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句的问题(精选66条)

2024-02-17 12:59:40

关于诗句的问题

1、在当代实践存在论美学视野和当代审美学参照下,诗词艺术才能找到当代的落脚点和继续成长的空间,找到“当代人”这个不同于“古人”的创作主体。

2、曾国藩的《十八家诗钞》里列出的18位诗人:魏晋南北朝的曹植、阮籍、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六家,唐代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杜牧八家,宋代的苏轼、黄庭坚、陆游三家,金代的元好问一家,大致涵盖了古代诗歌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和他们的作品。

3、哪怕不读书,也不要读糟糕的书,把思维带偏,形成固有成见。

4、大众诗词极力打破中心性和整体性趋势,倡导多元性。在社会转型中,价值破碎的问题不是个别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价值困惑,文本难以在更高的境界上进行破碎与整体的哲学统和。这时,需要反思一与多的问题、破碎与整体的关系,审美境界、创作境界都处在生成中。如果不能粉碎这个时代的局限,批判这个时代的问题,就很难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理的想高度,转型难以成“型”——拟合碎片——创造新的可能性,才能解决碎片诗。艺术是有层级的,更上一层楼,承担命运,才能给读者诗的力量——无用之大用。

5、不过到一定程度要慢慢摆脱。因为这套书是把一首诗当作一个客体在欣赏,默认这是一首好诗,该如何证明,因此始终是仰视的态度。(关于诗句的问题)。

6、随后还有几位做现当代诗词博士论文和深度研究的同仁,汇报他们的研究情况,都会提到诗词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7、真正意义上创造诗的过程,也是创造人生、创造自我和时代的过程,是生命创意、创造、创世。好的作品不仅仅是个人感受,而且是价值真理的符号表达。经典表达既超出了作者的体验,也超出了读者的体验、批评者的体验,代表着一般的本质的、无限延续的整体的经验,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合乎自然,又邻于理想”的境界,具有文学不可或缺的现实根底和理想的维度。“个人”书写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走向对理想的人性、人生,对理想社会的价值建构,需要重建当代诗词文学创作的价值观,向当代文学靠拢。

8、第三种是刚才胡大雷教授在致辞的时候谈到的,怎样从个人感受出发,上升到王国维所说的“人类的喉舌”?这凌空一步,由形而上,就是“世界”到“境界”的距离,是艺术永无止境的追求。

9、学问不是备考,更没有应试的技巧,就是这样日积月累起来的。

10、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之一是创作批评,面对创作现场,才有理论源泉,才有诗词艺术生生不息的可能性。

11、小编:对于初接触诗歌,或者时间有限的学生,可以从哪些篇目入门?

12、从古代诗歌里,我们读到的不是一代人的母语,而是代代相传了几千年的母语,是中国人才能体会到的,独有的情感纽带。

13、马大勇在《20世纪诗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中说出大家的心里话:“我深深地感到这一领域中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研究的难度,由于20世纪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的特殊性,20世纪的文学构成了文学史进程中的特殊性,20世纪的诗词研究也具有了诸多区别于其他时代的特殊复杂的质素,文学史、文体史固然需要坚持,但是社会史、文化史层面尤其需要把握,它需要文学和文化的宽窄融通,文学与社会的内外兼修,需要横阔的学术视域、复杂的知识建构,同时也需要细腻的学术态度、扎实的学术功力。”

14、“20世纪诗词”已经在古典诗词的阐释体系之外。“现当代”不仅是时间概念,更包含着哲学转折、方法论的转折、人的生存状态的转折,这些转折将开辟诗词艺术的现代空间。

15、张定浩:小孩子背诗,刚开始不一定要求甚解,就像音乐一样。

16、比如在抗战的烽火中读屈原或辛弃疾的诗作,会意识到自己在一个大的集体里面,是民族的一部分。

17、  天行有常,人生自古以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

18、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19、著有诗集《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随笔集《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诗》;文论集《批评的准备》等

20、创作本身“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在文学发展史中,往往是源于实践的理论照亮现实,往往是哲学思潮触发文学变革。目前这两个环节是脱节的,传统的诗词点评的同心圆只是该太极图中的一部分。传统的美是现成的,同心圆围绕着现成的美在解读。现在把它扩大了,中间是这次提出的当代诗词研究的方法。有新方法和理论才能建立起当代诗词研究的坐标系,传统诗词现代转型才有落脚点、有谱,20世纪诗词文献整理、个案研究才有尺度和框架。

21、我把词作为中国民族诗形的一个代表,以词为例,从哲学上,探究诗词艺术的审美标准的变化、艺术走向和创作问题的解决办法。

22、第二种是价值迷惘导致的文本碎片。社会转型中每个人都面临着价值重建,很多问题我们自己都在琢磨着该怎么办。人类文明历程,就是一场你我他的精神接力赛。今天,价值迷惘造成的文本碎片非常多,诗、小说、影视中都有,批评的乏力也与价值转型的艰难有关。

23、现代社会也一样,诗歌教育不应该是功利的,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读诗的时候大可轻松些,随意些。当慢慢有了自己喜欢的诗人诗句,不妨再通读其全集。

24、小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歌更是绵延千年,能不能先梳理一下诗歌发展的大致脉络?

25、《上海文化》杂志社副主编,诗人,文学评论家

26、我们读过一首诗,记住这首诗,某一天遇到一个场合,想起这首诗,就是在和诗歌的互动中,得到扩展的过程。

27、张定浩:诗无达诂,一首好诗的意象其实一直在变化,让一代代人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可读性。

28、好的诗歌帮助我们准确地表达情感。当一个人处于某种情境之下,读到一首诗,觉得这个一千多年以前的诗人,说出了一千多年以后,作为普通中国人还想说的话,内心会自然而然地生出亲近和安慰。

29、传统诗词这个文学问题在当代已演变成文学—文化问题,需要继续创造当代诗词理论体系,诗词跨过古今演变的历史瞬间,需要崭新的方法和理论,需要原创思想解决前所未有的问题。

30、一个体系发展到极致就会转向新的东西。从古诗到新诗,文体上不断扩展,形式上更加自由;与此同时,字词越来越简单,但是意象上越来越复杂。

31、如果诗词创作观与当代文学价值观接轨有效对接,老干体诗词、碎片诗、“小我”感受的诗词都会找到向当代文学出发的起点,这是诗词回归文学怀抱的必由之路。

32、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33、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34、不清楚这个变化,依然沿袭传统,就出问题了——这就是施议对老师在《当代词宗》中批评的:“写旧内容、旧思想易工,写新内容、新思想难好。”写新内容、新思想,面对“变化的人性”,承担价值建树的探险,需要掌握了诗词艺术规范的思想家,不仅需要才情,还要有真知灼见。

35、比如担心“四大名著”太深奥,就给孩子看缩写本、改编本,而经典作品的精髓是藏在每一个字词中的,看不懂没关系,懂一点是一点。

36、另外,我反对把孩子送去国学班,接受严格的格律方面的规训,这样会过早地把孩子捆绑死。

37、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38、(这个是宋代的版本,我们今天流行的是明代的版本,文字上已经有了一些修改,当然是以明代人的审美标准改的)

3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0、比如,唐朝人可能更喜欢李白,而杜甫却在后来的乱世中影响越来越大,是因为不同时期的人在读诗的时候,会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放置进去。

41、张定浩也认为,诗歌教育要趁早,尤其是古代诗歌,经过时间的沉淀和一代代人的解读,已经成为公认的经典,更加适合中小学生的学习。

42、艺术是发展变化的,诗词写实、记事功能弱化了,艺术的表意、虚构的功能不断加强。词体诗化、新诗的崛起都基于这个艺术规律。当代诗词的文学艺术性体现在用意象语言表达内心波澜、思想风云,所以要从行吟传统关注“事”转向关注“人”,表达出前人未曾表达之“意”,这是超越“新闻诗”的唯一路径。

43、“诗词是什么”是本体论、认识论的追问,最终的答案要回到“存在论”上,诗词呈现的是人的生存状态。中西诗学,一个是感悟的,一个是思辨的,中间怎样融合到高一级的感悟,如何更深认识和解读当代诗词的文学—文化现象?我提出当代诗词审美体系构想,如下图所示:

44、诗歌的语言更加凝练,因此和其他文本相比,对情感的抓取和维系显得更加突出。这样的情感不是歇斯底里式的,而是延绵传递,在最大范围和最长时间内,引发最多人的共鸣。

45、孙志军、王巨川、时国炎、李仲凡的博士论文中都有对诗词研究方法的反思,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46、此外,朱自清谈古诗的内容很适合孩子,他的《古诗十九首释》,对每首诗的赏析都是一篇美文。

4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48、这套书适合古诗词的入门阅读,我以前也读过。

49、读者不妨把两次采访的报道并置在一起看,一个以传统文化为背景,谈古典诗歌,一个从英语学习的角度出发,谈世界诗歌,提供了两种接近诗歌的思路。

50、传统诗词的创作观在古代文学向现代当代文学的转化中,正在发生现代转型。传统诗词以抒情、言志、闲适为主,现在逐渐靠近西方诗学概念,走向求真,走向价值建树,走向用意象语言呈现诗人对时代、对人生、对自我的认识。

51、这是诗词青年论坛面对创作现场,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大众诗词创作中存在着三种倾向,刚才发言中,已经听到了不少老师只言片语指出工具论文学观导致的老干体诗词,这是第一种。

52、有兴趣和能力的同学,还可以直接读过往诗话(古代人的诗评),比如中华书局的《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就是这方面的入门级读物。

53、我的博士论文《新世纪旧体词创作审美问题研究》,研究的是施议对老师《当代词综》前言中提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当代人写诗词时,写旧内容、旧思想能工,写新内容、新思想难好?到底是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导致了诗词文学价值观的变化,怎么应对?

54、20世纪诗词入史还在争议,构建当代诗词审美学有文本基础吗?没有这个文学—文化的框架,20世纪诗词很难成“史”,其与传统诗词的异质性和变化唯有当代诗词审美学可以解释清楚。

55、因此,读者不应该是消极的,要把自己变成积极活跃的状态,才能够感受到诗意。

56、我的女儿只有小学三年级,我教她认一些繁体字,只是要求会认,不用会写,她很快就记牢了,读起来没有障碍。

57、曾少立的很多作品中写出了你我他在观念转型中的纠结和支离破碎的感觉,很能引起共鸣,但随后更加迷惘。文学艺术之所以感人,不仅因为写出了同感,更因为有一个理想之维,支撑现实人生。这个理想之维在于诗人、文学批评者是不是承担起价值建设的勇气。拉开理想之维,让文学给心灵一个寄托。作者的迷惘,也是批评者、评论者的迷惘,文学永恒的魅力就是以谜解谜。创作和批评之间实际上是一个精神接力、灵魂摆渡,共同认识人性、通过价值建树完善人性。

58、从哲学演进脉络看,整个20世纪哲学从认识论转向生存论,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转向对人的自我认识。写诗词、读诗词、研究诗词都是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建构,都是为了有境界的人生。境界不仅决定诗的好坏,也决定了诗人的生存状态和诗对文化的影响。

59、老道雅谈,大家好,我们好久没有提问了啊,今天我们来提一个问题,李白有一首非常脍炙人口的一首小诗啊,应该是妇孺皆知。诗的是这样的:

60、这次请到了张春华,她的博士论文是《叶嘉莹中国古典诗词诠释体系》。叶嘉莹先生立足于感悟诗学,运用了西方阐释学进行文本分析,是建立诗词阐释学、大胆创新的典范,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吸取的精华。诗词艺术是变化的,中西诗歌概念在起源上是不同的。20世纪中西诗歌的概念在靠近,千年来,诗词行吟传统的记事写实也逐渐走向表意、虚构。

61、小编:《中国诗词大会》带火了复旦附中武亦姝、外卖小哥雷海为等人,但也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把诗歌简化成记忆的方式,有点变形,你的看法是什么?

62、一个是圆融的一体观,打破诗词的创作和鉴赏那种感性和理性、主体和客体二分的观念,把诗词活动看作人的实践存在方式,创作和阅读、批评都是人生建构。

63、因为“阿宝背书”是机械的记忆,即便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体会到的也只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首诗的全部,好比在很大的海里舀一瓢水自己喝;而读注释,看更好的学者的解读,则是把自己的理解力提升到新的高度。

64、“当代诗词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青年论坛”缘于2013年8月16日第十届“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学会”的年会。当时李仲凡也参会,他的博士论文《古典诗艺的当代新声》是现当代文学视角,我的《新世纪词创作审美问题研究》是从美学切入,都看到当代诗词研究方法的困境。我们一沟通,不少问题豁然开朗。当时,我们共同感到诗词研究方法、理论和困惑,能像这样与有共同经验的伙伴跨学科多交流,才有可能一起解决一些要害问题。

65、我们要提问的问题是:李白为这首诗取了个什么名字?请在留言区给出你的标准,如果你无法回答,请点击下一个视频,看标准答案。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关于诚信友善的诗句(精选38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