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华及感悟(精选66句文案)
一、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讲解
1、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2、学习林则徐家训谈“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3、《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
4、学习林则徐家训谈“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5、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
6、我不看花时,花与我心同寂。我看花时,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我心之外。
7、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8、胡斌: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
9、越不想看书,越要硬着头皮看
10、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
11、▌养一身浩然正气
12、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3、释义: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
14、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15、敌人只要心中生疑,这仗就赢了。
16、人生启迪:是非善恶,只在一念;澄然本心,本是不动。一切功名利禄、悲欢离合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等状况都是经常发生的。能看到这一层,就能把那些缭乱自心的东西,看淡些。
17、但如果放在学术层面,比如一个几何定理,然道不是纯粹的知,运用几何定理是分而为二的行?可是参照第一点,“心外无物”就可以理解。一个几何定理没有被运用,它是不存在的。而一旦运用,运用的人必定是知行合一的。而最初发现几何定理的人,他的研究也必定是知行合一的。
18、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19、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20、知轻傲处,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二、王阳明心学精华及感悟
1、良知是个直性子,对于不公,它给出的答案就是:马上反抗。
2、人生启迪:王阳明提倡以良知为本的孝道观。他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良知一旦被蒙蔽,孝顺就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孝道,而非出自内心真诚的孝。要孝敬父母不能光有外表的花哨言行,还必须有真正付诸行动的爱。
3、勿忘勿助必有事焉。
4、吾辈用工,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5、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6、心如明镜,物以类聚。不要刻意追求他们。
7、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8、释义:各位只要经常怀着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的心,根据这良知耐心地做下去,不在乎别人的嘲笑、诽谤、称誉、侮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要这致良知没有片刻停息,时间久了,自会感到有力,也自然不会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动摇。
9、敌人气势正盛,就应该趁他们取得胜利疏于防备时向他们进攻,怎么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后退呢?
10、而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这源自于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羞恶有心,人皆有之”,王阳明进一步吸收创造,认为人皆有良知。当你看到幼儿落井,你想去救,当你看到飞禽走兽悲鸣,会有不忍之心,当你看到好端端一个茶杯,被无辜打碎,会有惋惜之情,这都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这些心情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比如你看到美女,自然会多看几眼,看到美食,自然会咽口水。有人可能会说:“老太太躺地上,我的良知告诉我不能扶,扶了就要倾家荡产。”但我要说:“这并不是你的第一感觉,故而不是你的良知,当你看到一位老人躺在地上很痛苦的时候,你的良知会告诉你赶紧去扶,但生活经验会告诉你扶她有风险,即使你没有扶,也不能说你没有良知。”
11、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12、人生启迪:能够看到自己的轻浮傲慢,那么此人还算有救。如果还能反省自己的轻浮傲慢,并着手破除,那么他正在得救。这,其实是为自己的心,以及自己的人生,打开一条通过更广阔天地的大门。
13、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4、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15、致良知,往最简单了说,其实就是说要学雷锋做好事。当然这个“雷锋”,不是外在的人为塑造的榜样,而是你内心天然知道的是非善恶。
16、高高在上的态度,在什么事情上都是不应该的,濒临饿死的乞丐还不吃嗟来之食,何况朋友间,纯洁的友情更是容不得那些高傲的态度去伤害的。
17、昔镜未开明,可以藏垢。今镜明矣,一尘之落,亦难住脚,此入圣之机也。
18、《王阳明心学: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是201凯致推苦似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觉仁。《王阳明心学: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一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阳明心学的传世典籍《传习录》,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的核心理念,旨在让今天的读者轻松领悟阳明心学的神奇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美的人360问答生。
19、感悟:君子之交淡如水,随缘,惜缘,不攀缘。
20、所谓心即理,即王阳明反复强调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呕心沥血的格了七天竹子,试图弄明白竹子里包含什么道理,直到身体虚脱,真的吐血也没将竹子的道理上升到人生的道理。他格竹子是想弄明白为什么人要把竹子和君子联系在一起,“正直”、“有节”的品质,是竹子告诉我们的吗?还是这是人本身的想法,看到竹子之后发挥想象的结果呢?王阳明认为,所有这些品格不都是人内心本来就有的吗?难道是通过格竹子格出来的吗?
三、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及启示
1、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2、人生启迪: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良知」作为人内心的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恶。也就是说,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会影响他的言语、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小则影响他在利益与仁义之间的取舍,大则影响他的人生道路是荆棘坎坷还是一片坦途。
3、▌把世间当修行的道场
4、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5、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人活一生也应如此。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6、圣人只是一能之尔,能处正是良知。
7、王阳明心学的思想方法:
8、每个人都是圣人,没有谁比谁更坏。
9、释义: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
10、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11、而心学的最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
12、须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13、原文: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14、知行合一的理论,我们只是说说而已,那么我们为什么会知行恶呢?
15、百善孝为先,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下,孝不用学,它就是发自良知的行为。
16、《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17、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
18、知行合这话知名度就更变大,现在的人了解这话大多数认为是言行一致,先知后行的含意。而王阳明最抵制的便是先知后行,他觉得知和好还是一件事,不能作为2件事隔断开到了解,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他说道:知是行之始,好还是知之成。知而不好,仅仅不明。与此同时,他还注重“一发念处就是行了”,这也是把观念行业归到实践活动行业,注重更严格的社会道德修练。
19、感悟:做事才是最靠谱的磨练。
20、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四、如何读懂王阳明心学
1、人生启迪: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有一天我们募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他们,我们会错过无数时机。甚至当双亲已离你而去,才幡然悔悟,却已尽孝无门,这将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
2、但在王阳明的概念里,不是这样。知行合一的意思,是说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这两个字说的是一件事,不存在脱离知的行,当然也就不存在脱离行的知。
3、▌孝不孝代表人格
4、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5、一切真理都在心中,所以不需外求
6、知行合就如言行一致,言行一致是说要遵守承诺,不得说一套做一套,搞阳奉阴违。知行合一是说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至理,不得违背天意,个人利益必须自觉让位于国家、集体的整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