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有很多如(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四个123句)
一、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
1、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结尾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2、(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3、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一课《社戏》
5、落英缤纷读音:(luòyīngbīnfēn)释义: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阡陌交通读音:(qiānmòjiāotōng)释义:小路交错相通。世外桃源读音:(shìwàitáoyuán)释义: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豁然开朗读音:(huòránkāilǎng)释义: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怡然自乐读音:(yíránzìlè)释义: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反义词):百思莫解、大惑不解
7、结尾写刘子骥是否多余?有什么作用?
8、总结并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9、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渔人)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这类(东西)。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10、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11、(拼音):shìwàitáoyuán
12、学习文章层层设疑的写法,领会“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13、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
14、古义:这样,这种情况。
15、依次写了: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16、作者是怎样描绘桃花源的,有怎样的用意?
17、欲穷其林穷,形容词活用动词,走到尽头。
18、读准下列粗体字的音。
19、具答之“具”通“俱”,完全,详尽。
20、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四个
1、明确:林尽——得一山——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初极狭——复行
2、成语落英缤纷阡陌交通怡然自乐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黄发垂髫无人问津鸡犬相闻解释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同。怡然自乐: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豁然开朗:眼前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无人问津:形容事物已被人冷淡,无人过问。鸡犬相闻:鸡叫声和狗叫声可以相互听到。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4、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
5、(解释):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6、从中获得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7、再寻桃花源寻向所志,不复得路欣然规往,未果冰终。
8、(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世外桃源: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10、突出桃林的奇异,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为下文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铺垫。
11、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社会的否定和批判。
12、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13、你学过本文之后,如何评价渔人?
14、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1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间隔:隔绝、不通音讯。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延:邀请。
16、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向往安定、美好的生活,寄托了他的政治抱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的评击和批判。
17、第一部分(第l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开端)
18、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真实可靠,这样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气氛。
19、共六方面:课文朗读、字词释义、课文结构、思考讨论、写作特色、文言知识。
20、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
三、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有很多如
1、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明确本文的学习内容(播放ppt8)
3、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后面省略宾语“之”)
4、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作铺垫。
5、(出处):晋·陶潜《桃花园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
6、(解释)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交代了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暗腐朽社会的否定。
8、刘熙载《艺概·书概》:“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9、来自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成语。
10、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11、古义:新鲜美好;今义:食物味道好。
12、(拼音):wúrénwènjīn
13、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4、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
15、“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桃花源”就是作者记的对象。
16、(拼音):jīquǎnxiāngwén
17、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18、本文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的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19、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有什么作用?
20、文章最后写到刘子骥去找桃花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四、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典故
1、3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
2、有部分客户直接在“付费频道”里购买了音频,未提供收货地址,也请您在“星际商店”里联系客服提供实体日历的发货地址。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点击播放“课文朗读”课件,学生跟读,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领会语气节奏。
5、复习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6、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7、发现桃花源景色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奇丽
8、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9、有好奇心,背信弃义,追名逐利。
10、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的句子是
11、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
12、(提醒)如果你是一线教师,想和全国各地的教师同行尽情交流,如果你想获取更多语文教学考试资料,请加入我们。QQ群号:759954129
13、(拼音)wúrénwènjīn
14、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呢?(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1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16、②林尽(于)水源,便(就)得(发现)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舍弃)船,从口入。初极狭,才(仅,只)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开阔明亮的样子)。土地平旷(平坦开阔),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肥沃的田地)美池(美丽的池塘)桑竹之(这)属(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同),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到。)。其(那)中往来种作(耕种劳作),男女衣着(穿戴),悉(全)如外人。黄发垂髫(小孩),并(都)怡然自乐。
17、不求甚解,把“祸起萧墙”简单理解为一般的事故或灾祸,忽视其特定含义,是人们使用该词时常犯的语言错误。看下文:没想到,由于楼房的工程质量不过关,结果造成严重事故,真是祸起萧墙。“祸起萧墙”出自《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祸起萧墙”即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例句中楼房根基、墙体等因建筑时偷工减料而造成的事故是不适合用“祸起萧墙”来表示的。形容内部祸乱的成语还有“萧墙之患”,注意“萧墙”不能写成“箫墙”。。
18、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两处)
1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20、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五、出自桃花源记成语无人问津的意思
1、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
2、熟读并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象。(写练笔本上)
3、(用法):作谓语、分句;形容不值得对外说
4、具言的是朝代不断更替,由秦汉魏到如今的晋朝,战乱不断,百姓困苦。
5、桃花源记中,通过选取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传达桃花源中人们生活幸福的句子
6、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
7、作用:(1)刘子骥是与陶渊明同时代的真实人物,将这样的真人写进去,奇幻的故事中又介入了真实成分,文章多了一道曲折变化。(2)刘子骥是一位“好游山泽”的名士,又对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做了进一步的渲染和补充。
8、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遂迷,不复得路。
9、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10、豁然开朗(huó)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
11、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3、(用法)宝玉豁然开朗笑道:“很是,很是。
14、钟嵘《诗品》:“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15、具体是:第一段平缓语气,第二段读出探险及释然惊讶语气,第三段读出热情和惊叹的语气,第五段读出感慨语气。
16、如: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17、为桃花源外的社会如此黑暗而叹,为桃花源外的人民过着痛苦生活而叹。
18、乃:见渔人,乃大惊(就)乃不知有汉(竟然)
19、“无人问津”这一成语出自本文的原句是后遂无问津者。
20、明确:(1)对现实社会政治黑暗、剥削压迫、连年战乱的不满。(2)虚构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六、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
2、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
3、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4、便扶向路(沿着、顺着)(先前的)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6、彩色斑马“365天讲成语”
7、(出自)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世外桃源读音:(shìwàitáoyuán) 释义: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9、(拼音):bùzhīyǒuhàn,hélùnwèijìn
10、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11、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12、(出自)清孔尚任《桃花扇》:“且喜已到松凤阁,这是俺的世外桃源。”
13、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今义是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14、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
15、通过朗读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
16、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写作《学习仿写》
17、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
18、文章开始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的身份,结尾写刘子骥,使虚构的桃花源发生的一切事情变得好像是真实的,使得桃花源似真似幻,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
19、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0、向:寻向所志(以前)眈眈相向(对着)
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背诵并翻译全文;
2、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让我们为建设自己心目中和谐的、理想的桃花源而努力吧!
3、明确:“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原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