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选人才的诗句(精选53条)

2024-01-17 08:20:36

怎样选人才的诗句

1、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宋代:辛弃疾

2、在学习过程中,范老师受到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所师从的DudleyBrianSpalding教授,和后来他在1986年访问的BrianLaunder教授的深远影响。范老师回忆Launder教授将计算流体力学应用于各种学科交叉性很强的行业问题,从而带来的启示是,“在专业基础上,可以开拓很多边界上的工作——交叉性,是难点,更是创新的源泉”。这样的思辨,使范老师充分认识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就如同当年H.Emmons接受冯卡门的建议发展火灾科学一样,范老师在不断学习中思考并践行工程热物理和火灾安全的交叉。

3、 海内贤豪青云客,就中与君心莫逆。——《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唐代:李白(怎样选人才的诗句)。

4、译: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5、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催生了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对这场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损失最严重的特大灾害,面对上万平方公里的“可怜焦土”,范老师提笔上书,提议建立火灾科学国家级研究机构。在那时,火灾科学无学科专业,无人才储备,无科研体系,无基础设施,是典型的无人区。但范老师是坚毅和乐观的,他常说,“火灾安全是国家重大需求,而火灾科学是新兴科学,因而具有巨大的创新余地”。后来范老师总结说:“研究火灾既源于科技工作者对社会的责任,也源于变幻莫测、充满神奇的火灾现象对人的吸引与诱惑”。四十年后的今天,在习总书记提出科技创新要坚持“四个面向”的当下,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范老师当年那种勇闯无人区的无畏勇气与果敢,正是源自他心怀国之大者而不断思考大问题的担当,源自他践行至诚报国为民的科研初心。

6、1990年,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奠基,李鹏代总理为实验室题室名

7、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出自《古风·其十五》唐代:李白

8、释义: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9、 重耳任五贤,小白相射钩。——《重赠卢谌》魏晋:刘琨

10、 但愿诸贤集廊庙,书生穷死胜侯封。——《二月二十四日作》宋代:陆游

11、清华同仁在一篇介绍范老师的文章中,将元代陈栎的《水调歌头》中的诗句改写为“时逢花甲又从头,但将吾道付神州”,我非常欣赏。我更愿引用王勃的诗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与学界同仁共勉,因为我们不仅要赞美成就,更应谨记当年的创业时艰。没有范老师的勇气与担当,“穷且益坚”、“难行能行”的战斗精神,以及不忘初心的青云之志,就没有清华公共安全科技辉煌的今天。

12、重视人才培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古人言:“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古代圣贤孟子就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三大乐事之一。历代诗人也在诗词歌赋中对人才培养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名句“君不见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论”就昭示了封建朝廷不能爱养人才、导致国家衰败的深刻教训。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名句“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则深刻揭示了人才实践成才规律:对人才既要精心培育,又要放手使用,形成人才成长的叠加效应。南宋诗人厉寺正也写出了“人才谁不出陶鎔”的名句,揭示了人才成长离不开陶铸熔炼的深刻道理和“补偿成才”的原理。清代大诗人袁枚的“修炼多从苦处来”诗句则反映了人才发展史上逆境成才的普遍规律:对出身低微而有才干的人,让他们担任要职,参与军政大事,在实践中砥砺磨练成才。

13、选拔人才是用好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如何选拔出优秀人才是历代诗人吟诵的重要主题。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对古往今来选拔人才规律的深刻总结,反映了人才选拔使用的一种特殊性:大格不破,大才难出。人才的成长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充满个性、各有不同的。对不同特点、不同类型的人才要采用不同的选拔方法,才能使他们脱颖而出。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人间只有嵇延祖,最望山公启事来”的诗句,则深刻揭示了人才选拔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品行优秀的人才只有靠公正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才能选拔上来。南宋诗人项安世的“四海人才容接里”诗句,深刻阐释了选人用人的关键在一个“容”字的哲理。只有对人才包容、优容、宽容,才能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14、特别令我感触的是,1995年,范老师已然52岁。五十而知天命,出自《论语·为政》,这里的“知天命”,常认为是指听天由命。而范老师则诠释了另一种意义,即“天命”是责任和担当,而“知天命”,是一种看得开、放得下、一切看淡的豁达心境,是摈弃世俗功利而情系家国并为之奋斗的人生格局。到五十岁,范老师已经明了自己这一生的责任和追求。

15、译:只愿有众多的忠臣贤士云集在朝廷,我这书生便是穷困而死,也胜过侯王升封!

16、这一年,范老师创建清华公共安全研究中心,踏入对他而言全新的公共安全领域。自此,他全身心地为公共安全科技发展呕心沥血。二十年的艰苦奋斗,成就了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成就了中国的安全学科,更成就了公共安全应急科技的兴盛。回顾之下,我们尤不应忘却当年起步的艰辛。我是清华公共安全科技发展历程的第一批亲历者。2003年,范老师带领我和刘奕老师在力学系的一间很小的办公室中,起草了《清华大学985二期公共灾害防治科技创新平台》等文件。清华公共安全科技团队从力学系的那一间小小的陋室,到清华南门的小院,到清华西北门小楼二层,到西主楼四层,再到刘卿楼,数次搬迁,不断壮大,这一部艰苦前行的奋斗史,是清华乃至我国公共安全应急科技发展的光辉写照。

17、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出自《文王》先秦:佚名

18、译:天下多少贤士豪杰与立德立言高尚之人,我只与您是心心相印成莫逆之交。

19、每篇文章通过赏析古代名家人才诗词,结合诗人的身世际遇和时代特征,运用古今中外大量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的典型案例和人物故事,采用诗意解读、背景分析、夹叙夹议、借事喻理的方式,力图概括提炼我国历史上人才培育、发现、使用、集聚和成长的内在规律和显著特点,并结合当代中国人才发展实际进行深入思考,使读者在欣赏中国古典人才诗词精美诗意的同时,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人才发展史、人才文化史,领悟重才爱才、育才引才、选才用才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

20、(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全国d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原巡视员、副局长)

21、羞怯是一种高贵,不付诸行动是一种卓越,生活的无能是一种崇高。唯有单调,这种退缩,和艺术,这种轻蔑,裹着自我满足的外衣……

22、尽管猪也厌恶自己的肮脏,但它们无法使自己远离肮脏,因为这种厌恶太过强烈,以致强烈到麻痹的地步,就像一个惊恐至极的人,不是马上逃离危险,而是吓得呆若木鸡。它们和我一样,沉湎于自己的命运,无法从每天的乏味生活中逃离,因为它们被自己的软弱无力所囚困。它们就像鸟儿被蛇的思想所蛊惑,就像在树枝间飞来飞去的昆虫,对周围的一切毫无察觉,直到落进变色龙伸过来的那带着黏性的长舌里。

23、 群贤无邪人,朗鉴穷情深。——《送杨少府赴选》唐代:李白

24、图/瑞典摄影师TommyIngberg作品

25、范老师的战略思想也为我国科技规划的制订贡献良多。举一个例子。范老师之所以提出公共安全三角形理论,其实反映了他的战略理想,即他希望建立在科学内涵上一体化的公共安全科技体系。但以往,公共安全领域存在部门条块分割、科技计划多头分立的状况。三角形理论的最大意义是,它从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和应急管理三个维度,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共性进行了高度总结,从而提炼出公共安全共性关键技术体系。也正因如此,这一理论得到了科技部、基金委等科技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有力促进了国家科技规划的制订和重大科技任务的凝练。

26、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出自《拟行路难·其六》南北朝:鲍照

27、就艰苦奋斗而言,范老师是永不停歇脚步的坚强战士。1990年,范老师47岁,着手奠基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范老师60岁,创建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2011年,范老师68岁,领导创立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2020年,范老师古稀之年,领导推动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创立。人生苦短,一次创业就多有不易,更何况多次呢?在这个意义上,范老师是一位“不安现状”、不断思考大问题、勇闯无人区和新疆界的无畏探索者,他将“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的境界发挥到了极致。

28、一种成为自己的焦虑常常困扰我,将我淹没,找不到一条出路,使我变得敏感、恐惧、悲伤和孤独。

29、范维澄老师与英国P.Thomos教授(上图)、美国H.Emmons教授(左下图)和日本川越邦雄教授(右下图)在一起

30、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而又荒谬的渴望,这是一种在撒旦面前的撒旦崇拜,我渴望有一天——没有时间或物质的一天——能找到摆脱上帝的办法,让我们最深刻的自我以某种方式不再参与存在与非存在。

31、不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任何人的人才是幸福的。

32、仅仅由于缺乏个人卫生习惯,我能够理解为什么我沉湎于这种平淡无奇、恒久不变的生活,从未改变的那些事物表层都蒙上灰尘或污垢。

33、我站在影影绰绰的斜坡上往下看,冰封的城市在月光下沉睡。

34、然而,今天正在毁灭我的恐惧不那么高贵,但是更有侵蚀性。这是一种摆脱思想欲望的渴望,一种希望自己什么也不是的渴望,一种身体和灵魂的每一个细胞都能感觉到的绝望。被囚禁在无限大的牢狱,这种感觉突如其来。如果牢狱就是一切,我们还能往何处逃呢?

35、中国科大建校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科大的开创者们怀揣科教报国的理想和决心,以大无畏的精神而前行。而五十岁的范老师不正是如此吗?他在这一人生关口,决意与他最熟悉的燃烧学舒适区挥手作别,决意踏入火灾科学这一全新的领域,由此开启了他格局高远、成就卓著的美丽华章。这种决意,正是源自范老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科学素养,顶天立地、心怀家国的科学家情怀,以及敢于担当、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

36、2003年,范老师再次做出人生另一重大抉择,毅然步入公共安全科技领域,这一年,范老师60岁。王勃在二十余岁写下《滕王阁序》,发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人生感悟,曹操则在五十三岁时写就《龟虽寿》,其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砥砺一代又一代后人。范老师则在他六十岁的花甲之年,开始书写他践行这些中华光辉思想的灿烂篇章。

37、我拥有各种姿态,尽管它们在我心里不留一丝痕迹,我有满腹话语,却从未说出口,我有好多梦,最终却忘记了实现。

38、中国古代诗人对人才主题的吟唱,既有对自己身世际遇的深切感悟,又有对时事政治的深刻针砭;既有对社会现象的讽喻批评,又有对人才规律的精准凝练;其中蕴含着许多人才发现、培养、使用的原理、定理、哲理,至今读来仍有动人心弦、引人深思、助人升华、益人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39、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40、让我们不忘去憎恨那些享受的人,因为他们会享受,不忘去鄙视那些快乐的人,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像他们一样快乐。这种错误的鄙视和虚弱无力的憎恨仅仅是我们的单调唯我独尊、傲慢自大的雕像——植根于粗糙而肮脏的土壤里的——一种根基,是一种郁郁寡欢的人物形象,它神秘莫测的微笑使它的脸笼罩着一层朦朦胧胧的神秘光环。

41、释义: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42、范老师在发展战略上始终是与时俱进的。一方面,他密切跟踪、学习世界火灾科学发展前沿。他常说,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火灾安全需求,而由此开展的特色研究,就构成了丰富的世界火灾科学前沿。为此,他每年参加国际火灾研究机构主任论坛后,都要向实验室同仁介绍火灾科学最新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范老师能敏锐把握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重大需求。例如早年,针对建筑火灾的复杂性,他系统提出灾害具有双重性规律的学术思想,极大促进了建筑火灾模型的发展。面向当年我国高层建筑快速发展的形势,他提出“场区网”数值模拟的思想和理论,也和袁宏永老师一起发明出大空间火灾识别与控制技术。在本世纪初,面对复杂建筑火灾风险评估的难题,他再次把握机遇,创新建立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学。这些成果实现了大规模行业应用,也极大丰富了火灾科学理论体系。因此范老师总结说:“敏锐而准确地把握国际研究前沿发展脉络,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才能不错过重大历史发展机遇”!

43、图/瑞典摄影师TommyIngberg作品

44、自古以来,无论是治国安邦,还是建功立业,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重视人才、爱惜人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唐代大诗人杜甫“安危须仗出群材”的名句深刻揭示了天下之安危关键在人才的道理。历朝历代,无论是平定天下,还是治理天下,都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北宋诗人张耒的诗句“人才之难万冀一士其重九鼎轻”,充分彰显了人才的极端重要性,蕴含着“人才难得”的道理。一方面从稀缺性上表明人才的难得、珍贵,如古人所说:“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另一方面从对比的角度反映出人才对治国理政的举足轻重。“九鼎”是国之重器,人重而鼎轻,更凸显了人才的重要性。南宋诗人陆游的名句“人材衰靡方当虑”,则揭示了人才的整体状态和士气对国家兴衰成败的极端重要性。晚唐诗人罗隐的“裨补明时望重才”诗句,昭示了匡正时弊、补救政误需要重用人才的深刻道理,也蕴含着重视人才要有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方的哲理。

45、在中国历史上,人才的兴衰成败与历史机遇、时代变迁密切相关。历代诗人对人才与时运的关系也作了深入解读。清代诗人查慎行“英雄时至适成名”和“时平谁敢说雄才”等名句,反映了历史上江山更迭的内在规律,深刻揭示了时势造就人才、人才引领时代的历史规律,昭示了人才成功机遇的时效性和周期性。社会大批人才和一个时代人才成长,除了内动力,还必须有社会动力,时代的需要就是全社会人才辈出的驱动力。北宋王安石的名句“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揭示了人才辈出的一个重要规律:时代的风云变幻,是人才施展抱负才华、建功立业的难得机遇,人才只要把握好机遇,就能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46、贤能政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发现人才、举贤荐能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典型特征。历代诗人也对如何发现人才的社会现象及内在规律作了深刻总结。唐代知名诗人窦庠的诗句:“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则深刻反映了人才生长的一个特殊现象:历史上的许多优秀人才,在没有出名之前,大多身世卑微,家境贫寒;同时也体现了“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识才用人观。唐代诗人杜牧“潜龙须待一声雷”的名句,则是对潜人才现象的深刻揭示:潜人才要转化为显人才必须有足够的定力和韧劲,正确面对挫折失败,在坚韧不拔的努力中等待时机、把握机遇,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同时,时代变迁、慧眼识才、机缘巧合等“一声雷”也是潜人才成为显人才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世无伯乐良可嗤”的名句,反映了历史上发现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优秀人才离不开“伯乐”的发现和培养,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发现和培养人才的“伯乐”,社会就容易出现“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

47、这种人生信条,也体现于如涓涓细流的众多点滴往事中。在范老师受基金委邀请担任应急管理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组长时,有一天我去范老师在清华的家,看到案头摆了很多应急管理的书籍,他愉快地和我说起他的学习体会,和对于应急管理创新的构想。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范老师诸多新的学术思想的形成,正是来自于他通过虚心学习而不断完善自我的内在驱动力。后来范老师担任冬奥专家组组长,从范老师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侃侃而谈,我领略到他虽已步入古稀,但仍如学生一样,没有停息他追求新知的步伐。

48、图/瑞典摄影师TommyIngberg作品

49、 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金门答苏秀才》唐代:李白

50、准确识别人才、正确评价人才是选准用好人才的重要保证。历代诗人对人才评价识别的科学方法、有效手段及规律特点作了深入探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深刻揭示了人才学中的一个重要规律:辨别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人才,需要靠时间来检验。这反映了评价识别人才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自古以来,我国历代杰出统治者在用人问题上都注重德才兼备,强调以德为先、以德为本。南宋诗人陈普的名句“古人才德难求德”,则阐明了“德”在人才评价识别中的极端重要性,揭示了在人才的培养选拔上德才标准的本质特征:一是在德与才的关系上,德更重要,以德为先,因而求德难;二是在衡量德的标准时,高尚品德难求,但始终如一坚守品德更难。康有为的名句“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表明,在民族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时代所渴求、所呼唤的不是一般的人才,而是如诸葛孔明一样的盖世奇才,从而昭示了“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的深刻道理。

51、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出自《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清代:龚自珍

52、我们日渐腐化的生命里释放出来的磷火至少是一盏黑暗中的明灯。唯有忧愁催人奋进,并且,唯有源自忧愁的单调,像古代英雄后人传承下来的纹章。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怕辜负别人的诗句(精选65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