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描写三峡的诗句(精选26条)

2024-02-04 16:07:49

古人描写三峡的诗句

1、杜甫当然也写过,不过,杜甫在三峡怀古诗最出名的,是他继续顺江而下,经过秭归王昭君故居时的这首:

2、能!依然是“生长明妃尚有村”!昭君的出生地属于汉代的南郡秭归县,由于行政区划的演变,如今的昭君故居属于宜昌市兴山县,在城西5公里处的宝坪村,原名烟墩坪,又名王家湾,村子面临香溪水,背靠纱帽山,群峰林立,崖壑含翠,香溪回环,极富诗情画意。

3、关于巴渝地区的地域界定,这里采用的是模糊化的地域概念。巴渝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中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导致这一概念的具体范畴要视具体时期而定。比如,在唐代或唐以前,它会涉及湖北秭归、恩施等地,之后可能又有所变动,这种现象就形成为地域概念的模糊化。但是从古至今,“巴渝地区”这一模糊的地域概念已经转化为一种清晰而具体的文化标识。这里提到的“巴渝地区”在地域上均为模糊概念,详细情况可以参考古代巴渝地区相关历史。三峡的地域界定采用“长江三峡地区——即渝州至峡州之间长江两岸广阔地域空间”的说法。

4、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水蓼冷花红簇簇,江篱湿叶碧凄凄。

5、对于我们今人来说,李白杜甫是古人,但对于李白杜甫生活的时代来说,汉代、三国的人,也是古人,杜甫和刘禹锡当年在夔州生活时,就写过不少白帝城的怀古之作,刘禹锡的这首《蜀先主庙》就是怀古中的佳作:

6、峡江百姓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在唐诗里也有很多的体现。如白居易《和万州杨使君四绝句》之一云:“竞渡相传为汩罗,不能止遏意无他。自经放逐来憔梓,能校灵均死几多?”生动地描绘了三峡地区龙舟竞渡的风俗,反映出巴楚文化的交融发展。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之二云:“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描写了中秋之夜的情与景。江水和月亮是诗词里两个颇有韵味的常见意象,江水滔滔,往往借喻历史的长河,而月缺月圆,又和个体生命体验有关。两者相遇,短暂与永恒、渺小与宏大形成了强烈的感性对比。

7、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8、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

9、刘禹锡《竹枝词》这样写到:“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金钏银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我们可以看到峡江两岸百姓的农业生产方式直到唐代还是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这和巴渝地区陆地条件有关。“林峦少平地,雾雨多阴天”(白居易《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使君》),直到当今巴渝地区的农业也不太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种,也许正是农业发展受限的原因,促使当地百姓在其他产业和行业有所追求。

10、位于西陵峡的秭归是楚文化发源地之也是大诗人屈原的故乡,而秭归名字的来历,也与屈原有关,据《水经注》中说:"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秭"由"姊"演变而来。

11、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12、可惜白居易在忠州只待了一年三个月,便被召回京,但他对忠州这段生活念念不忘:时时大开口,自笑忆忠州。

13、与李白杜甫相比,白居易的生活和仕途算顺利,28岁中进士,官场一直风生水起,43岁那年,却因为政治原因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著名的长诗《琵琶行》就作于此时。

1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15、因为地域的落后与封闭,使大量不得志的诗人,来到巴渝而被边缘化。他们带着失意的心情,痛苦和忧虑是必然的,巴渝地区的草木山水因之也就带有了贬谪的色彩,而亲临其境的险滩和急流又激发了诗人的创作情感和身世感想。贬谪诗人笔下的巴渝印象也因作者的切身体会而显得更加真实、更富有感染力。

16、巴蜀愁谁语,吴门兴杳然。九江春草外,三峡暮帆前。

17、今天枫叶老师继续给大家聊诗人与三峡的故事。

18、说起荔枝,人们印象中应该是岭南的特产,比如苏东坡在被贬广东惠州时就曾写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其实,西南巴蜀也产荔枝,杜枚的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就是快马加鞭,从巴蜀给贵妃运送荔枝的故事。

19、古往今来,三峡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的目光。从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到郦道元的《水经注》,从六朝民间歌谣《滟滪歌》《巴东三峡歌》到唐宋文人的三峡诗词,再到明清外来移民对三峡文化的关注与建设,三峡书写作品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在地域文学中可谓是首屈一指。而其中尤以唐代三峡诗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仅直接带有“三峡”2字的诗歌就有85首,直接地反映了当时巴渝地区长江流域水文化的众多因素。

20、贬谪诗人来到巴渝之地,是诗人的“不幸”与本土的“幸运”偶合。被贬谪的官员不仅在地理位置上远离京都,更在政治权力上被边缘化,其内心多有_种被抛弃、被排斥的痛苦。还有一些诗人并不是直接被贬到巴渝之地的,比如杜甫。杜甫罢官后游历西南各地,晚年到达夔州,虽说衣食无忧,但也曾发出“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的呼喊,可想见其被权力中心接纳认可的强烈渴望。刘禹锡也是类似情况,虽是量移被任命为夔州刺史,但其实质也是属于被边缘化的人物。

21、唐时巴渝地区与岭南、琼州等地一样,环境恶劣,是烟瘴之地。文献记载,唐代贬谪、流放到三峡地区的官员共69人次,其中流放2人,即韦述、令狐运。这在数量上仅次于岭南地区。这其中还不包括流放其他地区途经三峡的诗人,如李白,或者被贬其他地方但其作品涉及三峡地区的诗人。

22、诗开头就以宏大的气势描写了昭君村的景象: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杜甫的时代距离昭君已经过去了700多年,当时昭君生活的小村子还在。那么,如今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还能寻觅到踪迹吗?

23、巫峡继续下行,就到了西陵峡,为三峡最险处,礁石林立,浪涛汹涌,滩多流急,峡北的秭归县孕育出了两大历史名人——屈原和王昭君。

24、绿水红楼,水波如皱,写出夔州江上好景致。有涉及当地踏青春游风俗的,有涉及男女爱情的,也有以江水喻世态人情的,皆明丽自然,毫无造作之感。刘禹锡的《竹枝词》9首也反映了诗人到夔州后,乐观豁达、积极有为的处世哲学。经历京都政治漩涡中心的凶险,巴渝之地的江水之险又算得了什么?根植于心的儒家“修齐治平”观念和乐观豁达的境界反倒让诗人在此地有了一番作为,不仅带领当地百姓开荒造田(如《烧畲田》),还开风气、启蒙昧,大力发展了民间音乐艺术。

25、在中国历史上,三峡及其周围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文化碰撞与融合的重要区域,也是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带,更是在政治上连接中国西南与中原王朝的要冲,唐代诗歌中的贬谪文化正蕴含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和地域环境中,客观上也起到了文化引领与交融碰撞的效果。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古人描写失恋的诗句(精选77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