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赞美鸡的诗句(精选32条)
古人赞美鸡的诗句
1、早在先秦时期,鸡就以其形象和特点赢得世人尊重,成为有德之禽。《尔雅翼》《韩诗外传》都赞美鸡有文、武、勇、仁、信五种美好的品德。
2、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一首打油诗《金鸡报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别出心裁,对公鸡赞美有加。
3、中原地区通行的另一习俗是“送喜花”。姑娘出嫁,亲友们要剪“喜花”祝贺,所剪的内容除“鸳鸯蝴蝶”、“莲生贵子”、“鱼莲扣碗”以外,必要送“金鸡套金钱”。金鸡为阳性,象征男子,铜钱则象征女性,寓意男欢女爱,阴阳结合,早得贵子。
4、我国南方还有许多民族,如黎族、壮族、哈尼族、珞巴族等都崇鸡,在观念上普遍认为鸡能“逐阴导阳”,驱邪恶降吉祥。举行丧葬仪式,必请来道公(巫师)诵“定穴鸡歌”,歌词如下:好金鸡,好金鸡,须眉山上高声啼。头戴金冠光闪闪,身着五色花花衣。今日请你下山来,妖魔鬼怪都逃离。
5、《说文解字》誉鸡为“知时畜”,报日、司晨,神灵通天,俨严西方七宿中的昴宿,即卯日星君。
6、彝族人崇鸡,住在云南南部红河地区的彝族姑娘,成年后,按祖传习俗,每个人都要戴一顶十分艳丽的“鸡冠帽”。这种美丽的帽子是用硬布制成鸡冠形状,然后用五彩丝线精心绣制吉祥纹饰,最后再用银饰镶嵌,显得富丽堂皇。住在云南凉山的彝族,祭祀天地、祖先的祭品中必备鸡和鸡蛋,与夏商时期的华夏古风极为相似。
7、《史记·孟尝君传》记载,孟尝君好客,凡有一技之长者皆收为羽翼,故拥三千食客,其中谙鸡鸣狗盗者虽微不足道,亦以礼相待。当他出使函谷关时,食客相伴,熟谙鸡鸣狗盗者,为其排难解困,赚开城门,脱离险境。
8、“鸡头鞋”是婴儿满周岁时外婆赠送的礼品。民谣说:“过岁不穿鞋,长大不成才。”鸡头鞋像鸡头,有眼、嘴和鸡冠子,鞋帮两面有类似鸡翅的刺绣纹饰,鞋后跟类似公鸡的尾巴,供幼儿抓住脱穿。鸡头鞋造型有趣,寓意吉祥。再如鸡枕,用黑色或红色绒布做成,鸡体肥大,松软舒适,鸡头昂扬但腰部成弧形,适合头枕,羽毛刺绣华美,色泽艳丽。鸡枕呈卧地状,故又称“鸡卧枕”。据老人说:“娃娃枕鸡枕,乖巧又聪明。”此外,布制工艺品中还有:鸡香袋、鸡围嘴、鸡兜肚、鸡枕边、鸡寿枕、鸡围裙、鸡坎肩、鸡烟荷包,等等。
9、“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里看起来平淡的八个字,却生动地描述了无论天气如何恶劣,公鸡依然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成为后世赞美坚贞之士、有识之士的常用语。
10、在商周时期,祭祀天地、祖先的礼器“鸡彝”,更是对鸡尊崇的体现。《说文》谓:彝,宗庙之常器也。说白了,就是放在宗庙中,祭祀先祖时盛酒的一种陶制礼器,其形状像一只引吭啼叫的雄鸡。出土的西周铜编钟上的鸡形纹饰,已更加接近写实手法。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已大量饲养家禽,所以在出土的墓穴文物中,陶鸡、陶狗、陶猪等占有很大比重,其中灰陶鸡和红陶鸡最多。这些出土的小陶鸡造型逼真生动,其用途一说为幼儿玩具,一说是为普通劳动者殉葬的明器,让死者同样享受人间生活。
11、鸡被古人尊为“阳鸟”,是昼与夜,光明与黑暗的传唤者。尤其重要的是,鸡能为人类带来光明,因而导致了古人对鸡的尊崇与膜拜。呈现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鸡,具有多种特异功能,被誉为呼唤光明的“精灵”、农民日出而作的“报晓神”、武士闻鸡起舞和文人寒窗苦读的“警钟”、男女情爱的“信使”、雄性昂扬的象征、辟邪驱恶的“卫士”、官运腾达的吉兆……总之,古人以万物有灵的观念去理解、认识鸡,把鸡人格化、图腾化、神性化、民俗化,并作为一种民族、民间文化的现象延传至今。
12、道州北池放鹅 (唐)吕温 我非好鹅癖,尔乏鸣雁姿。
13、经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开始养鸡。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发现了家鸡的骨骼,长江流域的屈家岭遗址出土了陶鸡,表明在新石器时代,华夏大地鸡的饲养已经普遍。
14、在一些地方民间传说中,因为城墙里出现了吃孩子的蝎子精,人们将“九斤黄”引来除害。我国有些地方,有专门为鸡建的庙宇,比如,河南省柘城县,有座“锦鸡庙”十分出名。
15、苗族还保留一种古老的习俗,客人来到苗家,东道主必杀一只大公鸡待客。吃到最后,倘若发现锅底只有鸡心还在时,主人便视客人为同祖同宗的亲兄弟,于是寒暄问好,格外亲热,并立即招呼家人重整宴席,更为隆重地款待“亲
16、在中原和江南一带的丧葬习俗中,据说公鸡以其驱邪通天的神性,可以引死者平安抵达极乐世界。具体表现是老人过世后,后辈在安放棺木时,将一只白公鸡置于棺下,称“引魂鸡”。或在寿枕上绣“童子打灯,金鸡引路(引魂)”图饰,皆属同一意思。在民间,举凡名叫“吉焕”者,概为“鸡唤”而得生的谐音。即婴儿降生后不会啼哭,老年人当即选一只大红公鸡,迫使其嘴对婴儿嘴啼叫,又用力拍打婴儿背部,直到婴儿大声啼哭为止。“吉焕”者,实乃“鸡唤”也。
17、凝睇万象起,朗吟孤愤平。渚鸿未矫翼,而我已遐征。
18、河南、山西、陕西等省,每到农历“清明节”时,农村家家都要剪红公鸡或贴《鸡王镇宅图》,并吟唱:“谷雨日,谷雨睛,奉请谷雨大将军,饭三碗,酒三盅,快送毒虫化灰尘。”河南的灵宝一带,到了五月端午(端阳节·女儿节),为祈盼儿女健康成长,家家妇女都剪一对昂首挺胸的大公鸡,贴在家门上,公鸡嘴里叨着蝎子,爪子下边还踩着蜈蚣等毒虫,并用黄表纸写上:“五月里五端阳,吃粽糕啊饮雄黄,金鸡贴在房门上,害人毒虫全死光。”鲁南一带,立春前夕,农家妇女都用彩色碎布缝制一种叫“迎春公鸡”的小饰物,立春那天给孩子们佩带在身上,寓意是“驱邪纳吉”。到了端午节时,家家又要缝制一种叫“鸡心香袋”的小饰物(内装香料,样子像鸡心),“鸡心”的谐音是“记性”。母亲们给幼儿佩带“鸡心香袋”,是祝愿儿女们长大后读书有好记性。
19、侗族青年男女初恋结识后,双方约定选一个美丽的夜晚举行“定情仪式”。当明月升起时,族人围坐在一起,男青年取出事先早已准备好的、用红布条捆着的红公鸡,当着众人面,用针将鸡的红冠刺破,将鸡冠上的鲜血滴入一只红色瓷碗内,随后用双手捧起红碗,请姑娘先喝一口,喝罢,男青年将碗中的余酒一饮而尽。之后,俩人携手高唱“盟誓歌”,歌词大意是夫妻互敬互爱,白头偕老。众皆相和,气氛热烈,边歌边舞,尽欢而散。
20、在中国人的阴阳观中,公鸡是阳性。公鸡司晨报晓,黑夜随着它的啼鸣而离去,太阳随着它的啼鸣而来临,由此公鸡成为送走黑暗、迎接光明的光明之禽。在没有钟表的年代,雄鸡打鸣是人类的重要时间依据。
21、晋人王嘉《拾遗记》中就提到当时的人们“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于牖上”,唐人也有“元日贴画鸡于朱户”的记载。直到今天,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张贴带有鸡图案的剪纸或年画。
22、我国与朝鲜、俄罗斯三国交界处,号称“鸡鸣闻三国”,位于吉林省珲春市敬信镇。
23、祝鸡翁,河南洛阳人也,养鸡百年,有鸡上千,体姿健美,啼鸣洪亮,肉美蛋多,个个有名,如拖锦碎沙、戴红拍翠等,且一呼即应,居然成为北京颐和园长廊彩画故事之二十九。
24、送贺宾客归越 (唐)李白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25、虽然这些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但都从不同方面,表现出了农耕社会的田园情趣。
26、在我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几千年来,由于文化的不断交流、互补,使得许多民间习俗颇为相似,鸡文化现象也是如此,表现得更为丰富多彩,博大深邃。
27、这部名著第五十五回,“昴日星官”帮助孙悟空,降伏蝎子精。“昴日星官”为谁,就是居天宫东门里光明宫的双冠子大公鸡,昂起头来,约有六七尺高。
28、旧时民俗,每年谷雨日,人们也要贴符禁蝎。陕西凤翔禁蝎瑞符《神鸡》,画中央雄鸡衔虫,爪下有一只大蝎子,并印有咒文:“谷雨三月中,蝎子逞威风。神鸡鹐一嘴,毒虫化为水……”
29、在民间传说中,公鸡和太阳有着天生的姻缘关系。传说很久以前,太阳、月亮和公鸡是三兄弟,太阳是老大,月亮是老公鸡是三弟。大哥太阳性格阳光、豁达、包容,对二弟三弟都非常关爱。二哥月亮个性安静内向、不喜热闹,偏好独处。小弟弟公鸡个性活泼、闹腾、好动,终日都是活蹦乱跳,没有消停的时候。小弟弟公鸡最喜欢大哥太阳,因为太阳总是满足他的要求,带着他到处玩耍。
30、古人立会结社或义结“金兰”(结拜兄弟)时,按传统礼仪要行八拜之礼,结拜时杀红公鸡一只,将鸡血滴入酒杯内,共饮“鸡血酒”,其寓意是取鸡勇于拼搏之热血,鼓壮怀激烈之豪情,以达患难与共、肝胆相照、逢凶化“吉”之目的。红军长征时途经彝族地区,刘伯承将军与彝族进步头领小叶丹杀鸡结盟,结下兄弟般的友谊,至今传为佳话。
31、《战国策》说齐国的都城临淄非常富足,老百姓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相应地也出现大量描写斗鸡勇武的诗句。如“丹鸡被华彩,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利爪探玉除,瞋目含火光。长翅掠风起,劲翮正敷张。轻举备勾喙,电击复还翔。”把鸡的勇武描写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