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金句及意思127条

2024-04-30 10:16:32

老子的金句

1、老子的金句深有感触的句子

(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3)、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4)、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5)、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6)、她眼里像是装了一整个银河的星星一个抬眸就让所有人屏住了呼吸。像是林间堪堪滴落的纯露转瞬即逝却有带着第一抹朝阳的色彩

(7)、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9)、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0)、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11)、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12)、在这之后的长达一个小时里,小深深直接给房间里的部分水友开起了“专场”,期间可谓是金句不断:过气女主播时运不佳,过气女主播怎么样嘛!谁整活能比的过我?!老子时运不佳没得公会,老子明天就加一个!有没有公会和我谈嘛,加老子不赔钱!老子加公会有一个条件,老子不能赔钱,一分也不能出,只要出一分你就不要来找我了!(水友:打扰了)

(1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4)、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15)、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16)、书是生命之源,可让你少一些粗俗,多一些高雅。

(17)、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译文)天下的万物都产生于“有”,而“有”却从“虚无”中来。

(1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9)、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0)、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2、老子的金句及意思

(1)、   在司马迁作的《史记》中记载着孔子向老子请教“礼”的事,所谓“礼”指的是周王朝关于礼仪和制度,而老子告诫孔子说:“你所说的那些东西,早已过时了,不过只留下一些说法而已。君子得其时可以出来作官,不得其时应该隐居起来。我听到一种说法,善作生意的人,把他的财宝深藏起来,好像没有一样;智慧超人的君子,外貌好像愚笨的人一样。因此,你应该去掉骄气和奢望,这些东西对你的身体没有什么好处,我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些。”孔子听了老子这些话,回去后对他的弟子说:“鸟,我知道它可以在天上飞;鱼,我知道它可以在水里游;野兽,我知道它可以在山中跑。但是在山中跑的可以用网子捉捕,在天上飞的可以用箭射,在水中游的可以用勾子去钓。至于龙,我则不能知道它如何乘风云而在天上,我今天见到了老子,就像见到了龙一样呀。”可见孔子对老子非常佩服。孔子见过老子几次,没法子作确切的考证。在《庄子》书中,有多次孔子往见老子的记载,但大多是抬高老子而贬低孔子的故事,不一定可靠,我们就不去说了。

(2)、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老子经典语录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3)、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4)、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6)、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

(7)、努力不懈的人,会在人们失败的地方获得成功。

(8)、年少时的爱情,清澈简单到她一个笑容就能让他回味半天可是也难受到害怕一点点波折。

(9)、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由简单的小事发展而来的,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来的。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得从简单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

(1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11)、“超管不如以前了,以前有权力可以分配资源,现在就TM是个工具人,我没有喷的意思,但超管就不如以前的,就是传话的,么得权力!”

(12)、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4)、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15)、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1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7)、为无为,则无不治。(出处)《道德经·第三章》(译文)做那些无为无欲的事,那么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

(18)、天地万物都有规律,人应当效法自然,遵循天地间的规律,以此安排自己的耕作与生活。

(19)、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20)、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老子的金句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意思

(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经典金句·老子系列295)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6)、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7)、大丈夫应当立身敦厚,不居于轻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

(8)、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9)、释义: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10)、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1)、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处)《道德经·第二章》(译文)圣人总是做能够顺应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的事,做事时用行动来教化,而不用语言来教化。

(12)、书是智慧的翅膀,让我们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

(13)、“人家屏幕上这么多人,叫老公你爽了,你是不是瞬间戴了7000顶绿帽子嘛!”

(1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5)、意思是:了解别人的是聪明,了解自己的是启明。

(16)、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7)、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18)、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19)、感悟: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自古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每个人的看法不同看到的东西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境界也不同。凡事都有两面,有的人行善得到善果,有的人行善不一定就得到善果。就像达摩祖师所说的一样,行善不能总挂在心里,想着你做了多少善事,多么多么伟大,这样的善是虚伪的,也是没有功德的,一切随缘。

(20)、《世说新语》中有一则故事,曹操自封为魏王后,大权在握,权倾朝野。有一次,匈奴派使者拜见魏王,曹操很爱面子,他知道自己形貌丑陋,不足以威慑远方的国家,于是他找了一个叫崔琰的帅哥,让他穿上魏王的衣服,坐在魏王的位置上;曹操自己则穿上武士的衣服,假扮卫士,握刀站在崔琰旁边。

4、老子的金句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1)、   老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历史上认为他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不了解老子及其思想是不行的。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即在今日河南鹿邑县境内。老子生于何年,死于何年,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知道他比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年长,因为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的问题。老子既然姓李名耳,为什么叫他“老子”呢?据史书记载说,因为他活得很长,所以称他为“老子”;或者说他生下来时,头发是白的,像老人一样,所以称他为“老子”。这些说法是否可靠,无法考察了。

(2)、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4)、除流传世外的文字,《老子》五千言里,更藏着让人与人和平共处,令人活之泰然,身心安康的方法,并使社会趋于大同大和之世。

(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6)、圣人在天下,翕翕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

(7)、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9)、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0)、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

(11)、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1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译文)我有三件宝,一直在坚持地守护着它们。一个叫仁慈、一个叫勤俭,第三个是不敢争胜冒尖。

(13)、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4)、译文: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堆一堆泥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走出来的。

(15)、感悟: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1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7)、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8)、首先“反者道之动”,意思就是说矛盾的对立物是向着对立面转化的,永远是这么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比如你修道,是得向着非凡俗的事情所努力,这样才能到达你想要的结果,才能真正修得道。

(19)、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0)、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句话,“生子当如李亚子”。这个李亚子指的就是后唐庄宗李存勖。

5、老子的金句关于读书

(1)、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3)、爱一个人或一样东西太过度的话,势必耗费许多精神、力气或金钱,一旦遇到变故则损失惨重。正可谓“多藏必厚亡”。

(4)、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8)、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9)、   老子出关留下了上下两篇讲“道”和“德”的书,这部书在历史上称为《老子》,又称为《老子道德经》或《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五千字左右。原来这部书并没有叫“经”,《史记》只说老子“著书上下篇”1973年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本《老子》,也只是称“德”(篇)和“道”(篇),而且与今本《老子》有所不同,是“德”(篇)在前,即今本第三十八章(包括第三十八章)以后的部分在前,“道”(篇)在后,即今本第三十八章以前的部分在后面。但马王堆本《老子》和今本《老子》在内容上没有太大的不同。最近我们又看到湖北荆门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其中有三组《老子》的竹简,共约一千七百多字,约为今本的三分之一。这座楚墓是战国中期偏晚的墓葬,大约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比马王堆出土《老子》要早一百多年。因此,可以断定《老子》这部书在公元前300年就成书了。这样有关《老子》成书年代的争论可以说有一部分问题解决了,例如有说《老子》这部书成书于《庄子》书之后或说成书于战国晚期就不能成立了。这三组《老子》据学者研究第二组(乙组)的主题是修道,第三组(丙组)的主题是有关治国的,第一组(甲组)则两者都有。除甲、丙两组都抄有今本第六十四章的后半,三组内容没有出现重复的。从其所包括的各章看大都与今本相同,但其中也有非常不同的地方,例如今本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而楚墓竹简本作“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据裘锡圭先生的解释)这说明在战国中期以前《老子》书中没有明显反对“圣人”和“仁义”的内容。因而有的学者认为道家和儒家最初并不那么对立。是在庄子以后才对“圣人”和儒家的“仁义”进行批判的。《老子》这部书被称为“经”,是汉朝以后的事,是在《汉书•艺文志》中把《老子》这部书叫“经”。总之,《道德经》这个名称是后加的,不是《老子》书的原名。《老子》或叫《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历代的注解很多据元朝道士杜道坚在《道德玄经原旨序》中说:“《道德〈经〉》八十一章注者三千余家”,当然现在很多已经散失,可是存在的总也还有几百种。在我国历史上许多重要思想家都是通过注释《老子》来发挥他们的思想。东汉末道教建立,《道德经》又成为道教的经典,在道教的大丛书《道藏》中,存有五十几种《道德经》的注解。

(10)、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1)、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1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译文)固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事物,自以为是的人分不清是非。

(1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4)、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译文)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人。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15)、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1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17)、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老子经典语录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8)、(案语):本条经典金句是老子对“道”的重要论述。“冲”与“盈”相对,“冲”或写为“沖”,古字为“盅”,训虚。魏征在其《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谦冲,即虚心、谦虚。因此,本条经典金句的意思是:“道之体是虚空的,道之用是不拒倾注,永远不会满盈。犹如无底深渊那样,可以永无止境地汇聚川流。道的这种“冲而不盈”(虚而不满),源远流长,绵绵不绝,犹如万物之宗主,生生不已,永无休止,可应用无方。”对此,我们可以再换句话说:道的冲虚,不是其中什么都没有的那种空虚,而是因为其中包含容纳一切之后依然表现出深不见底,如同深渊一样,来自山长水远处的川流永远无休无止地向其中汇聚和流注,它依然不动声色,不盈不满。这就是道体之冲虚、道用之不盈。

(19)、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0)、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经典名人名言

(5)、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天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6)、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7)、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8)、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出处)《道德经·第十一章》(译文)“有”能给人以小的利益,“无”才有真正的“大用”。

(9)、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1)、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12)、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3)、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译文)正因为不和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

(1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5)、大意:我们能了解、认识别人,这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这样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是真正的强者。其实,人这辈子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比如早上起床的时候,我们多少次被困意给打到。

(1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17)、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20)、将欲歇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译文)要想收敛,必先张开。要想削弱,必先加强。要想废弃,必先兴盛。要想夺取,必先给予。这是知细微之理而收显著之效。

(1)、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2)、“老子”李耳,也称老聃,周朝人,后来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说实际话,在他的《道德经》中是很难找到特霸气地言语的,因为他研创的“道学”是蕴涵着较为深髓哲理的,不像现在的大白话,一眼就能看出的。

(3)、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4)、宠辱若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5)、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6)、书如海,平静中积淀,澎湃中升华,品读中成长。

(7)、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译文)普通人做事,往往是几乎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如果能慎始慎终,就不会有失败的事。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鬼谷子的名言71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