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作者(核舟记拼音版全文注音126句)

2024-03-02 10:06:07

一、核舟记

1、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抒发感悟。

2、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3、最后对核舟所作的总结性说明,为的是加深读者对微雕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之巨的印象,同时自然地过渡到作者的议论,再一次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一微雕作品的赞美。

4、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例如:写苏东坡与黄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5、奇巧人: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6、此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

7、苏东坡、黄鲁直(黄庭坚)一起看一幅书画卷。

8、《核舟记》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核舟记》的整体思路,从文章的结构看,采用的是:总、分、总分以下几个层次,即:总说部分;船舱;船头;船尾;船背;总说。从写作手法上看,采用首尾呼应,记叙、描写、说明相结合等写作手法。希望帮助到你。

9、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10、B.“尝贻余核舟一”翻译为“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翻译为“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可见古代汉语中,数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时,不仅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作定语,也可以放在名词的后面修饰名词,而这种把数词放在名词后的用法,计数的意味更明显。

11、总计整个这条船,共刻有五个人;八扇窗子;箬篷,桨,火炉,水壶,横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连同(图章上的)篆文一共刻了三十四个字。可是,量量它的总长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咦!这技艺也真太神奇了啊!

12、更重要的是,虽然是逐一的描写,但作者并没有对这些内容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是借助于井然有序的层次,根据人物关系与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细致的描绘。这个特点非常重要,同学们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其实是可以好好借鉴的。

13、明确:本句介绍“核舟”体积,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呈现空间立体感,“八分有奇”与“二黍许”更写出了核舟体积的准确性与形象性。

14、文章先介绍了核舟体积,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15、B.中轩敞者为舱(是)

16、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7、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

18、奇(jī):零头,零数。

19、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20、船尾横放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名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抚摸着火炉,炉上有一个壶,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二、核舟记拼音版全文注音

1、尝贻余核舟盖大苏泛赤壁云。因为本文主讲苏轼游赤壁的事。《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2、高可二黍(shǔ)许:大约有两粒黄米高,古代用黍粒表示长度单位。可:大约。许:表示约计数量。

3、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4、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里的文句。清:清凉。徐:缓缓地,慢慢地。兴:起。

5、之:代词,指刻在窗扇上的字。

6、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

7、袒胸(tǎn)黍(shǔ)矫首(jiǎo)篆章(zhuàn)壬戌(rénxū)

8、雕刻时“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了什么?

9、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宋代云门宗僧,为苏东坡之方外知交。法号了元,字觉老。俗姓林,饶州(江西省)浮梁人。

10、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王毅字叔远。虞山,现在江苏省常熟县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用附于子之后。

11、总计这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总共三十四个。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12、为:做,这里指雕刻。

13、诎:通“屈”,弯曲。

14、不属(zhǔ):不相类似。属,类似。

15、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16、启:动词,打开。而: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动词,表示顺接关系。

17、苏东坡、黄鲁直(黄庭坚)一起看一幅书画卷。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应当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

18、魏学洢经历了人生巨变,世态炎凉,一下子成熟了很多,他明白自己做官的希望破灭了,只好与周边的普通劳动人们交往,以此来排解心中的苦闷,这期间他写出了传世名篇《核舟记》,记载了一名微雕工艺师的高超技艺和敬业精神。

19、(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20、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三、核舟记作者

1、《核舟记》高度赞叹核舟技艺的句子: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2、核舟从头到尾长约有八分多,约有两个米那么高。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旁边有小窗户,左边和右边各有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以看见雕花的栏杆,左右对称。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了石青色。

3、云:语助词,用于句尾,无实义。

4、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

5、《核舟记》主旨:表现了雕刻艺术家的精湛技艺以及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抒发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的高超技艺的赞叹,及其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全文主旨句为“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全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描绘得逼真而又生动,这些都无不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文笔。

6、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

7、《核舟记》(作者)魏学洢(朝代)明原文:

8、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9、逆流而上。依据如下《核舟记》原文说“盖大苏泛赤壁云”,说明是苏轼游赤壁时的情景。苏轼曾做前后两篇《赤壁赋》,前一篇说“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没说和谁,也没说几个人,但是后一篇说“二客从予”,说明一共只有三个人。根据《核舟记》描写人物,可知为第一次游赤壁,但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没有明说是哪几个人,《核舟记》中人物,有可能是虚构,但是明显不合于《后赤壁赋》,所以一定是《前赤壁赋》无疑。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其中的“溯”,是逆流而上的意思。

10、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人物,甚至于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11、(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12、不属(shǔ):不相类似。

13、反义,通权达变,审时度势

14、有(yòu)奇(jī):多一点。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

15、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16、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17、念珠:又叫“佛珠”或“数珠”,佛教徒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

18、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19、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20、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四、核舟记的核舟真实图片

1、中间(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2、焉是语气助词。放在句末。没有具体意义。“雕着花纹的栏杆互相对称”。《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全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描绘得逼真而又生动,这些都无不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文笔。

3、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4、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5、石青:国画中使用的一种青色颜料。

6、首先,熟读课文,参照书中注解逐渐理解,不要强求,要循序渐进。其次,要将全文的整体脉络把握好了,记住所介绍人物的出场顺序,所描写的景物有哪些,还要注意重点的词语解释,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然后,对文章的翻译要达到熟练的程度,这样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还不容易忘记。其实,不论学习那篇文言文,学习的方法都是大同小异,毕竟古代的文章距今已经很远了,现在人们使用白话文,所以文言文学习起来会有一些吃力。不过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以后学习起来,会轻松很多。

7、思路清晰,结构采用“总——分——总”的形式。说明有详有略,重点突出。说明语言简洁、生动。

8、惊犹鬼神:犹如出自鬼神的创造,令人惊奇。

9、《核舟记》这篇传诵几百年的散文名篇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江南才子魏学洢的传世名作,被收入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成为中国中学生必读的经典著作之受到人们的喜爱。

10、应当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

11、总计一只核舟上,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户;刻了竹篷、船橹、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的篆字,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造的。啊!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12、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13、罔(wǎng)不:无不。罔:否定副词,没有,无。

14、我细细看了这枚核舟之后,惊诧道:啊,技艺也真奇妙啊!《庄子》、《列子》中所记载的,犹如出自鬼神的创造令人惊奇的有很多,然而谁能有在不满一寸长的东西上自如刻削,却胡须眉毛清清楚楚的本领呢?假如有人将我上文所说的话告诉我,我也一定会怀疑他骗我。如今,我亲眼目睹了这种神奇技艺。由此来看,棘刺末梢,未必就不能雕刻成一只母猴啊。啊,

15、椎髻(jì):椎形发髻。

16、清代诗人陆次云《古今文绘》:“刻核舟者神于技,记核舟者神于文。摩拟人物于纤微,意态神情毕出,何异道子写生?君曰:‘技亦灵怪矣哉!’余曰:‘文亦灵怪甚矣!’”

1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句子。徐:缓缓地。兴:起。

18、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19、②为:A.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20、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把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壁的图案。扩展资料:此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

五、核舟记翻译及注释

1、明确: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2、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

3、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4、核舟从头到尾约有八分挂零,高约两分左右。当中高而空阔的部分是船舱,船舱上面盖着箬竹叶做的船蓬。两侧开有小窗户,左右各一共八扇。打开窗户看,雕着花纹的船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看到右侧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侧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字上。

5、配《微雕欣赏》视频(见光盘)

6、刻舟求剑的意思是,舟:船。求:寻找。比喻办事刻板拘泥,不知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7、通计一舟:为人者为窗者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者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我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繇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8、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身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9、篆(zhuàn)章:篆字图章。

10、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11、chuántóuzuòsānrén,zhōngéguànérduōránzhěwéidōngpō,fóyìnjūyòu,lǔzhíjūzuǒ。sū、huánggòngyuèyīshǒujuàn。dōngpōyòushǒuzhíjuànduān,zuǒshǒufǔlǔzhíbèi。

12、讨论: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13、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14、器皿(mǐn):器具。皿:一般指盘盂一类的用具。

15、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核舟记》表现的多是古代人物,核舟“南湖红船”把写真肖像人物引入核舟创作中,写实刻画了党的一大代表,展现了“日出东方、开天辟地”的伟大创举,当为别开生面,既是古为今用,也是推陈出新,使古老的核舟艺术赋予了新的内涵。

16、鲁直:黄庭坚,字鲁直,宋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他也是苏轼的朋友。

17、第五小节,分别记王叔远在核舟背上刻题名和印章,并对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作了统计。核舟背上题名和印章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它保证了工艺品的完整,反映了艺术的高超。“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笔画工细,并且线条清晰。船背题名“其色墨”,篆字图章“其色丹”,着色黑红相衬,再加上船舱十六个字用“石青糁之”,从船头到船尾,色彩和谐、协调,艺人的创作态度,从始至终,一丝不苟。“通计一舟”,连续用了九个“为”字,细致地罗列,用形象、简洁而又带有立体感的描述把核舟显现在读者面前。众多的人和物都是雕刻在“计其长曾不盈寸”的“修狭”的桃核上,其技艺就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18、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部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19、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20、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六、核舟记

1、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把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和姿态。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壁的图案。

2、共八扇:一共八扇窗户。扇:量词,用于门窗等。这里是以量词指代事物本身。

3、雕栏:雕刻着花纹的栏杆。

4、明代名篇《核舟记》把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高深、精巧描述得真切而生动,读起来感人至深。王叔远的核舟更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为之神牵梦绕,不断复制和再创造。

5、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语,说话。

6、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

7、倚(yǏ)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8、《核舟记》是由明代作家魏学洢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张潮编选到《虞初新志》

9、《核舟记》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它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舟上五人,须眉比见,其他如篛篷、窗、楫、壶、炉等,无不应有尽有;还有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真可谓巧夺天工。本文对这件艺术品的文字说明,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写,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10、《庄》、《列》:指《庄子》《列子》二书。

11、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12、一个小核桃上面也有自己的艺术记得给好评哟,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互粉呗亲,@火星酒窖,谢谢支持。更多精彩关注微信marscellar。

13、此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14、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其一生短暂,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15、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16、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盈,满。

17、③而: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18、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县)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编的《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和雕刻人的高超境界。

19、wòyòuxī,qūyòubìzhīchuán,érshùqízuǒxī,zuǒbìguàniànzhūyǐzhī——zhūkělìlìshùyě。

20、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1、明确: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2、诎(qū):同“屈”,弯曲。

3、旁开小窗:船舱的两旁开着小窗。

4、明确: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5、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

6、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故事。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泛,泛舟,坐船游览。云:句尾语助词。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关于端午节的诗句有哪些简单(端午节的诗句6句119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