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名言不知则问(荀子名言131句)
一、荀子名言
1、书名。战国时荀况著。二十卷。计三十二篇。《汉书•艺文志》题曰《孙卿子》。唐杨偯注,更名《荀子》,即今本。清王先谦作《集解》,颇精审。其书《非相篇》,记古帝王名臣状貌,《成相篇》,以通俗语言叙古代传说,均可供研究神话者参考。
2、见《荀子·富国》。是:这。蹶(Jué6决),跌倒。这几句大意是:田野荒芜而仓廪充实,百姓空虚而国库满盈,这就是即将倾覆的国家。田野为粮之本,仓凛为粮之末;百姓为粮之源,府库为粮之流。只有使百姓安居乐业,勤于生产,田野才能多收粮食,仓藏才能充实;只有百姓富足,国库才能富足。若不惜民悯农,百姓不能乐业,田野不能收获,而强行拽刮,使国库充实,这样的国家很快就会倾覆灭亡。这几句可用于揭露苛政。
3、1我想要出身贫贱却能够富贵,生性愚蠢却能够变得聪明,穷困而变得富有,可以吗?孟子说:大概只有学习吧。2君子没有官位却很高贵,没有俸禄却很富有,不说话却使人信服,不发怒却让人感到他的威严,处境困厄却(荣耀),独自居住而感到快乐3放纵自己的性情却不去学习,就是小人了(意译)4王者说:没有德行则不会高贵,没有能力则不能做官,没有功劳则不能奖赏,没有罪过则不能处罚
4、战国·荀况《荀子·劝学》。明:视力好,引申为看清楚。聪:听力好,引申为听清楚。这两句大意是:眼睛不能同时清清楚楚地看两种不放在一起的东西;耳朵不能同时清清楚楚地听两种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此条以眼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为例子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劝学的道理本来很枯燥,不善说理时,往往不易为人所接受。苟况巧妙地通过打比方的方法,用人们最熟悉、最简单的例子浅显易懂地阐明道理,不仅琅琅上口,而且富有哲理性,说服力很强,因此成为教育实践中使用率很高的名句。
5、(感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你不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就看看他结交的朋友,那里一定有他的影子。
6、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名言
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
11、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荀子·解蔽篇》
12、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13、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正命》
14、生死俱善,人道毕矣。
15、一个人知道爱惜生命、安于快乐而抛弃礼义,那就好比想长寿而自刎其颈一样。
16、战国·荀况《荀子·王制》贤能人破格提拔,缺德无能人立即罢免,罪魁祸首不等教育就杀掉,普通人不忙治理先教化。
17、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义之法式也,儒者是矣。《荀子•礼论篇》
18、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後分也。《荀子•礼论篇》
19、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20、故曰: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篇》
二、荀子名言
1、满则虑嗛,平则虑脸,安则虑危。《荀子·仲尼》
2、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3、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4、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5、在利与义之间要舍利而取义,强调的是一种修身原则。
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7、学无止境。——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荀子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荀子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于世也。——荀子
8、(感悟)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情,才会有所成就。一心两用,只有两者皆失。
9、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10、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11、利少而义多,为之。
12、译文:选用贤良之人,提拔忠厚恭谨之人,提倡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收养孤儿寡母,资助贫穷的人,像这样,百姓就服从统治了。百姓服从统治,然后君王的统治地位才能稳固。古书上说:“君王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浮起船,也能掀翻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3、荀子对社会化的态度,是重视政治和伦理上的实用性,要求一切诗书礼乐,都归于儒家所说的圣王之道。对于不顺礼义的文章,一概斥为“奸说”。由此奠定了后世儒家文学观的基础。全书体系完整,涉及面很广。多为关于社会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长篇专题学术论文,论点明确,论断缜密,结构严谨,风格朴实、深厚;善于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论据,巧譬博喻,反复论证;造语简练,多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整齐流畅,适于诵读。
14、战国·荀况《荀子·大略》。身:自己。这几句大意是:口能谈论,又能亲自去实践,这种人是国家的宝贝。这里所说的"言",是与国有益之言;所说的"行",是与国有益之行。不但有理论,而且能实践,身体力行,这样的人实在是国家的宝贝。这几句可用于赞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
15、战国·荀况《荀子·儒效》内在上能全心全意控制个人的私心,然后方能廉洁奉公;外在上能抵御外物的诱惑,行为不为性情所乱,而后才能成就"德"这样的理想人格。
16、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荣辱》
17、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18、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於声音,形於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荀子•乐论篇》
19、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20、译文: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改善人心,它的声音感人至深,容易移风易俗,所以先王用礼乐来引导百姓而使其和睦。
三、荀子名言不知则问
1、说明君子要有容人的雅量,不可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一切人。
2、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3、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4、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5、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6、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7、战国·荀况《荀子·大略》。瓯臾:瓦器,一说凹下之地。知:同“智”,这两句大意是:滚动的弹子遇到低凹地便停止了,流言蜚语遇到聪明人便消失了。一二句以形象的语言说明了生活中的一个真理: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滚动的弹子若在倾斜的地上滚动,将是越滚越快;一旦遇到了障碍,弹于便无法滚动了,流言蜚语遇到那些拨弄是非者,则会添枝加叶,越传越离奇。但谣言一到聪明人那里,便会嘎然而止。因为智者不会相信这些流言,“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见《论语·阳货》)。
8、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9、(感悟)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大,可能会引来灭顶之灾。
10、嘴巴说好话,行动做坏事,这是国家的妖孽。
11、学不可以已。(荀子)
1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13、战国·荀况《荀子·乐论》。入人:进入人们心中,指动人。化人:感化人们。这两句大意是:声乐深深地打动人们的心灵,迅速地感化着人们。激昂慷慨的乐声,能使人精神振奋,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缠绵悱侧的乐声,能使人精神郁结,徘徊不前;淫荡颓摩的歌声,能使人精神颓废,玩物丧志。所以古人认为~,并认为从一国的音乐可以推知其政治,可见音乐的导向不能忽视。强调音乐的艺术功能时可以引用。
14、《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体现出儒学的进步与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15、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荀子·大略》
16、生是人的开始,死是人的终结。开始与终结都做得好,那么他的为人之道就完善了。
17、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18、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9、精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赞稽物。壹於道则正,以赞稽物则察,以正志行察论,则万物官矣。《荀子·解蔽篇》
20、崔永元《有话说》:疯子,不多
四、荀子名言100句
1、不被荣誉所诱惑,不为诽谤中伤之言所吓倒。说明不求虚荣、不做亏德之事,自然可以堂堂正正、问心无愧地做人。
2、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非十二子》
3、译文:音乐生于人心,感人的力量最深,改变人的情感也最快,所以先王非常谨慎地制定音乐。音乐中正平和,百姓就和睦而不至于淫放,音乐严肃庄重,百姓就整齐而不陷于纷乱。
4、杨绛:人世间最理想的婚姻
5、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荀子·劝学》
6、把他用在人身上,我不敢恭维,学校有句话很好,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同样,人也可以被感化,更何况,人人出身不同,有好的,坏的,高的,低的,但毕竟不是他们的错.我对荀子这句话的意见我保留.
7、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相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8、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9、战国·荀况《荀子·劝学》。箸:通“著”,附着。这几句大意是:君子的学习,听在耳中,记在心里。此条通过学习过程中“耳”与“心”的关系的描述,阐述专心思考的重要性.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需要眼、耳、心、口的积极配台,单凭哪一个环节独立发生作用而排斥其它,都是不可能奏效的。此句以“耳”、“心”为例,含蓄生动,道理尽明,可谓言简意赅。
10、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荀子·乐论篇》
11、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1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解释:行程千里,都是从一步一步开始;无边江河,都是一个个小溪小河汇聚而成。意思是做事要从一点一滴中做起,才可能有所成就。
13、战国·荀况《荀子·劝学》。箸:通"著",附着。这几句大意是:君子的学习,听在耳中,记在心里。此条通过学习过程中"耳"与"心"的关系的描述,阐述专心思考的重要性.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需要眼、耳、心、口的积极配台,单凭哪一个环节独立发生作用而排斥其它,都是不可能奏效的。此句以"耳"、"心"为例,含蓄生动,道理尽明,可谓言简意赅。
14、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15、战国·荀况《荀子·劝学》。骐翼:骏马。驽(nu奴)马:劣马。十驾:十天的行程;一天所行为一驾。这几句大意是: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之遥,而劣马走上十天,其行程也相当可观,这是因为它行走不止的缘故。此条以骏马、驽马为喻阐述学习的道理。天资聪颖的人如果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好比一匹健壮的骐骥不愿持续远行。而生性驽钝的人如果刻苦努力,锲而不舍,也可做出“十驾”之功。因此,不管天分如何,在学习上持之以恒是首要的。此条阐明的治学道理,教育了成千上万的人努力学习,此名句因此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有名的语录,至今仍为人沿用。
16、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17、赠人以有益之言,比赠人以金石珠玉更显珍贵
18、荀子名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19、笃志而体,君子也。
20、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荀子·致仕》
五、荀子名言名句六年级下册
1、见《荀子·大略》。厌:足。本句大意是:学习与求教不应该有满足的时候。这是中国人治学所追求的—种境界。“学”与“问”是学习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范畴,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获取真知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条件。知识无止境,学问也应该永不满足,它不仅道出了一个规律,而且道出了人的一种精神。正因为如此,这一名句成为千古习诵的格言。
2、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经典语录
3、战国·荀况《劝学》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双方所接受。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明白。螣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诗》云:“布谷鸟住在桑树上,七只小鸟它喂养。那些善人君子啊,坚持道义一个样。坚持道义真专思想就像打了结。”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4、战国·荀况《荀子·解蔽》。患:毛病。蔽:蒙蔽。一曲:局部,指认识上的偏见。大理:指涉及全局的根本道理。这两句大意是:大凡人的毛病,都易于受局部偏见的蒙蔽,而不明白关系到全局的大道理。人的认识,由于受到视野和宴践范围的局限,或由于个人认识上的偏见,大都易于被局部的小道理所蒙蔽,而看不到、认不清全局的大道理。这两句可用于劝诫人们不可囿于一曲之见而认不清大理。
5、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荀子·正名》
6、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7、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
8、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
9、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10、战国·荀况《荀子·儒效》内在上能全心全意控制个人的私心,然后方能廉洁奉公;外在上能抵御外物的诱惑,行为不为性情所乱,而后才能成就“德”这样的理想人格。
11、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经典语录
12、战国·荀况《荀子·荣辱》。好(hào浩):喜欢。恶(wù务):厌恶。这几句大意是:饥饿了就想吃饭,寒冷了就想温暖,疲劳了就想休息,爱好利益而厌恶祸害,这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本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暧,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这是人求得自身生存的基本要求,因而也是人的自发欲望,属于人的本性。可以用这几句表明衣、食、住、息是人的正常要求,应该得到满足,好利恶害亦属人之本能,只要不损人利己,也无可非议。
13、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14、定居一定要选择适当的邻里,交游一定要接近贤士。
15、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腾(téng滕)蛇:龙类,相传能兴云雾而游于其中。鼫(shī石)鼠:相传这种鼠能飞不能屋,能缘(爬树)不能穷术(爬到树梢),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跑到人前头)。穷:困窘。这两句大意是:腾蛇没有脚(但心专技精)而能飞行,鼫鼠虽身兼五种技能(因用心不专技能不精)而常常陷入困境。此条也是用比喻的方法,阐明学习应当专心致志,行事应该把目标集中到一点上的道理。否则,浅学辄止,半途而废,不专不精,样样都是"半瓶子醋"终将一事无成。
1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公生明,偏生暗。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7、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荀子·劝学》
18、说得到,也能做得到,这种人就是国家之宝。
19、这是对那些口是心非、伪善无耻之徒的斥责之语。
20、(译文)大凡在各种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一定是非常敬业,把事情认真对待的;那些失败的,一定是因为轻慢了。
六、荀子名言
1、本,根本。礼以顺应人心为根本。
2、(译文)肉腐了就会生蛆,鱼枯死了就会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来灾祸。
3、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原来天是很高的,不到幽深的溪边,不知道原来天是很厚的。有些事情你不去经历你就不会知道,只有经历了你才知道是怎样的
4、此以比喻来说明坚守礼仪对于“贵生乐安”的重要性,强调治国安邦不可缺失礼义的意义。
5、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
6、说明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人才是治国安邦的有益人才。
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8、学无止境。——荀子经典语录
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0、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11、战国·荀况《荀子·儒效》。这几句大意是:处理任何事情,只要是有益于公理的就树立提倡,无益于公理的就废除掉。处理任何事情,都要以合不合公理为标准,因为这符合多数人的利益,适合于社会的通行原则,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公理有好处的就去办,就支持;对公理没有好处的就坚决废除掉。这几句多用于说明处事要符合公理的原则。
12、战国·荀况《荀子·荣辱》。这几句大意是:赠人美好的言辞,比布帛还要温暖;出言伤人,比用长矛利戟刺人还要严重。言语可以给人带来愉悦,也可以给人带来痛苦。这几句以善言暖于布帛,恶言深于矛戟作比,形象准确地说明了这种感觉意识。这种以物质喻精神的方法可以学习;也可直接用“与人善言,暖于布帛”表达关心、爱护的语言给人们带来的温暖,用“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表达恶言恶语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告诫人们切不可恶语伤人。
13、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14、译文:音乐,就是高兴,是人不可能避免会有的情感,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高兴就一定会嗟叹歌咏,发抒于声音,手舞足蹈,表现于动作,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在嗟叹歌咏、手舞足蹈中,喜怒哀乐的情感全部都表现出来了。
15、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名言
16、为之无益於成也,求之无益於得也,忧戚之无益於几也,则广焉能弃之矣。不以自妨也,不少顷干之胸中。《荀子•解蔽篇》
17、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
18、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19、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20、译文:圣人知道思想方法偏颇的坏处,看到了蔽塞的祸害,所以不特别喜好一样东西,也不特别憎恶一样东西,不过分强调开始,也不过分强调结局,不偏重近,也不偏重远,不过分博大,也不过分浅近,不泥古,也不薄今。
1、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子·荣辱》
2、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3、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4、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篇》
5、战国·荀况《荀子·修身》。跬(kuǐ)步;古称一举足(一脚向前迈出后着地)的距离为跬,两举足的距离为步。跛鳖:瘸腿的鳖。累:堆积。辍(chuò绰):中间停顿,停止。崇:增长,积聚。这两句大意是:不停地迈步,瘸腿的鳖也能行程千里;堆土而不停止,高山也能垒积而成。事业的成功在于韧性的坚持之中。量的积累形成质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于人来说,无以小而不为,正是努力不懈,才会取得光辉的业绩。
6、(译文)饥饿了就想吃饭,寒冷了就想温暖,疲劳了就想休息,爱好利益而厌恶祸害,这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本性。
7、译文:古代的君主痛恨混乱,所以指定了礼仪来加以区分,使人们有贫穷与富裕、高贵与卑贱的差别,使自己能够凭借这些差别来全面统治他们,这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尚书》上说:“要做到整齐划关键在于不整齐划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8、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篇》
9、战国·荀况《荀子·儒效》。移:改变。质:车质。这两句大意是:习俗风尚能改变人的志向,长期安居能转变人的气质。荀子《劝学》有:“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可以作此二句的注释,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志向,性格,品德,气质。人是社会的人,离不开其周围的客观环境,必然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可以此二句说明风俗、环境对人影响之大,强调移风易俗的重要。
10、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
1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