。
34、本科生毕业的时候,多数继续读研究生深造了,个别学生要找工作,他说漆老师,能不能给我写封推荐信?我们一般说,你的情况我不是特别清楚,你先写一个底稿,你有什么能力专长,你写个大致,我再给你改。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词形容自己合适,例如有的会说自己“有卓越的科研能力”。我说漆爷都不卓越,你已经卓越了。我说是不是这样形容:本科生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硕士生有较好的科研能力,博士生有较高的科研能力,是不是得有点区别?一个本科生,把好词都用尽了,用人单位会相信么?
35、 质疑式批注 “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这种阅读方法学生用得最多,也用得最广,适合于各类学生各类文体。 如在>中作出这样的批注:“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这是什么意思?”,还有学生在>中作出了如下批注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为劳动而生活”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学生在这一句话旁边(“我信得过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作出了这样的批注:“我觉得作者说的不对。照他这么说全世界的人价值都一样,我们就没有必要说实现自己的价值了,反正无论做什么价值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