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洱北大校长(陈佳洱简历110句)
一、陈佳洱
1、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一项技术能25年不被时代抛弃,这大概是对于一位科学家最有力的褒奖。
2、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祖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
3、李家驹(1871-1938) 字柳溪,清汉军正黄旗人。清光绪进士。1906年2月至1907年7月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
4、回顾过去的跌宕与辉煌,以奖掖后进、微笑待人著称的陈院士,一再强调自己最愿意做的是教书和研究。他说,“现在还在带博士生、研究生,有些是北大的学生,有些是中科院的学生。和学生在一起,是件很快乐的事。学生们思想活跃,我喜欢与他们交流思想与价值观。”
5、“一辈子实践着父亲科学强国的理想”
6、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过问下,国内基础研究逐步恢复。当时技术物理系虽以核科学为方向,但还没有可用的加速器。因为科学而获罪的陈佳洱,再次因科学而回归到加速器的研究事业,他建议研制螺旋波导直线加速器和5MV静电加速器。
7、马寅初(1882年6月24日-1982年5月10日),字元善。汉族,浙江省绍兴县人,出生于嵊县(今嵊州市),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经济学家、人口学家。
8、末历任翰林院编修、陕西提学使、京师大学堂监督、学部副大臣。曾于宣统元年向溥仪进讲。辛亥后侨居青岛。民国政府礼制馆隶于政事堂。1914年7月1日,国务卿拟聘刘廷琛为礼制馆顾问,刘乃撰《复礼制馆书》以辞。
9、李煜瀛(1928年6月—1929年1月)
10、1972年,他开始致力于研制螺旋波导加速器的工作,不仅从理论上研究了导致螺旋线的动态不稳定的特性,还建成了第一台可用的螺旋波导加速器样机。
11、当时的驻英代办是熊向晖,他被誉为我党地下情报系统“后三杰”之曾在胡宗南身边潜伏近13年,传递过很多重要情报。我们四个人在驻英代办处休息了两天,然后我被送到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
12、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北大的传统和北大的精神,也是北大历史的主旋律。北京大学必须秉承这样的文化和传统,培养和引进世界一流人才,把北京大学建设成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13、在陈佳洱的心中,“文学和科学,如同父亲的两只臂膀,都是父亲的最爱。父亲穷其一生耕耘着儿童文学事业,我则用我的一辈子实践着父亲科学强国的理想。”
14、胡仁源(1883-1942)字次珊,号仲毅,浙江吴兴人。毕业于推尔蒙大学,回国后历任江南造船厂总工程师、京师大学堂教员、北京大学预科学长、工科学长,北京大学代理校长、校长,教育部总长,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浙江大学工学院教授等职。
15、我最开始在大连大学工学院读书,1952年院系调整,从大连大学转到了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系。给我上原子物理课的老师,是著名科学家、“两弹元勋”朱光亚先生。
16、柯劭愍(1848年-1933年),字仲勉,又作凤孙、凤荪、凤笙、奉生等,号蓼园,室名岁寒阁,山东胶州市胶城镇东关姜行街人。民国初年国学家、史学家。曾任辅仁大学(北京)董事会董事。1910年12月—1911年12月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相当于现在北京大学校长)。
17、座谈会上午9:30开始举行,由物理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姚伟主持。主持人简要介绍了与会人员,邵炳珠、闫书琴、赵绮秋、李景宏、郑红军、付姝阳、张光宇、李兆辉、刘伟、魏巍、王增斌、王轶民、苗元华、赵政鑫、肖丽等校友参加了本次活动。
18、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叶圣陶我一生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超过我,一代胜过一代。——谈家桢关注现象只会让自己变得很消极,要关注事实。——王国权书陪伴了我的成长,有困难时找书解困,不如意时看书平缓心境,有空时翻书欣赏,分享别人的喜忧。我的职业更需要读书。——陈佳洱
19、张亨嘉(1847—1911),字燮钧,一字铁君,福建侯官人。生于清宣宗道光二十七年,卒于逊帝宣统二年,年六十四岁。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举人,光绪九年(公元一八八三年)进士,值南书房。官至礼部左侍郎,当拳匪祸作,极谏董福祥骄纵不可用,几罹祸。督湘、浙学政,尤励节爱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四年,视学湖南,念儒官为士模范,不激浊扬清,曷以励风教。疏荐文行交修者数人,士习为一变。
20、那是1984年底,陈佳洱参加了一个由国务院组织的赴欧代表团,他到牛津大学时,见到了曾经同他一起工作的海德教授。海德教授指着当年陈佳洱参与调试的加速器问他,你想不想将这台加速器拿回中国去呀?陈佳洱说:“海德,你不是在开玩笑吧?”海德回答说:“老同事,我是认真的!如果你们愿意的话,我们可以送给你们。”
二、陈佳洱简历
1、何燏时(1912年12月—1913年11月)
2、我写了到英国的第一份报告以后,系里来信说,之前我曾提出做我们自己的等时性回旋加速器,因此希望我能够在英国学习等时性回旋加速器相关原理。我和威尔金森教授谈了系里的想法,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为此他与英国正在主持建造等时性回旋加速器的著名物理学家劳逊(J.D.Lawson)联系,让他把我从牛津大学接到了英国哈维尔原子能中心旁边的卢瑟福实验室做访问研究。当时他们做等时性回旋加速器遇到一个困难,离子束从离子源出来以后90%都没了,劳逊先生要我研究清楚这些离子跑哪里去了。
3、胡仁源(1913年11月—1916年12月)
4、看第二个意思,年老在家休养。杨振宁是不是年老?八九十岁了。年老了怎么没有退休呢?在中国,一个普通人不是60岁就正式退休了吗?然后在家颐养天年了吗?他们辛苦了一辈子,凭什么还要给社会再继续做贡献呢?看看杨振宁,80多岁90岁,还在一线给中国的大学带学生,亲自做科研,据朱邦芬院士,在清华的杨振宁“每天晚上给我发工作邮件都是在凌晨”。
5、北京大学现有六个校区。北京大学校址原本在沙滩红楼、公主府等地,1952年院系调整后迁入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学校园(燕园),燕园兼收中国古典韵味和西方校园规划理念,主要景观有未名湖、博雅塔等。
6、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多年前,克林顿来访北大的时候,一个女生的精彩提问。当时克林顿引用胡适的话说明自由的价值,北大的女生是如何掷地有声地回应:“我也引用我们蔡元培校长讲的‘大道相行,而不相悖,万物相育,而不相害’,个人的自由和利益与国家的自由和利益是一致的,总统先生,我认为只有尊重别人自由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什么是自由,你认为对不对?”
7、陈佳洱终于等到了科学界的春天。
8、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决定在我国建立并发展原子能工业。发展原子能事业需要人才,所以周总理专门批示教育部在北京大学建立原子能人才培养基地。为此,教育部让北京大学依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建立了一个物理研究室,并从各地抽调一批著名核物理学家来参与筹建工作,其中就有朱光亚先生。朱先生到了物理研究室以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他指导过我的毕业论文,知道我很努力,所以就把我也调到物理研究室工作。
9、(这栋陈赛蒙斯楼建成于2005年,是杨振宁亲自远赴海外为国内大学拉到的赞助)
10、张亨嘉 (19002—19002)
11、张亨嘉(1847—1911) 字燮钧,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光绪进士。1904年2月,以大理寺少卿受命为京师大学堂首任总监督。1906年2月离任。
12、(网络流氓们造谣杨振宁没有在困难的时候回国。其实,杨振宁1971年回国的时候,GDP比1955年还少80多亿美金,一样是雪中送炭。诋毁杨振宁不够完美的人,自己往往就是对吃喝嫖赌抽最津津乐道的人。)
13、回到汉中后,我找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做研究。在秦岭的山沟里,我们几个人排除万难,花了一年的时间,把螺旋波导加速器做了出来。当时我还提出了束流脉冲化的二维理论。在加速器做好后,我利用北京师范大学的高压倍加器引出的束流,进行螺旋波导加速器的载束实验。当螺旋波导加速器运行在聚束器状态下,在不同的功率时得到的束流脉冲波形与我提出的二维理论完全一致,证明了这台加速器和束流脉冲化的二维理论都是成功的。后来,这项成果获得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14、蔡元培(1929年9月—1930年12月)
15、我问一句:杨振宁这样的科学家回国,是不是带给中国巨大的利益?是不是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为中国做出巨大的贡献的杨振宁,是不是为了让中国人民更好的养老。
16、作为耄耋老人,除参加各种会议之外,他还在审阅一部页码不菲的稿件,“是科学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丛书,我是物理卷的主编,好多书稿都得认真地看”。
17、聂元梓(1966年9月11日—?)(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主任)
18、陆平(1914-2002)原名刘志贤,又名卢荻,吉林长春人。1933年入党,1934年至1937年在北京大学教育系学习,学生时代参加过“一九”运动。历任永吉市(现吉林)团委宣传委员,中共吉林市区委书记,河北省互济会秘书,北京大学学生会执委,北平市学联常委。
19、郝平(2010)
20、更进一步,陈佳洱促成了北大与北京医科大学的合并。这种合并是在着眼于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做出的决定。陈佳洱在任北大校长时,还做出了理科生上语文课、文科生上计算机课的决定,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使北大的学生具有更高的人文和科学文化素质,能为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做更大的贡献。
三、陈佳洱北大校长
1、许景澄(1845年—1900年),世称许公。原名癸身,字竹筠,生于浙江嘉兴,同治年间进士。1880年开始外交生涯,他曾被清政府任命为驻法、德、奥、荷4国公使。1890年改任驻俄、德、奥、荷4国公使。许景澄曾写《外国师船表》,疏清朝廷,建议加强海防。1892年,沙俄出兵侵占中国新疆帕米尔地区,他曾作为中方谈判代表,据理驳斥沙俄侵略行径,俄军拒不撤退。1898年,许景澄代表清政府与沙俄议定,在边界未划定前双方军队维持现状。
2、在科学与学术漫长的严冬中,陈佳洱随技术物理系迁往陕西汉中北大分校,它远离城市,紧依秦岭,交通极为不便。在这里,身体本来就瘦弱的陈佳洱不再搞科研、教书,而是要接受体力劳动的“再教育”,垒护坡、养猪和修铁路,甚至扛100多斤的水泥。离开北京之前,陈佳洱卖掉了所有关于加速器的书,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用那些书了。
3、“我说要对得起‘北京大学’这四个字。至少在我这一任上,能够朝着与北京大学地位相适应的方向有所发展。”陈佳洱一直以自己的方向,执着地带着北大前行。
4、记得有一次我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卡斯珀去见朱镕基总理。那时候国内外对大学排名正炒得很热,朱总理问:“你们斯坦福大学很有名,又缔造了硅谷,为什么排在第四名?”斯坦福大学校长说:“总理先生,请您把这个排名忘了吧,我们斯坦福大学有斯坦福大学的文化,有斯坦福大学的传统,不管它排第几名,斯坦福大学就是斯坦福大学。”这话说得非常切合实际,非常好!
5、在如今嘈杂的大环境下,网络力量充斥着一切,许多人成为手机奴,观看各大综艺节目成为众人嘻哈放松的途径之各档新鲜优秀的影视剧作更是数不胜数,人心难免浮躁不安,读书也成为少数人的喜好。《朗读者》这一档节目的播出,可以说是网络节目中的一股清流,通过平和真挚的朗读,描述人生之真谛,展现人的真情实感。
6、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蛰生、容卿、澹静老人,安徽寿州(今淮南寿县)人。清咸丰九年(1859)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累迁内阁学士,历任工部侍郎,署工部,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尚书。1898年7月3日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受命为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首任管理学务大臣,1900年后任文渊阁大学士、学务大臣等。
7、何燏时(1878年-1961年),字燮侯,浙江省诸暨县人,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8、当时实验室有位科学家约翰·库普兰,他是加速器磁体组的组长。他对研制工作的要求非常严格,不管是谁,工作中有任何一点纰漏,都会受到他的严厉批评。那天正好他来了解我的工作进展情况。我向他介绍了我的发现和取得的成果后,他非常高兴并伸出大拇指对我说:“Youarethekingofharmonicacceleration(你是谐波加速之王)!”那一刻我觉得,只要我们中国人不怕苦、不怕难,励志攻坚就一定能做出非凡的成绩。
9、吴树青(1989年8月—1996年8月)
10、陈佳洱率领研制组从螺旋线绕制、高频测试到稳定运行,硬是在当地艰难的条件下,研制出当时国际上尚无经验的新型加速器,并结合束流群聚理论建成了一台螺旋波导聚束器。陈佳洱将它安装在北京师范大学的400kV高压倍加器之后,只用4W的射频功率,就高效地将350keV的连续氘束,群聚为1纳秒的脉冲束,实验结果与他的聚束理论预计完全一致。
11、1966年,陈佳洱回国。国家科委基础局给他主持的北大等时性回旋加速器项目批了500万元的资助。就在这位踌躇满志的科学家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刻,命运再次跟他开了个玩笑——“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切教学、科研停止。
12、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生于甘肃省渭源县。中国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著名学者。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校长,
13、如今,陈佳洱愈发感到时间宝贵,他不无感慨地说:“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书是《伟人孙中山》。书里,儿时的孙中山问母亲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母亲回答,人生就像梦一场,不小心就溜走了。”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干,“身体状况明显不如以前,趁现在还有精力,就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14、陈伯吹年少为生计所迫,无法上大学学习数学,引以为憾。身为儿童文学家,他将自己对于科学的热爱,以生动的形式传递给陈佳洱,比如用跳舞的纸片小人告诉他摩擦生电的原理。就这样,科学的种子,在年幼的陈佳洱心中生根发芽,只为终有一天的盛大开放。
15、1920年因哮喘病久治无效,回到福州养病。
16、1998年,陈佳洱在校内骑着自行车,碰上记者,留下了这个镜头。此为当年杂志封面
17、2008年7月,当物理评论快报(PhysicsReviewLetters)期刊在北京举办创刊50周年庆祝会时,陈佳洱与25年前石溪大学物理系的同事、该期刊的总主编斯普拉尔斯教授重逢了。斯普拉尔斯教授非常激动,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陈氏模式’现在仍在石溪运行着”!
18、马寅初(1951年6月—1960年3月)
19、严复(188—19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他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20、刘廷琛 (19012—1909)
四、陈佳洱祖籍
1、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于1912年5月3日批准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校,严复成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
2、陈佳洱当校长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北大无小事。他说自己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走上北大校长这个岗位的,但是,当年在北大全校数百名教职工的校长推荐名单上,陈佳洱排名第一。
3、1998年,陪美国总统克林顿与北大学生见面
4、从北大到牛津,跨地域研究造就了一代加速器专家;从牛津到北大,成长起来的则是一个具备科学家思维的大学校长。
5、父亲陈伯吹,是我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对自己的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父亲曾不厌其烦地对他说:“如果不是家里清贫,我会去念数学,用科学富强祖国。”陈院士曾写过一篇题为《难忘的游戏》的散文,回忆父亲对他的科学启蒙——
6、如今,北京大学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医学以及新型工科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大中华地区和亚太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7、截止到2018年1月,建国之后共有12位北大校长。分别是:汤用彤:1949年5月至1951年9月。马寅初:1951年6月至1960年3月。陆平:1960年3月至1966年6月。周培源:1978年7月至1981年3月。张龙翔:1981年5月至1984年3月。丁石孙:1984年3月至1989年8月。吴树青:1989年8月至1996年8月。陈佳洱:1996年7月至1999年11月。许智宏:1999年12月至2008年11月。周其凤:2008年11月至2013年担任。王恩哥:2013年至2015年02月。林建华:2015年02月至今。
8、1982年,机会终于来临。在杨振宁先生的安排下,陈佳洱去往美国,访问正在建造超导重离子直线加速器的纽约石溪大学。
9、什么是养老?养老是社会保障的一个种类。原为一种古代的礼制,择取年老而贤能的人,按时供给酒食,并加以礼敬。第二个意思是年老在家休养,现在的养老政策多是这个意思。第三个意思是扶养年老而不能自给的人。
10、陈佳洱从汉中返回北京,是在1978年举行全国科学大会前夕。钱三强点名让陈佳洱回北京,参与制定低能核物理加速器研究的规划。1979年,北京大学汉中分校撤销,技术物理系回到阔别十年的北京。
11、“振兴学科,先要把人心振奋起来。”百年校庆,让陈佳洱感到机会来了,为了借此振兴北大士气,他三请江泽民。
12、严复 (1902—1910)
13、同为世界著名科学大师,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自从二人由于私人恩怨而遗憾的分道扬镳之后,在这些年来,杨振宁确实比李政道声誉更大。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完成了“宇称不守恒”,仅仅凭借这项贡献,就立即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吴健雄也应该同时获奖,可是由于她是一个女性,被遭遇了性别偏见……所以很遗憾。“宇称不守恒”是很重要的发现,推翻了科学界30年的共识。为了争夺这项发现的“第一人”,李政道和杨振宁有了一些矛盾。但是,我们现在基本可以肯定,当时李政道和杨振宁他们不能独立做出这项贡献,离开谁都不行,至于谁是“第一”并不特别重要。
14、或许是命运偏爱草蛇灰线的笔法,仿佛一切的曲折,都只是为命中注定的一次相会。陈佳洱在报考大学、毕业时两次与北大擦肩而过,却在“两弹一星”的契机中与北大结缘。
15、电子感应加速器可以满足一定的需求,但是一些更重要的反应,这个加速器做不了。我们觉得中国已经进入原子能时代了,也要紧跟国际最前沿,我就提出要做更先进的等时性回旋加速器。它的最高能量理论上可以比当时的加速器高100倍。怀揣着这个梦想,我开始了新的征程。
16、张百熙 (19001—19002)
17、原子能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反应堆、加速器等重大设施。要开展教学和研究,也离不开加速器。
18、1955年5月底,我来到了物理研究室当助教。那时候,我得知要来北大,非常高兴,因为我一直对北大很向往,但是这个物理研究室虽然行政上属于北大,办公地址却不在北大,而是在中国科学院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内。那时候研究室刚刚创建,什么也没有,就在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钱三强先生的办公室306房间办公,在研究所内的代号是物理六组。
19、邮箱:23530608@qq.com
20、每天我要管计数管车间,又要排实验,工作量很大。为此,我把一张床搬到实验室,每天干到半夜三四点钟,实在困了,就到床上眯一会,醒了起来接着工作。做实验中,朱光亚先生对我的指导最多。记得有一次我设计了一个电路用以检测我做的计数管的“死时间”特性,用示波器把这个时间显示出来。我正在观看示波器上的波形时,忽然听到后面有人讲:“这个波形很漂亮嘛!”回头一看是朱老师在我后面。他的一句夸赞让我备受鼓舞,感觉浑身所有的疲劳都化解了。就这样,我花了十个月的时间把八个实验排了出来。虞福春、朱光亚等先生看了以后觉得很满意,认为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五、陈佳洱朗读者
1、这是陈佳洱在北大的第一件工作,却出于保密需要,不能提起北大,只能对外宣称“546信箱”。1958年,“546信箱”正式成为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后来又改名为技术物理系。陈佳洱在那个时候,有了一辆自行车。他骑着车,听着风声在耳边吹过,经过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经过美丽沉静的未名湖,经过沧桑古朴的图书馆,自此,真正投入了燕园的怀抱。
2、科学是我心中的温暖和愉快,你使我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入狱者虽难得重见天日,你却能把锁链和铁窗粉碎。——布鲁诺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居里夫人科学是一种强大的智慧力量,它致力于破除禁锢着我的神秘的桎梏。——高尔基各种科学发现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奋和创新精神。——钱三强科学事物,必须不断研究,认真实验,得寸进尺地深入、扩展,通过韧性的战斗,才能可能获取光辉的成就。——陈佳洱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
3、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
4、西湖大学,设立于2018年2月14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现设有生命科学,理学,工学三个学院,是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到2026年,西湖大学预计将有300名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正教授(包括讲座教授),600名研究,教学,技术支持和行政人员以及900名博士后研究院。
5、1872年(同治十一年)取得选用道员资格,改名复,字几道。
6、2003年年底,陈佳洱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的任上退了下来,重返北大。他说,像我这样的人做科学家,最高兴的事就是与学生们在一起,学生们思想活跃,我喜欢与他们交流思想与价值观。
7、有人说他是最没有架子的校长。学校一直流传着一个典故,说北京大学校内的一个地方停了电,陈佳洱知道后很着急,就跑到配电室去找工友,要求他们去修。人家问他是谁,他说:我是陈佳洱。工友想了半天,说:陈佳洱?不认识。这事简直就和以前北大新生要求季羡林副校长看包袱一样经典。
8、1955年,中央决定实施“两弹一星”战略,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以身许国。这年1月,中央做出了在中国建立和发展原子核科学技术的重大决策,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了在北京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原子能人才培养基地——物理研究室的文件,并从当时全国高校中抽调了一批科学家,如胡济民、虞福春、卢鹤绂等,负责组建工作。这其中,就有陈佳洱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朱光亚教授。不久之后,陈佳洱也被调往北大协助建设物理研究室。
9、百年校庆让这所历史悠久的大学,再次大放异彩。也正是这一次校庆,北大正式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10、有了学生,还缺上课、做实验的场所。当时钱三强先生是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他就把中科院化学所的二层整层调整出来给我们做教室和实验室。
11、他打开了北大通往世界一流大学的大门
12、陆平(1960年3月—1966年6月)
13、这个题目很难。但是,我觉得这实际上是英国人对新中国培养的年轻科学家的一个考验,我觉得我一定要给中国人争气,把这个任务完成好。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微分探针装置,探测微观空间里离子的运动规律。经过了将近一年的研究,我最后确定,造成损失的最主要的机制是两个:一个是离子源的发散度与加速器中心区的接受度不匹配,引起束流损失;另一个是这种扇形加速器存在一种“越隙共振”,导致离子轨道中心连续滑移而造成束流损失。所以我就“以毒攻毒”,沿着它滑的方向放置一次谐波,让它往另外一个方向滑,把它抵消了,结果在中心区的束流强度比原来的要高3—5倍。
14、王恩哥,男,出生于1957年1月,辽宁人,籍贯上海。198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物理系,1985年在该校获硕士学位,199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1991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出站,并在法国和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员,英国物理学会会员;兼任香港大学荣誉教授,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智利大学
15、为了把失去的十年补回来,陈佳洱把目光放到了射频超导加速器上。196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建立了第一台原型射频超导电子直线加速器。尽管早期它的加速电场强度低,运行稳定性差,但陈佳洱看到的,却是大幅降低微波功率、提高加速粒子束的平均流强与束流品质后的发展远景。
16、物理分会理事1994级刘伟校友获得了第三届“高度教育杯”物理课比赛的全国总冠军,他谈了自己听完报告后的心得体会。他首先向陈佳洱老师表达了敬意,他1998年进入北京大学攻读硕博,因此佳洱老师也是他的校长。刘伟校友谈了自己做老师的体会,既有成就感又责任重大。表示要向佳洱老师学习,传承师德。
17、后来有个大爷认为该女尸是自己女儿,但是经过法医的检验和DNA对比后,发现完全没有血缘关系。可是大爷死活认为就是他女儿,说什么衣服一样,外表也一样。
18、物理分会副秘书长2012级的肖丽校友发言表示感动于先生的家国情怀、永不服输的精神。铭记先生讲的马特洛索夫为他人谋幸福的名言。努力做好科研。
19、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男,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
20、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现代中国学术史上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
六、陈佳洱
1、昔日令陈佳洱引以为傲、为科学事业奉献的一切,却成为今日之罪名,连去牛津也成为“黑帮分子”和“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的罪证。因为是系主任,被打成“走资派”,又因为曾说服同事撤掉大字报,变成“右派”,还因为一张由记者违规偷拍的加速器照片被冠以特务嫌疑。回首往事,陈佳洱显得很平静,淡淡的自嘲中仿佛带有一丝苦涩,“反正我的帽子挺多的”。
2、1978年举行全国科学大会前夕,由钱三强亲自点将,陈佳洱从汉中返回北京,参与制定低能核物理加速器研究的规划。
3、陈家有很多藏书,不仅有陈伯吹写的诸多童话书,还有古今中外文学书和各类报刊、画报等。在充溢着书香的家庭里,陈佳洱最早接触的是画报类的书,常常对类似连环画,线装、硬皮书等书籍爱不释手。
4、《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
5、因缘际遇,在工学院学电的陈佳洱碰到了刚从英国回来的国际著名光学专家王大珩先生,他在大连大学主持普通物理实验课。课程以严格和高难度著称,要想得到一个代表优秀的五分非常困难,以至于学生们约定,谁得了王老师的五分,就得请大家吃花生米。那一学期,陈佳洱请同学吃了三次花生米。
6、20世纪60年代初,中科院的党组书记张劲夫同志跟英国皇家学会谈判,决定互派访问学者。中科院派两名学者,高校派两名学者,北大推荐了我。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公派前往资本主义国家留学的学者,我既想虚心求教,认真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又觉得我作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年轻科学家,要做出一番成绩,为中国争一口气。
7、物理分会理事1996级王增斌校友担任过航天五院的研究室主任,现在中关村软件园创立了北京量子体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增斌校友汇报了自己应用物理学知识开发量子技术工程产品的情况,表示要认真学习陈佳洱学长的创新精神及艰苦奋斗精神。
8、许景澄 (1807—1900.07)
9、大半个世纪的沧桑厚重,留给陈佳洱的气质却是干净平和的,那些陈年往事在陈佳洱的口中,早已过滤掉了灰暗的杂质,只剩下纯粹的理想、科学与微笑。当采访结束的时候,陈佳洱起身,坚持送我们到楼梯口,目送我们离开。他颤颤巍巍的身影显得有些单薄,送别的话语也还是谦逊而略带羞涩,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只是一个书生,却书生气得让人肃然起敬。
10、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严复为首任校长。1917年,蔡元培出任校长,“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把北大办成全国学术和思想中心,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大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不久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