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高中(论语十二章教案91句)

2024-01-08 10:01:27

一、论语十二章教案

1、查找《论语》中关于“君子”与“小人”对比的章句,翻译章句后,创制个性化的图表来展示二者的区别。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3、(设计意图扫清字词障碍,读顺文本)

4、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5、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6、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有人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从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找智慧。请你积累五则课本之外的《论语》名言,和大家分享。

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温故而知新”一章中,“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理解与体会,为什么温习旧知就会得到新体会呢?我们看“新”的甲骨文,指砍掉树木的旁枝,以便它长出新枝来。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0、译: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1、拥有这些品质才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明确了这十二章论语虽然各自独立,其实是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就为下面教师给学生讲解孔子的“治学三境界”做好铺垫。

12、此章是怎样赞美颜回的?从句意、描述、修辞、情感和句式等角度思考。(学生答)

13、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14、试背全文,比比看谁背的最准确。

15、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16、(4)以首章为核心,围绕首章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孔子的人格修养,具体的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17、(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18、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学习态度是先决条件:人要热爱学习,以学习为乐趣,要谦虚向别人学习,珍惜时间等。

19、寓意: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这则讲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

20、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二、论语十二章教案

1、 第五章 学而不思则罔 章解: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

2、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3、斯渡课堂: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

4、(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焉(在回顾温习旧知识中,可以反思好的方法,融会贯通)

5、《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6、第十章: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7、请同学们跟老师读。

8、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9、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这一回答?

10、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初2021届语文教研组

11、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诲汝(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12、通过结合注释、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义。

13、(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14、第三课时:君子人格与诗教传统

15、(3)三人行(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16、诵读法、小组合作、质疑、探究法

17、教师小结: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凉的欢乐,不会被贫困生活所剥夺,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的,彬彬有礼的君子。

18、(交流点拨)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19、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0、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

三、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高中

1、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做为青年一代要养成不攀比的好习惯。

2、③“好学”应源自人的内在力量。

3、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此,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的,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当这些古圣先贤的思想精华,在你的血液中流动起来的时候,你欢欣的态度本身就是我们今人对于古典最高的致敬。

4、(15)博学而笃志(纯专一)

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

6、(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7、(交流点拨)提示:①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②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③把握重读和轻读。④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8、A类、原来你们是这样的师生。

9、诵读课文,归纳探究思想内涵

10、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11、C类、抄写这两章与注释包括课上的补充。

12、寓意: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13、(3)品德修养: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

14、明确:倒装、反复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感叹句与细致的描述。

15、不亦悦乎(yuè)传不习乎(chuán)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ào)

16、明确:①“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兴”,是说《诗经》能够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能影响人们的心灵,调动其内在情感,引起情感共鸣。“观”,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观察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沟通交流,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怨”,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

1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8、(温馨贴士:文言文翻译要注意常见文言现象:通假字缺的成分要补充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19、孔子认为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就是在求学上强调道德实践重于知识。

20、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四、论语十二章教案第二课时

1、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①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因此,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3、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4、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5、教学方法:讲述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

6、寓意: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也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与修养。

7、翻译这两则《论语》。

8、者:代词,“……的人”。

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译: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相,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11、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12、(2)结合注释,自学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13、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4、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做事不可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15、依据注释,梳理重点字词,补“浮云”:转瞬即逝、不切实际,虚无缥缈,不值一提,聚散无常,至轻至淡,过眼云烟。

16、难点: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观”“群”“怨”?

17、补充材料: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启发学生保全自己的肢体很难,保全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是很难的。

18、品德修养:(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9、请结合现实说说学习选文得到的启示。

20、小结一:君子之德,修身养性:

五、论语十二章教案高中语文

1、《论语》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士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3)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4、《论语》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

5、朗读指导:我们在读这一章时,前半部分应读出自我欣慰和重音高度,后半部分应读出阳刚之气,读出响遏行云之势。

6、学习方法也很重要,学习后要经常的复习,知识才会巩固;学习时要学思结合、取长补短等。做人要有志向,有骨气和坚定的信念,要淡泊名利。

7、③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8、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3)“人不知而不愠”。这里的“而”需要翻译为“却”,语义发生了转折。他为什么不生气呢?因为他的追求与普通人不同,他追求的是什么?(最高的道德)只要他不丧失这一道德,他就不会生气,也唯有具备高级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11、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论语六则大学语文(论语六则原文 朗诵92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