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的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_)(精选103句文案)

2023-11-11 07:51:29

一、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及翻译

1、老子的这句话是在提醒世人,身处于社会之中,面对着形形色色的诱惑,能够坚守住自己的本分,不因外部因素的吸引和干扰而抛弃根本,不忘初心,才能够平安长久。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3、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4、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5、注:这句话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6、——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

7、推荐理由:“国学名句、诸子百家、历史评说、易经风水、阳明心学、佛禅智慧、诗词美文、四大名著、王侯将相、企业管理、格局商道等等”尽在国志学涛

8、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9、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由简单的小事发展而来的,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来的。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得从简单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

10、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11、大丈夫应当立身敦厚,不居于轻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

12、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13、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14、出自《论语·雍也篇第六》。(译文)品质多于文采,就会粗野;文采多于品质,就流于虚浮。

15、(感悟)美与丑,善与恶相对立而存在。

16、译文: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

17、——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18、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19、老子认为,再圆满的东西看起来也会有所欠缺。同样,获得了极大成就的人也要表现得有所欠缺。保持自身的不完满,这是一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还会有所进步。

2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二、史上最全的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_)

1、译文: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2、(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4、(感悟)老子讲的三宝,与事物的表面现象,是不相似甚至相反的。

5、上等资质的人在听闻知晓了道以后,立刻会勤勉地去学、去做;中等资质的人听闻了道以后,会半信半疑,认为可有可无;下等资质的人听闻了道以后,就会大声嘲笑,大加讽刺。但如果这等人不嘲笑的话,就不算是真正的道了。

6、《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7、老子认为,一个人若是太过在乎某一事物而紧紧抓住不放,那么就必定会受到损害。

8、解悟:“道”,永远都是自然无为,看起来好像没有任何作为,但每一件事情,又和它摆脱不了关系,其实都是它所为。比如生老病死、春夏秋冬,看起来自然而然,其实都在“道”的作用之下,没有人可以超越。

9、(翻译)最完美的事物,看起来好像有所欠缺的样子,但是却能够永不败坏。最充盈的东西,看起来却好像虚无的样子,然而用之无穷。

10、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11、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2、(感悟)哀兵必胜,军队在悲愤与压迫面前,战斗力最强。

13、《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4、老子曰:善于用人的领导人处于低位势。也就是说,凡事只考虑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的人,就处于“位势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顾及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则处于“位势低”境地。位势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处流,于是众人从之,可谓势在必然。

15、出自《道德经·第四十章》。(译文)天下的万物都产生于“有”,而“有”却从“虚无”中来。

1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7、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18、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9、——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20、(翻译讲解):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三、老子道德经译文

1、(感悟)这是老子关于宇宙观的诊断。

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3、君子,俞于义。小人,俞于利。

4、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5、译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6、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7、(感悟)“知止”就是知道停止。《道德经》多次提及,“不知足”和“欲得”是带来灾祸的根源,而“知止”则可以避免灾祸。老子认为,一个人若是太过在乎某一事物而紧紧抓住不放,那么就必定会受到损害。

8、(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9、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译文)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10、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1、(感悟)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12、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的的办法。也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其自然。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展。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事。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

13、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14、(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15、(翻译讲解):当人民连死都不怕时,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

16、选自《道德经·第六+三章》。(译文)圣人自始至终重视细微的小事,不做什么所谓的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

17、(感悟)“轻诺必寡信”的道理就是,不论你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了就要认真去做,千万不能失信于人。

18、(翻译讲解):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之王。

19、(感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无为而任自然,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良的人。

20、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

四、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及翻译注释

1、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列子·说符》

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3、(感悟)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4、(感悟)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5、出自《道德经·第五十七章》。(译文)执政者要遵循天道、顺从人伦,以常规的道理治理国家。但用兵却要用诡诈、出奇制胜。要取得天下太平,须用“无为”之法、自然之道。

6、多言多败,多事多害。——《训蒙增广》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真实可信的话语往往并不好听,好听的话往往不真实;善良的人往往不会狡辩争执,狡辩争执的人往往不是真正的善良;真正有学问、有智慧的人不会卖弄、吹嘘,喜欢吹嘘的人往往没有大智慧。

9、(感悟)《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10、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

11、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12、——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13、——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14、(翻译)那些轻易发出的诺言,必定很少有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起来往往会遭受很多的困难。

15、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6、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17、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8、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19、(译解)天下万物生于(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有),而具体事物(有)由看不见的“道”产生。

20、(翻译讲解):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五、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文库

1、解悟:不执着自我,所以才看得清楚明白;不自以为是,反而更彰显了自己;不自我炫耀,反而能够成就自己;因为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2、——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3、注:世人得是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担惊受怕。畏惧大的祸害也因为害怕,这也就是要求我们能以一颗平常心来待人处事。

4、(感悟)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5、(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7、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9、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10、译文: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

1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13、一个懂得道的人做事方正而不会莽撞,有棱角讲原则也不会去伤害别人,为人正直而不会放纵自己,有了成就也不会因此而炫耀。

14、——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15、(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6、山海争水,水必归海。只有善于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

17、解悟:最高层次的品德修养,就如同水一样,只管付出,不问得失。水,虽然给天下万物提供滋养,功德无量,却总是默默无闻,不仅不会居功自高,还甘居人下,任劳任怨。

1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9、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一卦变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20、道德经智慧ID:dao567

1、译文: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2、(感悟)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3、我们上学时学的课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大抵如此。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高考前激励孩子的话咋说(精选72句文案)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