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离乡打工的诗句(精选36条)

2024-02-19 15:19:51

关于离乡打工的诗句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关于离乡打工的诗句)。

2、这句诗句表达了一种非常深刻的情感,那就是心中的悲痛和委屈无法向他人倾诉,只能默默承受。这种感觉让人感到非常孤独和无助。

3、坚守投稿之德,严禁一稿多投。必须是新作首发。

4、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5、打工诗歌描述的劳作空间,作为异质性的一种存在,带有强烈的规训色彩,它是诞生创伤记忆的产床。规训是福柯的哲学思想。厂区多位于城市的边缘或城乡结合部,作为边缘空间的突出特征是异质性,看似开放体系,但排斥来者。这种排斥性决定了打工作家的自我言说才更适合接近幽闭空间,而知识分子的旁观只能是一种游离于苦难中心而出于人道主义同情的“他说”。无数个封闭空间的人事与心理反映,已经成为新世纪初期打工诗歌的日常经验,也成为新世纪文学空间的重要景观。广为诗坛熟知的打工诗人郑小琼写了大量以黄麻岭为描写对象的厂区生活诗作。她笔下的“黄麻岭”有着不忍观看的真实,是新世纪诗歌经验不可绕过的存在。“黄麻岭”是典型的规训空间。“在这些开合系统中,权力的运作是通过空间和时间的控制来进行,对空间的隔离和开放在社会的体制下形成了既定的规则,进入空间之中首先被规训的就是人的身体,这是渗透了权力和规则的空间带给人们的。”(vii)郑小琼诗集《女工记》描述的工厂读来触目惊心,有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双重规训。工厂主的微观权力通过对时间、空间二个维度对打工工人实施规训管理。在全景敞开的空间内摄像头无处不在,打工者身心疲惫,无处遁逃。流水线也是全景敞开的规训空间的组成部分,它是最易被打工者体感的压迫力量。与流水线有关的车间管理与劳动纪律,无非是让打工者围着机器提高效率,使打工者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有了机器附庸的锥心感受。雁翼诗作《路灯》描写了一群睡眠不足的打工者将眼里的路灯当作有罪之物,它是开工死命劳作的象征,是驱赶人忙碌工作的替代物。谢湘南的诗歌《一只钟的生产流程》铺陈了一只钟的生产流程,它需要三十个打工者付出宝贵的青春并销蚀灵魂。张守刚《加班加点的夜》一诗描述了流水线前的打工妹夜夜加班加点,以至呵欠不断,夜晚在她们的眼里无限漫长。在刘丽华看来,指纹机如同魔鬼,“我们将自己缩紧/像一群茧,集体沉默”。在全景敞开的规训空间内,打工者成为被看护、禁闭的对象,身体被迫与生产高度一致,而以废品率、务工等名义的惩戒,已经对打工者造成了本能顺从和精神高压。厕所、宿舍、食堂、浴池等半开放空间,同样是微观权力规训的空间,工厂会向打工者出示无缝衔接的精密时间表,仅仅给予打工者有限的自主支配时间。厂区工作的超快节奏与机械重复,使得打工者有快速与缓慢的感觉,故此他们的诗歌中的时间为“心理化的时间”。

6、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7、我印象深刻的是碧霞,初二辍学,在派潭车站对面的一间小吃店打工,包吃包住月薪50元。1988年的派潭很穷,在学校住宿每周有2元买菜已是难得。那间店面很小,外间放六七张桌子,里头厨房,二阁睡人。店里四人,小工除碧霞外,还有一个女孩,另两个男青年是老板。男女宿舍就是一板之隔的二阁,一只风扇吊在顶上,吹着男铺女铺。碧霞年仅15岁,人矮小,身体发育得像个成熟女人。她的脖子有点歪,是长期坐教室前排的边角,扭头看黑板把脖子扭歪了。碧霞懂事聪明,成绩也好,有一个哥哥读中学。那时候的农村,姐妹停学打工供兄弟读书是常见的事,兄弟姐妹中,为家庭首先作出牺牲的是女孩。

8、我熟悉的人中许多就是打工人。当打工的春风到达派潭高滩,已是八十年代后期。舅舅家的女儿阿娣读完小学跟随阿姨到深圳,1993年与打工认识的花都男友结婚。邻居阿春小学时候经常穿着漂亮衣服,是在外打工的小姨买的,1988年阿春读完初中也到深圳打工了。我大嫂两姐妹在佛山制衣厂,至1994年她们已在那里打工六七年了。同伴阿青小学没读完,就跟村里姐妹到县城的制衣厂做工,当年东林制衣厂在增城是大厂。乡村留不住女孩,女孩们成群结队迫不及待地离开乡村,当然男孩们也同样如此。打工得有归宿,当年龄大了,女孩们有的在打工地找人结婚,婚后继续打工;有的回乡结婚,婚后两人换一个地方继续打工。嫁给城里人是村人认为的最好结局,秀梅嫁给县城一个有点钱的离婚男人,曾令姐妹们艳羡不已。

9、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10、几亩农田难度生,问巡海角作民工。异乡独在非为客,作业佳节在险空。

11、文学对话:孙文涛VS罗德远║打工诗歌:命运与梦想

12、《女工记》充满了疼痛,充满了无力改变现实的逆来顺受和无声呐喊。她们当中,许多人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小学或初中毕业,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在城市中是无声的存在。早期珠三角沿海城市的工厂,规模很大,四五千人,六七千人,一万多人,甚至出现富士康那种几万工人的庞然大物。庞大的集体难以管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即使是校园,有严明的规章制度,有严密的班级制度,有秩序井然的教化环境,尚且会出现或明或暗的诸种欺凌事件,何况是组织松散的工厂?其中的冷漠和混乱可想而知。在那样的环境下,年轻弱小的女工对受到的形形色色的不公正对待无力抗争,更何况,乡村的贫穷令女工们退无可退。

13、乡土在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早已是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结合部。但自然地理空间始终是打工诗人活动的背景,也是抒情展开的基础。“我无限热爱着鲁南这块土地的/玉米地。万物都在移动/玉米周而复始,从起点到起点/从热爱到热爱,像那些不弃不离的乡亲/落地,成长,生育,流落到粮仓/又蝌蚪一般回到大地的暖房”,诗人尤克利的诗歌《热爱》言说了打工诗人的共同心声。打工诗人在表现乡村时,多采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维特征和表达方式,这一特征决定了自然景观无可避免地要成为他们的主要认知对象和观照对象。“主体的审美心理同自然空间逐渐建立起双向互动的对应关系,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更是成为主体情感生成和情感表达的常见模式。”(iii)故乡作为具体的地理空间,通过打工诗人艺术处理,转换为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化符号。作为空间元素的故乡山水、自然景观,参与了创作主体的审美艺术加工。空间体验是打工诗人在生存空间中所体察和感悟到的内在生命经验的一部分,构成了打工诗人创作最直接的来源。

14、打工诗人不断置身他乡,而选择把记忆依存于旧日的故乡空间。在反复离乡与返乡之间,打工诗人饱尝浪迹天涯之苦,他们的灵魂倾吐在颓败的乡村与光怪陆离的城市之间游荡,难以完成精神上的还乡。“在异乡,我把单薄的民谣披在身上/像父亲那样度过这个严寒的冬季”,曾文广的诗作《乡村是忧伤的》情绪复杂,如此的“乡愁”竟然如同“乡悲”一样苍凉。打工诗人多有浓厚的乡村背景,或在欠发达工业时代的城镇长大。他们有着乡愁与城愁抵牾的双重经验,而下一代诗人鲜有此种记忆与现实的对照经验。

15、其实全民打工的历史并不长。在由帝王主宰的封建社会,全国就是一个大乡村,人们固守乡土,世代沉淀,只有小部分人能实现生活场地的迁徙。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土地政策,把城里和乡村分割成两个迥然的世界。人们能够自主选择流动,可以自由出入城里和乡下,只有在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建设时期。全民打工让城市和乡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年来,城乡壁垒基本消除,许多乡里人变成城里人,许多城里人愿意做乡里人。城市与乡村的和解,源于乡村贫穷的消除,使曾经横亘其中的沟壑变成平地。随着打工环境发生好转,第三代打工者变成产业工人,当年被忽视的群体成为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人工智能出现后,许多生产线用智能机器代替人的劳动,产业工人有更高的文化和技能水平,第三代打工者已不再是当年父辈的愁苦形象,而赫然成为城市的新主人。今天我们讲打工,基调是欢快、轻盈的,内心是向往、接纳的。这是贫穷消除以后打工人的底气。

16、乡土空间几千年来具备均质性,至20世纪末乡土世界的外在物象仍具备稳固的同一性,打工诗歌对故乡主题的书写变化无多,盖因其心理基础稳固顽韧,所能变化的只有意象、音韵、诗节等形式上的元素。打工诗人甫一写作的基点就是坚定的乡村吟唱者。故乡,在诗歌仍呈现为时与空的结合与心理经验。乡野虽阔大,但均质的空间属性,适合安静幽闭的诗性言说。

17、万道砖墙砌楚辛,几多惆怅度黄昏。异乡校外儿八岁,留守田间父六旬。

18、描写工伤事故的打工诗歌名篇还有一回的《工伤》、江非的《胡贯六》彭易亮的《第九位兄弟的断指之后》等,而郑小琼诗歌中的“断指”意象则为新世纪初期诗歌增添了如泣如诉的血肉质感,对1990年代以来诗歌的现实缺位注入了振颓起溺的药效。

19、为劳动者立传║《中国打工诗歌四十年精选》引发热议

20、(ii)(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21、古老的乡村文明更容易驱使打工诗歌陷入乌托邦的幻想。而现实的乡村毕竟不是变动不居,作为完美象征的乌托邦已成为虚构的世界,越来越难以置放。柳冬妩、白连春的诗歌始终将目光投向充满野力的大自然,期冀留驻自然的原初状态,召唤行将走远的本真。诗人张守刚、唐以洪等,善于聆听村庄的细小声音,诗风冲淡平和,歌咏的还是“前现代”性质的乡土世界。他们长于打量农事和植物,经常洄游到童年和乡村,有着明确的过去时间取向。具有这种时间观的人,对往昔念念不忘,视既往的经历为当下、未来的行动指南。

22、《打工诗歌四十年精选》读后感║辽宁王桂芹:劳动创造诗歌/广西马武朝:感悟与收获

23、城镇化,筑功勋,扛难闯险惧求薪。医疗社保无承保,缘是乡籍农户身。

24、掩泪辍学别母亲,几番流浪获工薪。日西劳累如霜打,夜半读愉若踏春。

25、情思乱,梦魂浮。——史达祖《鹧鸪天·卫县道中有怀其人》

26、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27、新世纪前后,以底层叙事为代表的伦理书写遽然成为文坛热点,而打工诗歌风头甚劲,一度风头无两,而晚近它渐趋于边缘与宁定。打工诗歌几与改革开放的发展同频共振,它远接19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涛飞浪涌的社会风潮,见证了1990年代芜杂多变的裂变情状,又与新世纪内爆式发展的社会形态发生强力的对冲,它以蓬勃旺盛、元气淋漓的姿态呈现了诗歌融入当代性的现实努力。“在新世纪文学画廊里,它已然成为一个绕不开的文学现象,成为新时代民族心灵史的一部分。”(i)学术界既有的打工诗歌研究大多聚焦在苦难的人道主义同情与道德化的声援上,业已肯定了打工诗歌的历史贡献与文学价值。学者张未民激赏了打工诗歌“在生存中写作”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作家陈建功认为,它是“变迁的时代民族心灵史的一部分”。近年来社会各界积极肯定了这一群体参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被宪法归入国家领导阶级(即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新工人阶级”的提法也应运而生。

28、新世纪初期打工诗歌对底层困境与身份焦虑的表达空间,常常与“城中村”的特殊区域有关。新世纪初期的打工诗歌形成了独特的意象——城中村,这一意象并不直接出现,而是诗人将乡土熟见的动植物移用到城市的情感体验当中。乡野地名、乡村伦理、乡音、习俗等非物态空间频繁入诗,在异质空间起到了代宗教的文化意义。借助城中村的动植物话语表达,打工诗人从自身的漂泊无依,联想到自我归属的艰难处境,进而思索群体性的命运走向,乃至全人类的终极关怀揭示社会病痛,以期引起疗救的注意。

29、如海德格尔所说:“边缘并非事物的结束……而是显现事物的开端”。乡土空间能够给予诗人正向的真实稳定的心理回馈,而边缘空间对打工诗人来说是负向的不连续的创伤记忆。记忆作为苦难的宝藏,是有选择性地朝向诗歌敞开。打工诗歌中的记忆书写是有选择的,突出一部分记忆的同时就意味着要刻意遗忘一些痛苦。这样的回忆始终与遗忘相随,如同手举蜡烛进入角落,反而会使房间其他地方变得更黑暗。“回忆空间以双重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既作为有人栖居的‘功能’记忆,又作为无人栖居的‘存储’记忆。”(vi)对相当多的打工者来说,暂住证、收容所、工伤、欠薪等难以名状的记忆,反而在最初的诗歌创作中并不多见,成为一种选择性的遗忘。“异托邦”有其落脚的位所,他们过于分散,只能以碎片化存在。打工诗歌从当下出发,照亮过去的某一刻,以期打通未来。工友们的合影,像是凝固了的时间;拍摄的视频像是时间的累积。这样的时间暂停,如同“异托时”,它意外地生成了诗意的陶醉。在严酷的现实空间下,“异托时”的显现需要打工诗人耐心细致的召唤,这样的诗歌通过短暂“遗忘”来确证存在。

30、(远方)军人总社《致我的青春》作者:张宝权朗诵:山丫

31、打工诗歌是打工者在异质空间悲哀、悲凉人生的真实记录。写诗,是他们释放苦难、缓解焦虑的出口。郑小琼的创作动机就有照亮角落之意:“如果没有文学来记录、来见证,这生活将是沉默,浩大的人群在尘世间的生活将是一种怎样的哑默。对于自己的写作,我宁愿将其看作尘世的记录与证据,我们在这个世界活着、经历着、认领着、感受着、观察着……”(ix)乡土世界的“乌托邦”与城市的“异托邦”混合进入打工诗歌,空间变幻里的乡愁、城愁、乡悲深具特色,打工诗人既无法安心在故园的废墟上写作,也不能在城市扎根,他们是永无回归之路的无根漂移的游荡者。在现实面前头破血流的打工诗人,借助记忆的再现功能,以凸显生存的空间意义。他们于都市里喊着“诗意地栖居”,以此抚慰无数个不眠之夜。他们的诗歌满是诚意,不写虚假的景象,而展示当代乡村物质、精神的双重陷落,在这一“记忆共同体”的衰败中留下真实的心灵记录。

32、熬酷暑,抗严冬,风餐地宿斗蚊虫。新城汗砌千楼起,何日村房不惧风。

33、火热的建设生活有火热的希望,每个人都能从城市中找到梦想。在打工诗人的笔下,乡村是穷困的,母亲是愁苦的,生活的艰辛浸透每一个文字。但是打工又不仅仅是为赚钱,还有更重要的任务所在——安放青春。寂静的乡村已无法安放躁动的青春,唯有到喧闹的城市。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一面不满意城市一面又向往城市,一面想念乡村一面又离开乡村的原因。他乡与故乡,成为第二代打工人情感游离的两端。那些委屈、辛劳,甚至屈辱的体验,与对乡村的美化与思念同在。打工人内心纠结、沉重,如同被安上沉重的翅膀,难以飞翔。

34、诗歌、散文、小小说、诗文评论、书画、摄影、音乐、剪纸、篆刻、纪实文学、时尚文化、衣食住行、健康运动等一切美好的生活或艺术形式,以及各种艺术赏析评介。(诗歌50行之内,散文等1500字之内,暂不收古体诗)

35、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关于离去的诗句(精选63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