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月怀乡的诗句(精选26条)
借月怀乡的诗句
1、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
3、苏台荒废,当年繁华已歇,物是人非,惟有江月不败。江上的一轮明月,照见过吴宫的繁华,成为沧桑巨变、昔盛今衰的历史见证者。又如刘禹锡《石头城》写道:
4、他虽不能像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借月怀乡的诗句)。
5、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
6、多少次了,我看见跟现在这个月牙一样的月牙儿,多少次了。它带着种种不同的感情,种种不同的景物。当我坐定了看它,它一次一次的在我记忆中的碧云上斜挂着。它唤醒了我的记忆,象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 ———《月牙儿》)
7、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8、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9、在宁静、清冷的夜晚,月亮呈现明亮、皎洁、清澈的光彩,清新淡雅。古典诗歌中时常用月亮来形容女性美,最早在《诗经•陈风·月出》诗中:
10、“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
1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
1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歌 / 渡易水歌》
13、诗人偏好的是“皓月”“霜月”“冷月”,把满月称为“银轮”“冰轮”“玉轮”“玉盘”;弯月叫作“银钩”“玉钩”等,如:
14、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15、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
16、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
17、面对明月,诗人神思飞跃,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在《天问》中首先发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明月长在,人生短暂的喟叹油然而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中:
18、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9、唐代:张籍赏析这是乡愁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20、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
21、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22、原文: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出自:唐代·卢纶《长安春望》释义:东风吹拂,微微春雨洒过青山;登高远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闲闲。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冬去春来,江上舟来舟往,又有几人得以还家。长安城外,河流原野,纵横交错,一直延伸到天边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孤身一人,满头白发,形容憔悴,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
23、据《晋书·张翰传》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24、到了隋唐时代,拜月则完全成为中秋节的风俗习惯。当此节时,皓月当空,上下同乐,全民欢欣,因此又被称为团圆节。唐宋以后,中秋节祭月、赏月的习俗愈加盛行。拜月这一风俗至元、明、清相沿,在戏曲作品中亦有反映,如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拜月烧香,祈求美好的爱情生活;关汉卿《拜月亭》中写王瑞兰拜月烧香,祷祝亲人安康、夫妻团圆等。
25、月亮高悬于夜空,亘古悠远,它见证历史,也邀约未来,易引起诗人们无限的遐思。月亮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诗人面对历史陈迹,感叹兴亡,借月意象抒写思古之幽情。李白《苏台览古》诗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