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自然灾害的诗句(精选55条)
形容自然灾害的诗句
1、首先,罗老师从“诗人在场”与文本形成的视角,认为专门事件诗集、赈恤与勘灾唱和集、绘图题诗集三类专题性文本汇集是自然灾难进入诗学领域的显著标志,且以丰富的文献对近代自然灾难中诗人的“在场性”与文本形成的关系进行分析。(形容自然灾害的诗句)。
2、风潮汹涌,吓得我浪淘沙白天上。(元·无名氏《渔樵记·楔子》)
3、被洪水困住的人努力聆听辩识所有的声音期待被救出这无边的黑暗(形容自然灾害的诗句)。
4、每一个研究人类灾难史的人可以确信:世间大部分不幸都来自无知。——爱尔维修
5、随后,罗老师对清代灾难事件诗体叙事的拯救情怀进行深入细致地讲解,图文结合,层层递进。罗老师总结道,在灾难面前,诗人需要行动的拯救,同时需要以仁厚的道德情感凝聚社会意志和力量,这是近代诗人灾难诗歌书写的价值所在。罗老师结合现实与自己的治学经历,指出表达民瘼、思考生命价值也是诗人、学者的责任所在,并引用晚清宋恕“著书专代世界苦人立言”之句强调学术研究也应当关注现实问题。
6、D项正确:“吴牛喘月”中的“吴牛”指产于江淮一带的水牛,吴地天气多炎暑,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故卧地望月而喘。后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过分惧怕,而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也形容天气酷热。江淮一带的夏季受单一的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普遍出现伏旱天气,天气炎热。
7、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蜀道真太难攀登,简直难于上青天。
8、因地制宜:针对各地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农业生产,从而形成特有的农业地域类型。
9、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两汉:曹操《短歌行》
11、旭日东升:早晨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不是每天太阳都从正东方向升起,对于全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来说,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太阳从东北升起,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从东南升起,春秋二分日才正东升起。主题:地球上的大气和水
1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3、百川归海:所有的江河最后都汇入大海。这是外流河参与的还露肩大循环中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环节。
14、寒来暑往:盛夏已过,寒冬将至,指季节的交替。对于我国而言,季节交替最明显的是北方的暖温带地区。
15、最后,同学们围绕讲座的相关内容积极主动与罗老师展开交流,罗老师也热情耐心地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讲座氛围十分活跃。
16、夕阳西下哪里才是我的家乡,烟波浩淼江水奔涌更添乡愁。
17、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18、古诗来源于生活,因此古诗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从古诗中不仅能学到很多的文学知识,还可以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
19、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
20、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21、(赏析)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22、2023年7月底,台风杜苏芮强烈来临,紧接着开始强降雨。尤其是京津冀,暴雨:两天的降雨量等同于两年。而,有些地区,损失非常严重。2023年8月1日,看到的最多的就是:涿州。
23、大片大片的乌云突然来袭用臃肿的灰色笼罩这座城市顷刻间暴雨重重的砸向地面空中飞着被风吹起凌乱的树枝来不及躲避风雨的飞鸟努力挥翅
24、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25、2一阵风雷把天扫,半夜雨声如笛箫。—— 杨万里《雨夜》
26、讲座伊始,罗教授从当前疫情切入,介绍了本次讲座主题的由来及意义,并以近代自然灾难诗歌书写为例对“灾难面前,诗人有为”的论题进行了三方面的阐发。
27、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28、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唐代:李白《蜀道难》
29、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30、悬崖峭壁:形容山势十分险峻。该类山体从成因来说多属断块山。
31、1狂风骤雨惊飒飒,乍入江南绿水沙。——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32、灾害诗歌赋法中的“时空的组合法”,指的是将异时异地的灾害或者灾害造成的各种后果汇聚于一处,这就类似于现代电影语言中的“蒙太奇”手法,从而起到杂陈百事、众物毕图的技术效果,最终达到感人动物的情感效果。例如比较早期的地震诗歌《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描写道:“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按照其中的描绘,这是一场复杂多样的灾害,有日食、月食、电闪雷鸣、洪水滔滔、地动山摇。一切都结束后,大地发生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巨大改变。实际上这些灾害并不是同时进行的。日食的发生,据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下“幽王”条记载:“(六年)冬十月辛卯朔,日有食之。”地震则应在幽王二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云:“(幽王)二年。泾、渭、洛竭,岐山崩。”又有《国语·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但在《十月之交》诗中,作者却把不同时空里的不同灾害聚集在一起赋笔铺陈,实有气势,这就是运用了“不同时空组合法”的艺术化加工手段:“采用近似于现代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将日食、月食、雷电、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分镜头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天昏地暗、山川颠覆的灾害直观现象,两千多年后读之依然惊心动魄。”再如白居易《旱热》云:“忽思公府内,青衫折腰吏。复想驿路中,红尘走马使。征夫更辛苦,逐客弥憔悴。日入尚趋程,宵分不遑寐。”作者视角独特,将脑海中旱灾之下不同地点、各种职业人士的反应与活动,在诗句里依次罗列铺排;宋代周麟之《苦热行》云:“君不见浣花老翁初作掾,触热簿书尘满案。坐曹束带总不能,但欲赤脚踏层冰。又不见青莲居士金门客,懒摇白羽巾挂壁。有时裸袒青林中,只知露顶洒松风。”又是将杜甫和李白在酷热中的不同表现组合在了一起,主要互文运用了杜甫的《早秋苦热堆案相仍》(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蹋层冰)与李白的《夏日山中》(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诗,从而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空间,大大扩大了酷热的表现力与内涵。采取不同时空的灾害组合法来布置文藻,敷演无方,可以达到错杂万物、铺采摛文的艺术效果,灾害都是超常于日常经验的极端体验,运用这种变异时空的手法是符合灾害给人巨大破坏力与震撼力的心理感受的。
33、谷贱伤农:粮价过低,会降低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指市场对农业生产的调节作用。
34、春雨如油:形容春雨的可贵,它为返青的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水源。
35、联边字法,即排列多个同旁字组成句子,这一名称最先来自刘勰的《文心雕龙·练字》:“联边者,半字同文者也。状貌山川,古今咸用。”汉代大赋如《子虚》、《上林》常使用这种诗法来以形图貌,取得铺张扬厉的审美效果。灾害诗在铺陈之赋中对这一诗法也多有使用。例如前引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虎熊麋猪逮猴猿”、“水龙鼍龟鱼与鼋,鸦鸱雕鹰雉鹄鹍。燖炰煨爊孰飞奔”中,反犬旁、龟字底、鸟字旁、火字旁在句子中排列运用,将山火中各种动物的奔逃与死亡写得触目惊心。这是因为“多个相同偏旁的汉字的有序排列,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便是一种具有独特形貌特征的书面语言,其以形示意、引人注目的特质便跃然纸上。以形示意功能,也可以说是视觉呈示功能”。邵长蘅《地震诗戏效昌黎体》中的“欂栌杗栋楹橑枅,颠倒填塞衢巷堙”、“骿胁折脰髁骨辚,死者累累三千人”,一句连用七个以“木”为部首的字,分别是房屋的不同构造部分;一句用了两组“骨”和“月”为部首的字,代表人体的多个骨骼与器官,充分利用汉字的描绘功能、示意功能和达情功能,从而使得字词的排列与表达的内容相互映照,给人以“见字如面”的艺术效果,“读着(应该是看着)这些描写,我们不仅能从词语约定意义上了解作者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我们从纸上看到了形象生动的写意画。”于是,房屋倒塌的满地狼藉与累累死者的惨烈之状,都如画面般浮现眼前。这种联边字的赋法在水灾描写中最为常见,例如李白《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其二):“潈潈奔溜闻,浩浩惊波转。”元稹《遭风二十韵》:“浸淫沙市儿童乱,汩没汀洲雁鹜哀。”宋代郭祥正《漳南书事》:“须臾海涛翻,倒注九溪溢。”大量三点水旁的汉字被诗句所运用,整首诗就像洪水一般奔涌而来。这一技巧极大地唤醒了读者的细节感与现场感,把相对陌生的大灾难直接显现在我们面前。以上所言的种种繁复华丽的赋法,其实都是为了达到“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刻画细节、铺排描述,进而刺激读者丰富的想象力。无论是直接铺陈法还是时空组合法、骈法、比法与联边字法,都倾向于在描写灾难时极意陈词,极夸张之致。对灾害的描写“就是要‘增’,就是要‘过’,这样才能匹配这样的极致,才能真切地表达、传达其惨酷与痛苦”。于是,有了切肤之痛,才有刻骨之思与反身之诚,人类社会才能在灾害面前积极地预防与赈救。目前大部分灾害文学的研究都是外部,多是把灾害文学仅仅看成史料而不是文学,其他的研究角度还有背景、思想、民俗、文化与母题,或者作家、时代、文学影响与灾害类型等,而对灾害文学内部的艺术研究尤其是技巧本身的研究还相对薄弱。研究古代灾害诗歌的写作技巧,其实是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的,可以为灾害诗歌的鉴赏提供一个新鲜且充实的途径,同时也可以为现代灾害诗的书写提供艺术技巧与参考价值。
36、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37、楚才晋用:晋国使用楚国的人才。此处,楚地为人口迁出地,晋地为人口迁入地,楚才晋用,提高了迁入地的经济文化水平。
38、正如朱光潜在《诗论》中所云:“赋侧重横断面的描写,要把空间中纷陈对峙的事物情态都和盘托出,所以最容易走上排偶的道路。”赋在“铺陈”的时候,很自然会用到对偶的“骈”。《诗经·十月之交》中的“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谷风》的“无草不死,无木不萎”,《诗经·雨无正》的“戎成不退,饥成不遂”等,都是早期灾害诗在铺叙其事中就多使用骈句的明证。杜甫《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隄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全诗十二联,其中九联使用对仗句:“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闻道洪何坼,遥连沧海高。职司忧悄悄,郡国诉嗷嗷。……难假鼋鼍力,空瞻乌鹊毛。燕南吹犬畝,济上没蓬蒿。螺蚌满近郭,蛟螭乘九皋。徐关深水府,碣石小秋毫。白屋留孤树,青天失万艘……”这种语言繁复的骈俪句式在全诗的连续排列,让诗歌文采纷华,言辞纤密,且充满排比的气势,可以将水灾的浩大场面与冲击后果展示无遗。孟郊《苦寒吟》:“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敲石不得火,壮阴夺正阳。苦调竟何言,冻吟成此章。”前三联集中描摹苦寒,全靠的是对仗句的功劳。康熙十八年(1679)京畿大地震,清人尤侗有《地震纪异》,对仗句也在全诗中大面积地使用。例如云:“势若雷电奔,声如刀兵閧。夏屋化为泥,平原裂成缝。上摧缥渺峰,下坼清虚洞”等。同时诗人杨炤《客自燕归者为余略悉地震时情形纪五绝句(其一)》则是一首通篇对仗的绝句:“高天忽阴惨,厚地频震荡。声如崩轰雷,势若翻巨浪。”连续的对偶句使得辞句繁复,穷变于声貌,非常适合于表现天地的大震荡、情感的大悲恸。在使用骈句的时候,很多诗才高超的作者会在对仗中又使用“比”的手法,例如晚唐陆龟蒙的《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今来值霖雨,昼夜无暂歇。杂若碎渊沦,高如破轇轕。何劳鼍吼岸,讵要鹳鸣垤。只意江海翻,更愁山岳裂。初惊蚩尤阵,虎豹争搏啮。又疑伍胥涛,蛟蜃相蹙拶。千家濛瀑练,忽似好披拂。万瓦垂玉绳,如堪取萦结……”大量诗句都是在对偶中作比喻,用语侈靡,文辞绚烂,充分体现了灾害作为一种非日常经验的独特之处,能让没经历过大雨灾的读者,借助充足的想象还原这场灾害对天地的巨大破坏力。
39、(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40、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41、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42、(赏析)此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诗的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诗的韵律随诗情变化而显得跌宕多姿。开头一段抒怀述志,用尤侯韵,自由舒展,音调平稳徐缓。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转唐阳韵,音韵较前提高,昂扬而圆润。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删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没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庚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43、(译文)从前有仙人乘黄鹤腾空而去,这里只剩下黄鹤楼屹立江头。
44、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45、本文原载于《中国文化研究》2015年春之卷。
46、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47、黄鹤载仙人升飞后再未回来,千百年来白云悠悠随风飘流。
48、(赏析)这首词的结尾一句——“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与李煜笔下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在流水这一无情的客体中赋予主体的种种情思,读来意味深长,余韵不尽。欲成仙而不得,从梦境回到现实,空对流水惆怅不已,这正是词人孤寂、落寞、凄婉的心绪之写照。从词的意境中,可以看到佛老“静而达”的因子,而无“超然玄悟”的神秘色彩。虽有梦境与幻觉,但终归现实。
49、不毛之地:不长五谷的地方。形容荒凉、贫瘠的土地。这些土地所处的气候和地形条件较差,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50、(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51、背井离乡:被迫离开家乡外地生活。多指由自然灾害、社会动荡、战争等所造成的人口迁移。
52、谁道洞庭湖,湘妃泣下珠。(唐·李贺《洞庭苦雨》)
53、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水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分明。河流的浑浊,与含沙量关系密切,而含沙量又受流域植被状况的影响。
54、沧海桑田:由于地质作用,陆地变成海洋,海洋也可能变成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