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长辈离世的诗句(精选43条)
形容长辈离世的诗句
1、记得有好几次,我就是通过那块透亮的玻璃,看到穿着磨得麻袋片一样呢子大衣的张奶奶,围着浅色的长围脖,腋下夹个深色碎花小包袱,袖着双手,走过李大爷家的柴禾垛,绕过王奶奶家的大猪圈,扒开我家靠道边的那趟刚长到一人高枯枝败叶的柳树苗,抄近路奔我家而来。我就像哨兵一样给母亲通风报信儿。现在回想起来,张奶奶那老旧的呢子大衣和长围巾,无论样式还是质地,依然隐约透露出曾经的华丽与阔绰。
2、与绿岛先生诗歌作品不同,《外婆的月亮》摆脱他惯有的峭拔深邃与金刚怒目,而是笔调细腻,缱绻动人,洋溢着温情与浪漫。诗歌巧妙地借助月亮、神仙、童话、雪这样的意象,且将它们互为依托,使情感互通互融,浑然一体,在诗人的记忆里和意象中穿插巧妙使用,不留生硬过渡痕迹,在这种充满神秘的浪漫主义气息下诗人表露着对故人往事的温婉追忆与怀思,甚至是对生命与自然的哲理性思考,不失为一篇佳作。
3、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八月,辛弃疾调任福建安抚使。赴任途中,再访老友朱熹于建阳考亭,同游武夷山。为答谢老友来访的厚意,朱熹为辛弃疾“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这就是辛弃疾家中“克己复礼斋”的由来,而且我们还可以知道,辛弃疾家中还有一个斋房,被朱熹命名曰“夙兴夜寐斋”。(形容长辈离世的诗句)。
4、说明一下:“亘古男儿一放翁”,是梁启超梁公在《读陆放翁集》中的诗句;而“亘古男儿一稼轩”,是区区在下出于对辛弃疾的崇敬,对梁公的鹦鹉学舌。
5、淳朴的乡下人,对有学问的人总是恭敬有加的,大家对张家大小姐夫妇的突然到来,更怀有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所以,那天这对夫妇一进村子,就被一传俩,俩传三地转告,很多人都出来看热闹了。
6、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周邦彦《兰陵王》) (释义):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听人吹笛到曲终……唉,回忆往事,如同是一场大梦。我暗中不断垂泪。
7、这是我在悼念父母的一首诗,是我哭着写完的,表达了我追思父母的心情,写得不好,献丑了。
8、天堂会幸福。 只因为不在我们身边,我们就以为爱会不见。
9、这首曾登上《人民日报》的优秀诗歌不无语言和意象之美,展现出对时光和往事温婉的追忆与怀思,并巧妙地运用外婆、月亮和神仙作为表述的载体和依托,充满了神秘的浪漫主义气息。诗中的外婆、月亮和神仙有时是分开的,有时是一体的。外婆、月亮和神仙在诗人的记忆里和想象中自由往来,没有生硬的过渡痕迹。这也是诗人写诗达到一定境界才可以做到的。其实诗歌作为一个艺术品和其它艺术品一样,永远存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10、在北伐的激情鼓舞下,辛弃疾的诗词创作也达到了人生巅峰。就是这次在镇江,在小小一个北固亭,辛弃疾就写下了两大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其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被明朝杨慎誉为“辛词第一”。
11、但愿在那个世界里,无论出身,不讲门第,母子相亲,各有所伴,再不孤单。
12、所以“北京一夜之间就失去了童话”,是因为那个冬季没有雪。在作者心中,外婆是能生活在童话世界中的人,她是那样的美好,但如果没有雪,就没有自己内心的外婆,那么童话也就不复存在了。
13、回到现实生活中,时间已经过了五十年,外婆也已经离开自己这么久了。“当雪花在窗棂上/勾勒出图画的黎明”,这里的雪花是纯洁的,是光辉的,是能带来黎明的,这样的形象让作者想起自己住在大山里的外婆也是这样光辉伟大,而“熟悉的骨瘦如柴的冷月”也如同雪花一样是纯洁的,当年有那轮月亮,外婆会给自己讲故事,一起数星星,这些回忆也都是纯洁美好的。可是冷月怎么会骨瘦如柴?只有自己的外婆是骨瘦如柴的。在这里外婆和月亮已经合二为一了。
14、在寒冷的冬季,把一铺火炕和一个火盆让给你,是东北乡下人最实惠最贴心的关爱。就连家里来了贵客,都不是首先问好,而是即刻把火盆往你身边一推,爽快地说:“快烤烤火烤烤火!脱鞋上炕。”再摆上炕桌,烫上烧酒,端来黄灿灿的粘豆包和酸菜猪肉炖粉条儿,或者五花肉冻豆腐炖白菜……汤汤水水五谷杂粮一下肚儿,酒足饭饱吃出一身的热汗,体内所有寒气便全被逼出来了。如果你有口福,能赶上人家杀年猪的日子,那你就能痛快地吃上一顿地地道道的东北杀猪菜了。大片儿肥肉蘸韭菜花儿,拆骨肉蘸腐乳,血肠蘸蒜酱……就这顿饭,保你一辈子都忘不了!
15、由于元日有新年伊始的寓意,所以从汉至清,历朝历代都会在这天举行正旦朝会,向皇帝恭贺新年。
16、为了不承受诋毁、抹黑伟大爱国词人光辉形象的骂名,特此贴心提供朱熹这段话的出处:《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962页。其实,就是有朱熹说的这个事儿,也丝毫不影响辛弃疾在我们心目中的光辉形象啊。爱国词人,也是人嘛。我们还是理解万岁好。
17、给天堂的亲人送上美丽的鲜花,留下祝福的话语,愿你幸福快乐。 祝所有天堂里的人一切平安,幸福!谢谢你们曾经为这个世界付出的一切! 就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化哀思为坚持,继承遗志,踏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行,告慰他在天之灵。
18、两个人还在政治上互相支持:在辛弃疾被朝廷罢免时,朱熹为之愤愤不平,对弟子们说:“辛幼安亦是个人才,岂有使不得之理?”还在写给友人的信中对他推崇备至:“今日如此人物岂易可得?”辛弃疾则称朱熹为“帝王师”,赋诗说:“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朋友之间嘛,就是要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
19、我母亲却人为,那火盆伴随书臣母子度过了无数个日夜,上面留有他们的气息,人家是珍藏一份亲情呢。
20、直到那时,我才从当地人那里知道“北固亭”又名“北顾亭”。不禁遥想,辛弃疾当年,在此登临,极目北顾中原,展望北伐前景,设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时,心中的那份儿壮怀激烈。
21、送走了书臣母子,校长和夫人在那个简陋的老房子里逗留了很长时间。最后,他们只抱走了一对青花掸瓶,和那个古旧的笔洗似火盆,把其他物件全都送给了邻里。
22、这是他们此生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虽然只见面一次,但同样的主战观点,同样的北伐主张,使两位“亘古男儿”从此成为心心相印的忘年之交。
23、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幢空旷的老宅,也尘封了母子俩已知或未知的全部故事。没了人气儿的房舍沉寂着,在寒风雨中渐渐残破,凋败,和那些老去的人们一样,消失在岁月深处,成为人们穿越时空时的驿站。
24、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李姝玲马丽
25、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十二月,“宰臣进呈金使李永寿等正旦入见。故事,百官俱入,上曰:‘全盛之时,神京会同,朝廷之尊,百官之富,所以夸示。今暂驻于此,事从简便,旧日礼数,岂可尽行?无庸俱入。’使人见辞,并赐食于殿门处”。
26、章雪峰,文史作者、出版人、编审,现供职武汉。主要写作方向为隋唐史、出版史。已出版《中国出版家·章锡琛》(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唐诗现场》(山东文艺出版社2017年12月)、《隋唐韬略》(合著,崇文书局2018年1月)、《一个节气一首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11月)、《藏在节日里的古诗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其中,《唐诗现场》已由台湾好读出版有限公司于2018年9月1日出版繁体中文版。
27、书臣,多么儒雅的名字呀,相信张二先生给儿子起名字时,是希望他能读书成才,光宗耀祖的。可实际上,他这个书香之家的门外子,不但没进过学校大门,而且连身份都没得到家族的承认,直到二十八岁那年病重时,才见到了饱读诗书的姐姐姐夫。从此,张家院子里常会飘出中药的苦涩味儿,门前路边,也会见到碾碎的黑褐色药渣了。
28、“没有雪的冬季/北京一夜之间就丢失了童话/没有童话的日子/我好想虔诚地把外婆从大山里请出/默默地安放在/我潦草而温煦的诗歌里/慢慢地过冬”。诗人结尾直抒胸臆,表达出对外婆深深的思念,对逝去童年、青春和爱的追忆与怀念。“默默地”“慢慢地”等叠词的反复使用,一方面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另一方面也使得诗人对外婆的情感更加绵长、温婉、珍惜。
29、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直到家里小孩子冲进斋房叫我起来,我才意识到:今天已经是新年元日,正月初一了。
30、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这位口角流涎、过年还在打瞌睡的老人,年轻时曾经英姿勃发,“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而到了这个癸亥新年的元日,他已是一位垂暮之年的老翁。
31、诗歌选材角度新颖独特,以“外婆的月亮”为诗歌题目,别具一格,寓意深刻。同时,全诗灵活运用比喻、拟人、想象、互文等艺术手法,注重细节描写,使得诗歌有温度,有情怀,有细节,引发无数读者精神与心灵深处的共鸣。
32、这首诗借回忆自己与外婆的故事,写出了作者对外婆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外婆的眷念。我们每个人都与自己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有过独特的回忆,这段回忆独一无无比美好,却又逐渐模糊,或许在看到某个特定的事物时,这段尘封已久的回忆又会被唤醒。而作者以“我确信大山里住着我的外婆/就像大山的最深处住着神仙”两句开头,这两句虽然语言简洁,但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在作者心中,唤醒对外婆记忆的就是那个大山,自己确信大山里住着的就是外婆。下面一句,就像住着神仙,为整首诗增添了一股神秘而又美妙的色彩。同时在作者心中,自己的外婆就如同神仙一样伟大,由此也能看出外婆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之高,感情之深。大山的深处在哪里,作者没有说出来,但或许在作者心中,这是独属于外婆的一个地方。作者想找寻自己的外婆,可是外婆已经不在了,既然在现实生活找不到,那就放在童话世界中。在童话世界中,大山的深处是最美好和理想的地方,外婆会和神仙一样在大山深处自由自在地幸福地生活。这里所处的时间与空间的寓意,是摆脱了严酷现实和世俗意义上的理想的境界。这两句也打开了作者向我们介绍外婆的大门。
33、在我上学那年夏天,村里通了电,但停电是经常的。可即便来电时,别人家都亮堂堂的了,张奶奶家却依旧点着如豆的煤油灯,窗前映出昏黄的光晕。母亲见了就说:“这母子俩呀,一分钱能掰两半儿花。”
34、在南宋与金国之间不打仗的那些新年元日,在临安城里,还可以见到金国派来的贺正旦使。他们,是来向南宋皇帝拜年的。只是南宋小朝廷在接待这些来自敌国,有过深仇大恨的贺正旦使时,内心里其实是五味杂陈的。
35、这辈子时日无多了,北伐还是没有成功,老爷子不甘心呐。辛弃疾此篇中的这一句,换个说法,就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6、听族里的二大爷讲,我们家祖籍在山东,但具体什么地方却搞不清了。早年干旱绝收,我太爷爷俩兄弟就各自带着老婆孩子,加入到闯关东的队伍中,他们辗转来到辽北就不想走了,选在这个叫曹家屯的村庄定居下来。我爷爷那时还没断奶呢。
37、 飘渺多飞仙,超摇有遗迹。前缶黄鹤来,重与添颜色。
38、凡是有过如此体验的人,看到这里,是不是已经口舌生津馋液欲滴了?告诉你吧,我们还用火盆嘣过爆米花烧过黄豆粒儿呢!
39、校长夫妇的到来,在村里成为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们能放下身价低头认亲,帮助这对危难中的母子,得到了全村人的褒奖。
40、屠苏酒,是元日家庭宴会时,同辈之间喝的时令药酒。屠苏酒的饮酒次序是由幼及长,从一座之中最年少者饮起。南宋赵彦卫所撰的《云麓漫钞》记录说:“正月旦日,世俗皆饮屠苏酒,自幼及长”。
41、盼了一生的北伐机会,终于到来了。兴奋的辛弃疾马上驰往镇江,于三月到任,立即开始积极备战,“至镇江,先造红衲万领备用。”
42、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元稹之《遣悲怀·其一》) (释义):如今俸钱超过十万,你却不能分享;我只得为你超度,准备好斋饭供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