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不与小人计较(不和别人计较的佛家语言96句)
一、佛教不与人计较的说说
1、什么是慈悲心?柔和忍辱心是。柔和是不伤人的语言,不斗争的语言。佛法不是辩论,只要你把佛的意思说透、说全,不用和任何人去争斗,不用计较别人怎么评价。要知道佛住世时还有人诽谤,这是其一。其二谤你的人正是从反面助你成道,他以堕地狱为代价助你,你应当感激他才是。没有这个心,对不起,你讲不了佛法。为什么?谤你这人是小事,谤佛、谤法是大事。怎么个谤佛、谤法?你讲法,人家诋毁你两句,你反唇相讥,以牙还牙。別人会说“这个法师还给别人讲法,他讲的佛法会怎么样。”是不是因你而起谤佛谤法?所以要具足柔和忍辱心,否则讲不了《法华经》。
2、慈悲是从自性真心里面流露出来的,它那个根源不变,所以流出来的作用、现相也不变。
3、下面,试从“佛教与人生的关系”、“佛教对人生的意义”两个方面来谈“佛教与人生”这一话题。
4、愿今生、是我在红尘中的最后一世
5、人生需要四种修为:一是忍得过。忍得一时之气,消得百日之灾;能忍,不一定是懦弱。二是看得破。最大的淡定,不是看破红尘,而是看透人生以后依然能够热爱生活。三是拿得起。做人要有担当,不推诿,不逃避,直面惨淡的人生。四是放得下。放下偏执,放下记忆,放下不甘,放下欲望,平平淡淡,简简单单。
6、保持心灵的平静和清净,人生才能真正自在。
7、世间种种的境缘,一切人事物,平常看得越淡越好,不要认为看得这么淡,好像这个人绝情寡义,但是往生容易。
8、“安心”,来自禅宗的一则著名公案:禅宗二祖慧可曾向初祖达摩乞求安心法门,问达摩,诸佛法印听说过吗?达摩说:“诸佛法印,不从人得。”慧可说:“我心不能宁静,乞请大师给我安心。”达摩说:“将心拿来,我给你安。”慧可寻遍全身找不到心,便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我给你把心安好了。”慧可言下大悟。“作业”,“作”是造作之义;“业”身口意三种行为。“作业”,在佛教中指作善、恶、不善不恶三个方面的业,一般偏指造作恶业。
9、爱情与慈悲在事相上没有两样,在起心动念上不一样,一个心迷,一个心觉。
10、把夫妻缘分转化为菩提法缘
11、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12、听“原味”经文、利用耳朵自在轻松修大福报
13、呵呵....那些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小人们。天天嚼舌根,不觉累得慌吗?
14、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著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
15、有一些人不懂佛法,听说佛法要永断情爱,于是乎他就反对了。他说人与人之间要没有爱情,那还有什么意思?
16、你不但不能相信人,对自己都不能相信,为什么?自己的感情都会变化。
17、就吃荤与吃素而言,你认为吃素好,就多吃素少吃荤,并不需要高深的道理。如果你想吃荤呢,也不需要找那么多可以吃荤的理由。就怕你想吃肉,尤其是到饭店里专门去点你喜欢吃的肉食。从心里来说,是有很大差别的。
18、宣鉴禅师说:佛是臭狗屎。
19、有人复述你曾经的悲伤过往,你安静倾听,像是听一个陌生人的故事,心如止水。对于曾经恼怒和愤恨的人,坦然面对,一笑置之。
20、到了这里,则世出世间,此岸彼岸,悉皆消融,当下就是一个“原本的自性净土”,或曰当下就是一个“原本的一真法界”。
二、不和别人计较的佛家语言
1、慧忠国师不客气地说:“佛法衰相今现,奴也解问佛法!”(佛法快要衰败了,像你这样的人也懂得问佛法!)
2、放下心灵的负累,人生才能往前看,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3、李白说: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4、看着学徒乙扬长而去的身影,师傅摇了摇头,自言自语道:“心中有魔,难成正果。”
5、世俗谛是从现象上来说的,胜义谛是讲的佛教中的空性思想,是对世俗谛的超越,从理体上来说的。有了胜义谛的世俗谛,在生活中就不执著,善巧方便地解决问题;有了世俗谛的胜义谛,就知道不是为了学佛而学佛,而是为了生活学佛,就会有菩萨心,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不会钻牛角尖,运用佛教中的方便教化,很变通地看待世间的人和事。
6、学佛几十年,我对佛教最重要的体会只有六个字的体会:看破,放下,自在。
7、同事不一定是朋友,为什么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气自己呢。应下班就过去了。再说是工作的事,更应事过则忘。
8、要认识佛教与人生的关系怎样,无非是要知道佛教面对的对象和佛教是如何展示其教化。
9、行“盂兰盆之行”,行“倒悬盆之行”,行“空心之行”,则无明渐渐消除,贪爱渐渐出离,地狱之苦,渐渐变成人间之乐,所谓“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
10、.真法不可说:宇宙真相用语言讲不明白,只能靠实证;
11、人一旦失去了安详,同时便会褪失了生命的华彩。是女孩子,不会再容光照人;是男孩子,就面目可憎。
12、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13、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14、人不一定非要吃荤的,不管站在哪个角度,人在动物中是万物之灵,但破坏自然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所以说我们还是要尊重自然法规,不要高估了自己的聪明。
15、我们借助于这个法相,淡化我们的美食相,解脱我们的美食相。广义地来说,那就是淡化我们的习气,淡化我们的执着。
16、每天感染多一个人觉照生慧|每天影响多一颗心平静自在
17、在佛学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部分。我们聪明只是意识部分,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及现有的经验与感觉想像的范围。
18、.因果不可改:自因自果,别人是代替不了的;
19、不要同有权势的人争吵,免得你落在他的手中。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人与人相处真心换真心,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才最重要,不是每一句对不起,都会得到一句没关系请珍惜身边的真心人。不要同饶舌的人争辩,也不要在他的火上添柴。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喜欢并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所以,我们往往知道如何去喜欢一个人,却在维持与处理关系方面弄得一塌糊涂。曾经再炙热的喜欢,经过层出不穷的问题的搅拌,也就逐渐稀释淡掉了。人与人相处都喜欢健谈的吗?不健谈的人注定不合群了吗?我不健谈,但我依然善良。不要相信对任何人什么都相信的人。
20、般若这个智慧包含六种,就是所谓的六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第六种是观照般若。六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三、佛说不与小人计较
1、小气和计较就是一样的,你想说的是节省吧?但是如果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在她身上花钱,是不会计较的,我男朋友没有钱的事情,就是不吃饭也要给我买礼物带回来。真得好感动,其实太小气的男人不好。以后想要的东西都得不到,可能连生日礼物都得不到。
2、据说小人永远是小人,她不会因为你的客气而改变,世上的恶人都是怂人惯出来的!
3、业力与愿力,究竟哪个大
4、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5、.......................《弋禅堂》.......................
6、佛陀当年托钵,一个孩子抓了一把沙子,佛陀还要接受呢。藏地也是因为生活环境,早期游牧生活中没有蔬菜,延续下来以荤食为主的饮食习惯,但是他们死了以后都会选择天葬。在他们的观念里,既然活着吃过众生的肉,那么死后也应让众生吃自己的肉。
7、若是出了世间,也就没了世间。若是到了彼岸,也就没了此岸。没了世间,哪里还有一个出世间呢?没了此岸,哪里还有一个彼岸呢?
8、你为什么在娑婆世界受苦受难,在这里搞六道轮回呢?就是你的爱欲没断,这是六道轮回生死的根本。
9、显而易见,染布师傅所收的两个弟子,学徒乙心中之魔就是“世间过”,由于这个心的作用,他所行所见所感,都是生活中那些消极和不良的方面,所以,他就只能收获那些怨怼,最终不得不辞别而去。而学徒甲则是个乐观的人,在他眼里,世间是没有什么欠缺的,饭食粗糙一些没关系,只要吃得香;床硬一些也没关系,只要睡得安稳;活计再多再忙,只要想学习都不会成为负累。
10、世间般若与出世间般若。世间般若,即世俗的、相对的般若;出世间般若,即超世俗的、绝对的般若。又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若加上方便般若或文字般若则称三般若。方便般若系以推理判断,了解诸法差别之相对智;文字般若系包含实相、观照般若之般若诸经典。又实相、观照、文字三般若加境界般若(般若智能之对象的一切客观诸法)、眷属般若(随伴般若以助六波罗蜜之诸种修行)、方便般若,则称六种般若。
11、宁静美安定乐习禅、修心、养性、怡悦且崇高美好境界。
12、对财富的聚散尽量淡然,不执著,平安是福,知足就好。
13、佛为什么说思维修习很快就能成佛呢?因为一切菩萨皆从此经出,就为佛道开了方便之门。是真实相,这叫开权显实。《法华经》为修行人讲出了修行实相,不说虚相,不说三乘而唯一乘,不成佛不能在宇宙中了义,达不到究竟。只有成佛才达到彼岸。阿惟越致菩萨能在极乐世界常住么?不能。到达十地菩萨以后,一定有成佛那一天。成佛以后还能在极乐世界么?不能。极乐世界的菩萨也得舍离极乐世界的国土,到其他佛国土去。所以阿惟越致菩萨、报身佛国土的菩萨不究竟,只有成佛才究竟、了义,到达彼岸。佛说唯一佛乘,没有余乘,没有成佛不能谈了义。只有证入一地菩萨才会必然成佛,因为他一点也不怀疑。
14、鱼朝恩当即有省,从此对慧忠国师更为钦敬。
15、像这样,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付出许多人力和物力的事情太多了,举不胜举。没有别人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生活的安宁和舒适,所以,在生活中要培养奉献感恩的价值观。
16、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17、人生的八苦无人可免,要改变命运、才要学佛
18、凡夫那个心靠不住,全是虚情假意,不能相信。
19、以前有好多居士问我能不能吃荤这个问题,我一般不予回答。如果我说能吃,罪过都是我的;如果说不能吃,他又不能接受。
20、不是大不敬,只是他已经看破,既然是空,那么冠冕狗屎,对佛都没有意义。
四、佛曰不与人计较的名言
1、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显现了,天上地下,无所不知。
2、有句话叫“小洞不补,大洞尺五”,小毛病是这样酿成大灾祸。所以,了解和运用佛教的法门来对治自我人生的毛病,对于提升自我的生活质量会有着莫大的帮助。
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4、民国时期的太虚大师提出“人生佛教”的概念和佛教的三大革命(教理、教制和教产革命),并且倡导佛教为活人服务。
5、这里所说的“已亡七世父母”,不是指已经死去的老父老母,而是指阿罗汉的表面上消失的无明与贪爱,而是指阿罗汉的潜伏在八识田中的无明与贪爱。就像阿罗汉,他住在寂灭的境界上,好像是没有了无明,好像是没有了贪爱,而实际上来说,他的无明与贪爱,就潜伏在他的八识田中,并没有获得解脱。待到阿罗汉转个身再来时,他的无明与贪爱,就会全然地显露出来。
6、佛教中的戒律,因身份不同,所守的戒也不同:三皈依。(刚学佛的人,守这三条: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学佛有基础后,到寺院受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霪、不妄语、不饮酒)3在家菩萨戒。(五戒居士进一步,可以到寺院受在家菩萨戒。有六条重戒,28条轻戒。此处不列举)4沙弥戒。(出家人刚出家,受10条沙弥戒,此处不列举)5比丘戒。(出家人进一步受比丘戒,共250条戒律,在此不列举)6比丘尼戒(出家尼姑,进一步受比丘尼戒,共348条戒律,在此不列举)……等等。
7、精美《地藏经》手抄本字帖领取
8、诸位冷静去想一想,爱情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就会觉悟。
9、一般是分享美景,分享体会~写有趣的有意思有意义的就是了。人与人之间重在交流。这个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呀~能够深有体会的也只有你自己。有些事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相同的经历。
10、刻薄是因为底子薄,尖酸是因为心里酸,小人琐事随他去,不与他们计较,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习才是最重要。
11、佛法为什么不说爱,要说慈悲?因为爱里面有感情,慈悲这个爱里面没有感情,它是纯粹的理智。
12、阿含类的经典主要讲“诸行无常”一切都是在生、住、异、灭的四相迁流变化之中。这是为了对治众生只顾眼前,认为一切都是常恒不变的病症。如果没有“无常观”,这类众生,遇到乐境,就会不思进取,沉迷于享乐之中;遇到苦境,就会悲观失望,认为命该如此。这类众生遇到两种境界的后果都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有了“无常观”,这类众生,遇到乐境,就会有一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识;遇到苦境,就会知道事在人为,精进的努力加上善巧的方法是可以度过难关的。
13、一切众生,应缘受食时,不着食相,便着法相。若是着了食相,那就淡化了法相。若是着了法相,那就淡化了食相。就像我们面对美食,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着了这个美食相。我们要想破除这个美食相,就得用法相来作个取代。这时,我们所执着的这个法相,就是佛塔,就是佛的表相,就是心的表相。也就是说,这个佛塔,是个表法,表法相,表我们的自心实相。
14、编者按:慧能大师在《坛经》里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佛教故事》,真正的修行人,心往内求,所以即使看到世间的是是非非,也不会耿耿于怀,心随境转,不会因为别人的过错而污染自己的心境。“不见世间过”是让我们不要执着于外境的不如意,要从对别人产生的嗔恨、嫉妒、好恶等情绪中解脱出来,保持一颗清净心,避免因此而做出种种不理智的行为,造下恶业。
15、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当下的每一刻都活得饱满、有力量,这样的人生,才自由自在,足够精彩。
16、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不认为这十种恶法是恶的;但对于一个有一定社会经历的人来说,即使他不了解佛教,你跟说这十种恶法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他也会赞同你的意见。
17、我们能不能通过这种现象唤起内心的慈悲,如果看到他人及众生的痛苦还生不起慈悲心,这才是我们的问题所在。动物从形体上与人有区别,从佛教角度来说佛性是一致的,只是形体不同而已,要有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念,绝对不能说它是动物生来就是给人吃的。
18、住在寂灭境界上的阿罗汉,若能如是而行“盂兰盆之行”,若能如是而行“倒悬盆之行”,若能如是而行“空心之行”,他的八识田中的无明与贪爱,就会即刻获得解脱,他就会享受无量快乐。这就是经中所说的“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受无量快乐”。
19、但是,要解决生活中的烦恼和困境,走向自在、解脱,只能靠自己来完成,因为佛教中的教法是要靠自己来实践的,他人无法替代。
20、悟道的时候,过去千万生读的书都会搬出来,就是因为般若智慧都出来。学问好的人记忆力强,一目十行;不会读书的人,一个字一个字抠。有人看书,眼睛一瞄,这一页就过去了,一目十行,日记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记忆力更强。当然,这必须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
五、形容不与人计较的佛语经典语录
1、(译文)知道一切相都是虚幻的,应当如是生无上正等正觉的清净心,不应当执着在物质现象上,不应当住在声音、香气、滋味、感觉、记忆等现象上而生起凡夫的虚妄心。无所住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也不是什么事都不想。应无所住,并不妨碍起心动念,不妨碍行住坐卧。
2、小溪流水,溪流植入,内心深处,悦耳动听!源于简单,源于善良,源于得饶人处且饶人。世间的不平衡,也看似是一种修行,她人不懂满口大话者,嚼舌根者无非妒忌,心里不平衡有坏心者,不与为伍,不理不会,放逐她的存在,像风儿一样自由,放下,随处活出智者,微笑看待一切。不与小人计较。
3、凡夫众生,贪爱一切事相,被一切事相所缚。他的贪爱越多,他的烦恼也就越多。他的贪爱越深,他的烦恼也就越重。
4、人就这么一辈子,欲望,就像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紧,失去得越多。学会放手,甘愿舍弃,才能真正的得到。得与失,只是相对而言;认为得到时,或许正在失去;觉得失去时,也许正在得到。凡事看淡一点、想开一些,一切随缘、随心;无意于得,就无所谓失。
5、如果没有印度佛教在中国的植根和发扬光大,并且对我们的语言产生影响,我们的日常用语是一个什么状况,现在很难想象。没有佛教语言,就不能说现在的中国话。可见,佛教对我们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佛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形影不离的,只是未接触佛教的人或对佛教涉猎不深的人没有觉察到而已。
6、第三个月月底,师傅又问这两个学徒:“你们心里最想说什么?”学徒甲说:“活轻。”学徒乙说:“事多。”
7、佛菩萨这个爱心叫做慈悲,是永恒不变的,它是理性的,它是心性、真理自然的流露。
8、别等到物是人非后,才懂得珍惜;莫抱着记忆的残片,在伤感中怀念。该做的事,不要拖延,错过今日,简单亦是奢望;该见的人,切勿随意,失之交臂,相遇或为永诀。曾经很遥远,能忘的,尽量尘封,少负重涉远;未来还没来,可想的,适可而止,多脚踏实地;唯当下最急,岁月匆忙,稍不留神,两头皆已成空。
9、鱼的真相:不是用来吃的,世人都不知的!(彻底颠覆你的观念)
10、唐朝的大臣鱼朝恩拜见国师,问曰:“何者是无明,无明从何时起?”
11、只有看破,人生才能真正放下,获得从容自在。
12、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13、佛法讲“慈悲”,佛菩萨是真正爱世人,他是真正有爱有情。
14、13923834513
15、学习了佛教,就会有一种奉献感恩的价值观,不会孤立地看待周围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大局意识,整体意识,长远意识,给生活带诸多的优越感。
16、所以,发扬佛教中自利利他的菩萨精神,就是在为自己的人生提供方便,为自己提供美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