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文眼是什么(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选择题122句)

2024-03-02 10:05:29

一、山中与裴秀才书

1、[7]北涉玄灞:往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涉:渡。玄:黑色,指水深绿发黑。

2、华子冈的美是心灵纯粹的人才可以感觉到的美。王维特特邀请裴迪,正是因为他知道裴迪“天机清妙”,可识得是中之“深趣”。使自己的美学观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前提的费尔巴哈说过:“如果我的灵魂在审美方面低劣不堪,那我怎么能够欣赏一张绝美的绘画呢?”王维周围的诗人朋友不少,或许有几个正闲着无聊,但他独独想要邀请正苦心温经的裴迪一人,只因为他与裴迪灵魂的同构、情趣的契合,他相信在华子冈,只有裴迪能够和自己有相同的审美体验,只有裴迪能够和自己看到同样的世界。

3、从“不敢相烦”到“独自相思”再到“直接相邀”,这就是作者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脉络。不敢相烦,是作者隐约体会到不同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独自相思,是面对美景无人相伴欣赏的落寞;直接相邀,则是抛弃尘俗、融入自然的强烈冲动。三个阶段,从忐忑到含蓄再到直接,也符合写信人实际的心理状态。更具有吊诡意义的是,作者写信是带有实用目的的,但写信的最终目的却是审美的无目的性,即邀请朋友欣赏山中美景。但这种无目的性中,其实隐含着作者更为隐蔽的目的性,即抛却尘俗,融入山林,与自然相伴,过一种诗意的闲适生活。这才是这封书信在交流与实用目的方面最值得注意之处。

4、他让王维看见另一个自己,比孟浩然、储光羲等人更像自己的另一个自己。

5、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6、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

7、裴迪今存诗28首,全都是同王维的赠答、同咏之作;而王维集中同裴迪的赠答、同咏之作,则达30余篇,其数量超过王维与其他任何一个作者的这类作品,由此可见两人之间交往的密切。《辋川集》的流传,使裴迪声名显著,为世人所知晓。但他在科举考试中却屡试不第,未能金榜题名。

8、✦村墟:村庄。✦夜舂(chōng):晚上用臼杵捣谷(的声音)。舂,这里指捣米,即把谷物放在石臼里捣去外壳。✦疏:稀疏的。

9、从《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来看,对于四十岁的王维来说,物质生活让他产生审美孤独,宗教生活让他产生审美疲劳,物质的体验和宗教的体验都无法构成完整的人生。

10、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11、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呜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12、现在正是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13、除了审美孤独,诗人还遭遇了审美疲劳。

14、如前所述,如果这是一封纯粹的实用书信,作者只需要简明扼要地将目的陈述清楚即可,就像刘勰所说的:“故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取象于夬,贵在明决而已。”其中,“明决”就隐含着语言的简明的要求。但实际上,作者的心迹游踪只占据了文本的极小一部分,更大部分则是作者描写的景物。这些景物描写除了抒发自己内心高洁闲适的感情以外,有没有与书信文体相适应的实用目的呢?

15、奏议、书论、铭诔带有明显的“实用功能”,而诗赋则更多的是无功利的审美情怀的抒发。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带有交际目的的篇目,往往是精彩的美文,其“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互缠绕,密不可分,甚至还能相互促进。

16、安史之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却因此在战乱平息后被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幸其在乱中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王缙(曾跟随皇帝出逃)请求削己官职以赎兄死罪,才幸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授予他太子中允之职,后又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转尚书右丞,这是王维一生所任官职中最高的官阶,也是最后所任之职,所以后世称他为王右丞。

17、山中与裴秀才迪书3(王华纯讲解)

18、文章第1段说本想邀裴迪同往山中,但“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便独自前往山中,结果欣然而去,索然而返。自诗人去往山中之后,略无写景,亦全无抒情,只淡淡记一笔:“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19、《答谢中书书》: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

20、[12]轻鲦:白鲦。一种身体狭长,游动轻捷的小鱼。

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选择题

1、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唐代•王维

2、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3、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 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呜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

4、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5、《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唐朝诗人王维所作的一篇散文,本为书信,因其有诗歌美感与韵律,成为唐朝文散名作。全文描绘了辋川的春色及冬色、月光下的夜色、隐约的城郭、等景物,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写出了冬夜的幽深和春日的轻盈。

6、具体到“书”这种文体,这方面的特点体现得更为明显。对于“书”的文体特点,刘勰进行了精当的概括:“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言以散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意思是说,“书”这种文体,本在于把话说透彻,是用以舒散郁积的心情,表达美好的言行;因此,应该条理畅达而放任志气,从容不迫而悦其胸怀。能够条理畅达和从容不迫,就有效地发挥相互赠答、交流思想的作用了。

7、“景气和畅”与“雪中芭蕉”

8、元佑初年,山谷与东坡、钱穆父一起到京城的宝梵寺游玩。吃完饭,山谷写了几张草书,东坡对山谷的字很赞赏,而穆父在旁边观看过后说:鲁直(山谷的字)的字接近于俗气。山谷问:为什么?穆父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看过怀素的真迹。山谷心里很疑惑,从此不肯再为别人写草书。绍圣中年,山谷被贬住在涪陵,第一次在石扬休家里看到怀素的《自叙》,所以借走回去临摹了很多天,几乎废寝忘食。自此对于草书茅塞顿开,下笔飞动,写下的字与元佑年之前的字有很大的不同,山谷这才相信穆父的话不是胡说的。但是穆父已经过世了。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LZ,这个是整篇文章的翻译

9、(作者)王维(朝代)唐

10、也就是说,人生的快乐是必须以痛苦为底色的,就像我们不可能选择一个只要顶楼不要底楼的空中楼阁一样。

11、王维在《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里说:“心舍于有无,眼界于色空,皆幻也。离亦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过于色空有无之际。”以“不舍幻而过于色空有无之际”的审美态度观照和消解自然山水,其所见之物皆呈镜花水月之幻。诗人不是对外物作忠实逼真摹写,其“山水”便显现出超越客体属性的有无不定的空幻灵动。

12、书指书信。原文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译文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

13、1(1)休息(2)间隔(3)观赏(4)茂盛(5)这2(1)在寒冷的山中,远处的灯火忽明忽暗(2)轻捷的白鲦浮出水面,白鸥展翅飞翔

14、《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文学体裁为散文。

15、这就是矛盾。这就是悖论。

16、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④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⑤,麦陇朝雊⑥。斯之不远,傥⑦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17、[4]猥:鄙贱。自谦之词。

18、想来,应该就是一种审美疲劳吧。

19、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作为经典美文,其核心教学价值一直体现在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上,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作者内心淡然、毫无机心的志趣与追求。因此,教师常常将其作为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来教。实际上,这篇文章并非纯正的写景散文或抒情散文,而是“书”,即书信。如果从特殊文体的角度对景物描写进行功能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另一重结论。

20、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三、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文眼是什么

1、“九岁知属辞”,15岁时已有过人才名,21岁时进士及第,始任太乐丞,王维的多才多艺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同时也给他带来了苦闷、坎坷和失意。

2、[6]饭讫:吃完饭。讫:完。

3、因本群人数过百,需要邀请才能加入

4、虽历经坎坷,王维的物质人生仍可谓基本圆满,但这并未能让他满足。虽有世外桃源似的蓝田辋川,亦有惟命是从的贴身僮仆,但胜景当前,“僮仆静默”,诗人只好感喟独坐,空忆往昔。这是一种知音难觅、衷情难诉的审美孤独。

5、这封信既是用来叙述朋友情谊,同时也是与友人相约共赏,向友人发出邀请。作者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让美景真情与朋友分享,同时也暗含着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本文的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

6、《答谢中书书》是表达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表达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之情。

7、人们说王维“诗中有画”,其实王维文中也是有画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虽然是一封书信,但可以说它也是作者以诗人的语言、画家的构思写成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记游散文,一首赞美自然风光和表述友情的抒情诗。

8、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9、王维于开元二十年前后曾在辋川隐居,他对田园风光、自然山水怀有特殊的情感,写了许多歌赞美那里的生活和景物,在隐居生活中他经常和野老共话桑麻,同朋友饮酒赋诗,与山僧谈经论道,在这些人中,裴迪是他最好的伴侣,早在移居辋川之前,他们就一同在终南山隐居过,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后,他们又经常“浮舟往来生,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10、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

11、所以,蓝田辋川不过是年届40的王维安顿自己心灵的又一个驿站,早在18岁前后,年轻的王维就曾与好友祖自虚隐居长安终南,翩翩作神仙之游:“念昔同携手,风期不暂捐。南山俱隐逸,东洛类神仙。”(《哭祖六自虚》)

12、其文中所述的“北涉玄灞”,有学者以为“北”应作“比”,系因形近而成俗本之误,译作“近来渡灞水”。而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太过牵强,实有臆断之嫌。也许这位学者是出于蓝田县城在灞水北、而辋川在灞水南的考虑,断定作者没有北涉灞水的必要。不过,考察一下盛唐时期的驿路,出蓝田县城向东,至普化南渡灞水,走蓝谷化感寺下,有秦时修建的从长安到荆楚的平坦官道(又称驰道,多沿河谷搭建栈道),作者驱车马走驿路,到县城驿站存放车马,与县吏见面,应该是北涉灞水、又达县城的原因。至于“玄灞”一词,源于西晋潘岳的《西征赋》。所谓“玄灞素浐”,意为灞水深广、水色青碧;而浐水清浅、水色素白。此处“玄”作黑,指灞水的青碧水色。

13、而蓝田辋川的春日,因着诗人的无限憧憬和浪漫想象,则又更觉灵动斑斓:“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每一个画面都具有清新明丽的色彩与生命踊跃的动感。有声有色,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高有低,有明有暗,诗人以他惯用的无处无之的二元视角表现线条细腻、层次繁多、富有诗情画意的图景,其中的无限“深趣”、玩味不尽的美的意蕴,正是由于诗人“物在灵府”的审美视域和心灵投射的生命观照。客观的美的价值,正在于以其感性的形式呼唤审美主体自由灵魂的出席。如柳宗元所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14、人仅仅有物质生活是不够的,再加上宗教生活,还是不够。钱穆说:

15、王维肯定了自然山水本身的美,人的心灵活动是“应物现形”的形象演绎,不泛说理,不空论道,托物以起兴,这是客观唯心主义区别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最根本之处。蓝田辋川的冬夜所以让王维觉得美,不仅仅因为诗人的“物在灵府”,也因为其本身具有美的质素:玄灞、清月,明暗相衬;水光、月光,上下相合;寒山远火,冷暖相调;寒犬深巷,动静相宜;疏钟杵臼,天人相应……如同一首小夜曲,又如同一幅水墨画,“是一种向情感和思想发出的呼吁”(黑格尔语),是一个众声响应的宁静、神秘而又丰富的生命场。

16、这三个人物,折射出诗人三个层面的追求:物质人生、艺术人生、宗教人生。

17、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呜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

18、现在正是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

19、[2]腊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举行“腊祭”,所以称十二月为腊月。景气:景色,气候。故山殊可过: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故山:旧居的山,指王维“辋川别业”所在地的蓝田山。殊:很。过:过访、游览。

20、仔细对比阅读,我们会发现两处景物描写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从叙述上看,第1处应该是实景,第2处则是虚景。前者是辋川寒夜图,后者是辋川春光图。实景,一方面是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另一方面也是为后文“多思曩昔”作情感上的铺垫。虚景,更能够唤起对方对山林的兴趣,因为更需要调动对方的想象力,从而将春景想象得越发美好。

四、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表达了什么

1、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仆人已入睡,多想从前你与我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2、近/腊月下,景/气和畅。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步/仄径,临/清流也。我们学过的王维的一些诗句:高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在前文实写冬景的基础上,为朋友虚构了一幅美丽而充满生机的山中春日图,图中草木葱茏,水中鱼跃,白鸥飞翔,青青麦苗中有山鸡鸣叫。而且作者不愿独享这美。

3、人生一切的美与知,都需在情感上生根,没有情感,亦将没有美与知。人对外物求美求知,都是间接的,只有情感人生,始是直接的。无论初民社会,乃及婴孩时期,人生开始,即是情感开始。剥夺情感,即是剥夺人生。

4、然而,一切的审美体验,都根植于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美。朱光潜说:“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须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而李斯特威尔在《近代美学史述评》中这样说道:“广义的美的对立面,或者反面,不是丑,而是审美上的冷漠,那种太单调、太平常、太陈腐或者太令人厌恶的东西。”

5、境遇的相似,性情的相合。

6、[20]山中人:王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故自称。

7、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8、有人说,王维心静,其诗有深味。但从禅的角度来说,心缚于静则性不活,无法超脱。所以,他的诗灵变飞动不如李白。从儒的角度来说,心住于静则气不充,没有深情。所以,他的诗沉郁顿挫不如杜甫。

9、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王维留在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桩千年公案——“雪中芭蕉”,即《袁安卧雪图》。他在大雪里画了一株翠绿芭蕉,大雪是北方寒地才有的,芭蕉则又是南方热带的植物,“一棵芭蕉如何能在大雪里不死呢?”这是历来画论所争执的重心。张彦远批评王维画物“不问四时,桃杏蓉莲,同画一景”,《渔洋诗话》说他“只取远神,不拘细节”,又有人说,以芭蕉喻人“虚空之身”,是佛教惯用的比喻,笃信佛教的王维是有所寄托。而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为王维辩护说,“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并进一步指出:“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10、《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描绘了辋川的春色及冬色、月光下的夜色、隐约的城郭、等景物,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写出了冬夜的幽深和春日的轻盈。

11、总之,无功利无目的的审美景物,反而实现了最大的功利效果,这其实类似于康德所说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与“无功利的合功利性”。康德认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在他看来,审美判断不涉及对象的目的,与“有用性”“完满性”无关,是无客观目的的。同时,审美判断也不以主观的功利观念作为判定美的对象的根据,审美判断也是没有主观的目的的。但正是这种无功利的观念,反而实现了审美最深层的功利性。

12、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13、译文现在正是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14、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15、王维于开元二十年前后曾在辋川隐居,在隐居生活中他经常和野老共话桑麻,同朋友饮酒赋诗,与山僧谈经论道,在这些人中,裴迪是他最好的伴侣,早在移居辋川之前,他们就一同在终南山隐居过,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后,他们又经常“浮舟往来生,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16、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17、而40岁的王维,还不能完全安于寂灭。他崇尚心灵的主观体验,却也并不抹杀客观世界的本质美。他追求宗教的神圣体验,但他更追求宗教体验向审美体验的转化,也就是说,他追求人生的艺术化。朱光潜说过:“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谈美》)

18、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希望和友人一起欣赏美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唐朝诗人王维所作的一篇散文,本为书信,因其有诗歌美感与韵律,成为唐朝文散名作。全文描绘了辋川的春色及冬色、月光下的夜色、隐约的城郭、等景物,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写出了冬夜的幽深和春日的轻盈。全文(节选)如下: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山中人王维白。译文如下: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

19、点击“古诗词文欣赏”即可订阅

20、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多想从前你与我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五、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拼音版

1、所以,“景气和畅”并不全然是自然景象,更多的,是诗人的物在灵府的主观体验。

2、《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唐代诗画名家王维写给友人裴迪的一封书信。全文字数不足二百,文辞简约,然有诗的韵美、画的淡雅,故为历代文士所看重,被誉作古典散文之范本。如今这篇书信已进入中学课堂,网上的解读文字与教学课件随处可见。但仔细考察各种译文注读,却发现其中有不少地方对原作误解或语焉不详,这样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笔者因为撰写《化感寺》一书,曾对化感寺地理地貌与王维辋川别业做过深入考察,现对这篇书信在解读中出现的几点疑问予以辨析。

3、然从后文多番出现“清”、“寒”以及“当待春中”的憧憬来看,这里的“景气和畅”并非纯粹客观的自然气象,而更多是出于灵府视域的主观感受。

4、1白描满井游记,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山中与裴迪秀才书,“清月映郭……辋水沦涟,与月上下”2比喻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山中与裴迪秀才书,“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5、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6、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

7、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使,李林甫任中书令。李林甫排斥异己,又宠用蕃将,王维时感沮丧,在《记荆州张丞相》也表示有退隐的意思:“方将与农圃,艺植老秋园。”但他旋即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

8、志趣的相投,创作的相得。

9、[14]朝雊:早晨野鸡的鸣叫。雊:野鸡叫的声音。

10、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很快就来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你邀请来游山玩水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11、与朱元思书借景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和自己不热衷功名利禄的心志;山中与斐秀才迪书邀请裴迪共赏山中美景,委婉希望他不要热衷功名利禄.

12、[8]华子冈: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一处胜景。

13、居有辋川别业,行有僮仆相随,这样的物质条件,让今天许多文人望尘莫及。

14、爱美的生活,就是艺术人生。王维的物质人生、艺术人生和宗教人生并没有很清晰的分水岭。

15、《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唐朝诗人王维所作的一篇散文,本为书信,因其有诗歌美感与韵律,成为唐朝文散名作。全文描绘了辋川的春色及冬色、月光下的夜色、隐约的城郭、等景物,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写出了冬夜的幽深和春日

16、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扩展资料:王维于开元二十年前后曾在辋川隐居,他对田园风光、自然山水怀有特殊的情感,写了许多歌赞美那里的生活和景物,在隐居生活中他经常和野老共话桑麻,同朋友饮酒赋诗,与山僧谈经论道。

17、王维和裴迪,都是“深人”,所以才能识得“深趣”;他们都不是只能看见平庸世界的“常人”,他们是最好的诗人。所以,他们互相引为同调,在那个远离尘俗的蓝田辋川,共同经营他们的艺术人生。

18、这就是王维面对山中僧人会感到审美疲劳的原因。王维信佛,尤好《维摩诘经》。其中的“无生”观念对他的影响尤为深远,所谓“观世间苦,而不悲生死。”也就是“无我”、“无情”,“对境无心”、“无住为本”,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染,心念不起。然而生之体验恰恰需要有真实而丰富的情感,这就有了矛盾,甚而至于成了悖论。就如钱穆所言:

19、裴迪的哥哥裴回患病不治身亡。临终前,裴回嘱咐裴迪去请求王维为其撰写墓志铭。此时正逢王维回终南别业休年假,裴迪跋山涉水去至终南山中,裴迪谈吐不俗,令王维刮目相看,欣然命笔写下了《裴回铭》,并留宿长谈。

20、[15]斯之不远:这不太远了。斯:指春天的景色。

六、山中与裴秀才书

1、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

2、王维在奉使出塞过程中写了不少意境宏阔、气势雄浑的边塞诗,充分体现出他建功立业,求时济世的抱负,热情,开朗,雄心勃勃,创作中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理想的光芒,饱含情韵。其中《陇西行》《使至塞上》都可谓笔力爽健,构景雄浑,绝奇豪迈,雄浑壮阔,充分表现出盛唐气象。

3、在很多方面,他都足可让王维引为莫逆之交甚至最终成为生死之交。

4、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希望和友人一起欣赏美景。

5、✦足下:您,表示对人的尊称。✦方温经:正在温习经书。方,正。✦猥:不敢不合时宜地✦烦:打扰。✦辄(zhé)便:就。✦憩感配寺:在感配寺休息。感配寺,王维集中有游感化寺的诗,《旧唐书·神秀传》中说,蓝田有化感寺。感配寺可能是化感寺之误。✦饭讫(qì):吃完饭。讫,完。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6、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7、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淡宁静、超尘脱俗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朋友款款深情的感情。

8、朱庆.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上海: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156

9、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10、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11、两者的所表达的感情差不多,后者劝朋友淡泊名利。

12、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体制,是在实现一定效用基础上形成的文章的语言形式、篇幅、篇章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固定特征与类别。但由于“文学”概念的模糊性与多变性,对于“文学体裁”的认定就出现了分歧。但不论差异如何,我们在分析文体时,就需要辨析其“交际功能”与“审美功能”。

13、本文原载全国中语会会刊

14、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15、《旧唐书》说他“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为何笃爱佛学的王维此次与山中僧人相见会感觉如此索然无味,匆匆而返呢?如果说僮仆与他文化差异太大,无话可谈,那么僧人恰好是他的同道,又何以如此呢?

16、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7、《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5期

18、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19、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20、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有很深 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1、王维得辋川别业后,常“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新唐书·王维传》)在王维与裴迪唱和的诗中,多称迪为“秀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云:“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以佯狂遁世的接舆喻裴迪,可见天宝年间,裴迪有较长时间未居官,隐逸山水之间。而裴迪在《青雀歌》中说:“动息自适性,不曾妄与燕雀群。幸忝鹓鸾早相识,何时提携致青云。”他何尝不想致身青云,但又洁身自好,不妄与燕雀同群。在隐居中,他逐渐接受佛教思想,从中获得精神安慰,《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说:“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内心的渴望与骨子里的矜持,乃至最后对佛教的皈依,与王维何等相似!

2、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七夕美文小句(七夕美文朗诵50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