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生死看透的诗句(精选31条)
形容生死看透的诗句
1、我还知道,自然的死亡和夭折大有区别,在乡村,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形式,已婚和未婚之间也有一道鸿沟。所谓的自然死亡,大都是指肌体的病变和衰亡而导致的死亡,夭折则是外力所致。由此,我想到,自然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当事者已经清楚意识到了,他可以清楚地感觉到自己肉体在疾病和时间所发出的死亡信号;而夭折突然,不可抗,当事者不会清楚地感到了死亡的指爪接近生命肌肤的冰凉感觉,这才是一个完全的悲哀。
2、先生五兵游,文焰藏金鼎。日下鹤过时,人间空落影。
3、冉之:小巫,诗讲呈现,这首诗主要是立意陈旧,让人看了一遍不想再看第二遍。(形容生死看透的诗句)。
4、常言一粒药,不堕生死境。何当列御寇,去问仙人请。
5、爷爷的死并没有引发我的多少悲伤,到现在也是,我甚至没在他灵前和坟前哭过一声,也没有掉一滴眼泪。去年回乡,和弟弟专程去他和奶奶的坟前拜祭,走近时,仍旧胆怯,害怕那土坟里回会突然冒出一双手掌但事实上,作为长辈,他们是不会的,即使有灵,他们只会希望看到自己的后人活得更好。燃烧的冥纸,在风中,很快就成为黑色的灰烬,我还特意买了一包好烟,先放在自己嘴巴里,一支支点燃后,倒插在他们坟前。而二表哥的死显然超出了我的预想,不光是他死得突然,还有他死后数日内所带给整个村庄和亲戚们的巨大惊异。(形容生死看透的诗句)。
6、年轻时候的唐伯虎确实是一位风流才子,经常和好友出入于烟花柳巷,醉身于歌姬之中,这应该是他一生中比较潇洒自如的日子。
7、绍兴二十五年春,陆游三十一岁,偶然与唐赵夫妇“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氏园。唐以语赵,遣致酒肴。陆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壁间”。唐氏见后亦奉和一首,从此郁郁寡欢,不久便抱恨而死。
8、如需帮助请您添加淘诗词客服号 taoshici-001
9、唐寅的一首绝笔诗《临终诗》就表露了的一种复杂心情,这种复杂就是他既留恋人世间,可是却又痛恨人世间。
10、矫枉过正是一种伤害,在高瞻之下,明察并认定自己的道路,甚至比某些事情的本质更重要,更有价值。
11、李之平:小吴体会下修改的。大家也看看。这样可能会立体一些,清晰一点。总之之前太矫情。废话废词过多。哈哈。勿怪。
12、二是对某些事情的再认识。譬如写作,当今的散文,其实真正好的就那么几个、几篇,某些人的虽只阅读了一遍,多少年过去了,仍还有较深印象。而另外一些人,尤其是新生的和红火过的,竟然想不起来,一点记忆都没有。我是确信自己读了的,可就是想不起来。想不起来便是没有真正打动我。他们的写作还处在与我同样甚至更低的角度。
13、同在一处的两个人,很多年后,位置变易:一个人去了一个地方,另一个人去了另一个地方,朝着相反的方向。我始终觉得,他们离开的姿势乃至到达之后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是极其雷同的——雷同构成了每一个人的基本生存状态。所谓的写作似乎就是从雷同中找到不同,从细微甚至乌有的缝隙当中,发现阳光照耀的那些蛛丝马迹,乃至漂浮不定、循环往复的发生与消失、上升和坠落。
14、陆游的一生中,与结发妻子唐琬的爱情悲剧,许是他心底永远的沉痛。据《齐东野语》等书记载:陆游在二十岁时娶了唐婉,婚后两人夫妻情深。但陆母并不喜欢儿媳,最终两人在相伴三年后无奈分离。
15、她有一个很特别的题目,他人没用过,文章也特别,我没有遵循某些技术和结构,我只是写,把父亲逝去前后过程和另一个“自己”说了出来。唯一不好的是,我讨厌某些容易被误解的词,它也难以概括和代表我及这篇文章的真实感觉及心情,但我又想不出更好的词汇来代替。我只好这样,在越来越远的个人途程中,把它放在那里,在这个硬盘当中,成为又一个“过去”。
16、(曹五木1972年生。河北人。当代著名诗人)
17、淘诗词是以北京几所名校大学生为基础的一个年轻、公益性质的诗词平台。舍号情真,只待您的美丽参与!
18、生死别离陌,朝昏云雨堆。谁知独立意,溅泪落莓苔。
19、“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位拳拳赤诚的诗人,仍是希望以自己的死来震撼民心、激励君主,唤起国民、国君精神上的觉醒。
20、再者,也觉得,几年前提出的作家诗人应当把文学活动与现实生存分开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肉体的速朽性决定了生命的长度,而文学活动则是一代代人的事业,它曲折,但无终止,它可经典,更多的却被淹没。这是必然的结果,无可避免。尤其在这个浮躁的、“同谋”“指鹿为马”“利益和肉欲至上”的年代,一切都在花样翻新,一切都出人意料,一切又不足为怪。因而,“坚持自己的”和“将现实与文学区隔开来”绝对必要。
21、(王小妮,55年出生。吉林人。现居深圳。当代重要诗人)
22、小超:就叫玫瑰,未尝不可。乡情也最好在诗中体现。
23、大衡:最好能让读者还原诗里的生活场景,用自己的体验引发共鸣。
24、 文献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易·系辞下》)。虽然目前未发现原始先民遗留下的结绳实物,但原始社会绘画遗存中的网纹图、陶器上的绳纹和陶制网坠等实物均提示出先民结网是当时渔猎的主要条件,因此,结绳记事(计数)作为当时的记录方式是具有客观基础的。
25、 (苏浅70年代初生于辽宁鞍山。居大连和北京。当代著名诗人)
26、李之平:大家说的很好。总之修饰的去掉,突出生动的必要的内容。
27、首先,大家对诗歌的认识,我想是有误区的。拿刚才心文说到的《诗经》来说,试问,《诗经》里哪有一首是虚头巴脑的抒情呢?即有,也很少,基本上每一首都能很明确地交代一个事儿,有观点和看法。可是为什么后来的人们对诗歌创作,产生了一种怪诞的认识,也那么操作书写着虚浮和怪异。那便是类似玄幻的扭曲,意象隐约飘忽,甚至错位堆积或空洞的抒情。我不禁揣测,是楚辞的修辞性,还是五代,唐朝的宫廷诗,或柳永为一派的婉约派宋词,甚至百年新诗诞生之初的那种朦胧修辞诗,抑或八十年代朦胧诗造成的影响呢?我们看到很多初学者(包括一些成名诗人)写得那么朦朦胧胧的,模模糊糊的,貌似的修辞转来转去,怪异扭曲的文字,故意形成的所谓陌生化。
28、小超:感谢李老师的精彩讲座。谢谢大家的参与和收看。今天就到此为止。大家晚安。
29、退之何可骂,东野何可欺。文王已云没,谁顾好爵縻。
30、1998年夏天,一向迷信鬼神的母亲突然改信基督教。冬天回去,母亲一周没去聚会,算是破例。我觉得,有信仰总是好的,鼓励她多去参加聚会。又一个周末,吃过晚饭,母亲要去,我找出风衣给她穿上,又递给她手电,送她出门。那夜有风,不是很大,但很冷。站在院子里,风吹动的枯树像是旧年的哭泣,地面的碎枝和枯叶,被风和尘土裹胁,贴着地面,发出嗤嗤啦啦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