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行义中的特殊句式(张养浩行义文言文翻译及答案130句)
一、张养浩行义
1、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释:我希望天帝重新振作精神,打破常规多种多样地产生人才。
2、☞初中语文中考文学常识超全汇总,为孩子收藏!
3、从双林寺出来,我们直奔云黄山。相传傅大士得道于双林寺后,为了六根清静,在此山顶的坳谷中建有净室三间,作为藏修之处,并以云黄寺命名。大士圆寂后,一部分骨灰就埋在这座塔中。
4、为政,通下情为急。(明·薛渲)释:为官从政的,掌握和了解下面的情况是最为急迫的。
5、★两个月、八大专项翻译能力定向提升,全方位、多领域翻译项目实操训练
6、①“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怪风都可以为人类造福,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围绕“有些”进行分析1分;指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7、现代文阅读(2s分)
8、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9、①野芳发而————香,佳木秀而繁阴。
10、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宋·王令)释:高高的昆仑山上有常年积雪,蓬莱岛上经常是阴凉。我既不能用手提起天下受暑热之苦的人同去乘凉,又怎么能忍心独自到那些地方去避暑呢?
11、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岁的张养浩,读书学习非常,经常昼夜不辍,父母担心他太过用功累坏身体就制止他,而他白天把书默默地背诵,晚上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读书。
12、张养浩立即将奏疏放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何况是庄严的帝王住所,幽深的宫廷,更应当谨慎。
13、姜鹏(1978—),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专注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并注重传统优秀思想文化的当代转化与运用。曾在央视百家讲坛品读《资治通鉴》,著有《德政之要——中的智慧》等。
14、皇帝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赏赐给张养浩一件用贵重的丝织品做的朝服,一匹帛,用来表扬他的敢于直言进谏。
15、☞七下|☞八下|☞九下
16、赵禹圭(蟾宫曲·题金山寺)
17、④雕————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8、玻璃栈道——晴天时,蓝天和白云的倒影铺满了整条桥,让人在对脚下的透明战战兢兢之余,更乐享于踏云而行的快感;云雾天气,玻璃桥则在雾中若隐若现,天上人间的美景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19、⑦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20、2017年苏州市中考语文真题+答案
二、张养浩行义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1、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
2、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清·魏源)释:用人的人,取用人的长处,避开人的短处;教育人的人,成就人的长处,去掉人的短处。
3、济南市天桥区清河北路东,北园路高架桥西侧下面,柳云小区附近。有一处清静场合。那就是元代诗人张养浩的墓,墓园门口牌坊上书有“水月松风”四个大字,园内有麟石一块,石碑数尊,松柏青翠,杂树林立,野草茁茁。深处有一直径10米左右的圆形土坟,即是张养浩的安息之所。
4、(丙)我的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当我们同在一起时,我已觉得许多病象,我瞒着,但从此越来越恶化……还会痊愈吗?”
5、人生如梦,一————还酹江月。
6、(3)我环视四周,发现了埃里克兴奋的来源。那是一个老人,穿着一件沾满油污并且已经破烂不堪的外套,裤子又宽又大,只剩下了半截,脚上的鞋也破了,脚趾露出了鞋外。由于离他太远而没有闻到他身上的臭味,但我敢肯定他自己一定能闻到。
7、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8、2016年苏州中考语文真题+答案
9、苏州市中小学教师素养竞赛内容要求
10、(1)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大自然也造出了许多怪风。
11、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才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义理。(汉·王符)释:对于英俊豪杰,依据他们的才能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使他们得到应有的权力和待遇。从上到下,以静制动,国君一呼百应,国君一动而百姓紧随,整个天下,就万众一心,摒弃贪婪和卑下,共同向往道义和真理。
12、19(共2分)能结合文章内容1分;描述怎样的世外桃源,言之成理,1分。
13、张养浩(1270年—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名臣,曾历任堂邑令、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职。后辞官归隐。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济灾民。不久,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其学问、品行颇受后世景仰。著有《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等。
1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13分)
15、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被朱元璋召至应天府。七月,宋濂被任命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十月,奉命为朱元璋子朱标教授“五经”,后又参与修撰起居注。
16、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7、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人到西陵,恨满东州,懒上归鞍,慵开泪眼,怕倚层楼。春去春来管送别依依岸柳,潮生潮落,会忘机泛泛沙鸥。烟水悠悠,有句相酬,无计相留。
18、⑦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9、②作《师说》以————之。
20、⑥斯是陋室,。(刘禹锡《陋室铭》)
三、张养浩行义中的特殊句式
1、(南宋)汤汉:妙绝古今⑴
2、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立即将奏疏放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何况是庄严的帝王住所,幽深的宫廷,更应当谨慎。
3、③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生烟。
4、②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5、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山东济南人。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张养浩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因看到元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便以父老归养为由,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元史》本传),星夜奔赴任所。到任四月,劳瘁而卒。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6、孤村三两人家住。终日对野叟田父。说今朝绿水平桥,昨日溪南新雨〔幺〕碧天边云归岩穴。白鹭以行飞去。便芒鞋竹仗行春,问底是青帘舞处。
7、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8、(特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乃反不能及。)
9、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一:①尝:曾经②去:离开③尽:全部二:①正面描写: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②侧面描写:众盗感泣。三:阅读全文后,你认为张养浩是一个怎样的人?品行端正,勤奋刻苦,勤勉政事,宽容待人,执法公正的人。四: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翻译: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10、(共3分)答题要点:①利用大自然,为人类造福;②采取防范措施,避免或减少大自然对人类的危害;③从大自然的规律中获得启示或警醒;④认识自然,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⑤激发后人探索大自然的欲望。(答出一点得1分,得出三电即可;言之成理也可)
11、无名氏(快活三过朝天子四换头·叹四美)
12、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2分)
13、张璐译文:Whatwehopeisthatcoolheadsandrationalactionswillprevailinsteadofemotionsorimpulsesholdingsway.Atradewarshouldbestbeavoided.
1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发。
15、洪武三年(1370年),因欧阳佑等儒士采得元朝事迹还朝,朱元璋遂于二月初六开局续修《元史》,仍命宋濂及王袆为总裁,至七月一日,全书告成。七月,因失朝被降职为翰林编修。
16、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
17、示例2:红歌唱响祖国各地(大江南北)。
18、姜鹏:这的确是非常危险的境遇。至治元年(1321年),也就是五十二岁那年,您终于决定辞官回乡。然后在山东老家度过了整整八年优游林下的闲散生活。在此期间,朝廷曾七次派遣使者,敦请您重新出仕,并打算任以要职。您都高卧不出,婉辞谢绝。但到天历二年(1329年),年已六十岁的时候,朝廷再一次派使者敦请您出山的时候,您却毅然接受了朝廷的委命,远赴陕西上任。
19、“翻译国家队”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
20、但张养浩能成为一代名臣的真正原因,并不在此。他的代表作《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总结了官员在地方、在监察系统、在中央政府任职时,最需了解、把握的原则,历经元、明、清数代,被广大官员群体诵读不绝,成为历代官箴中的精品。最终,他去世在赈济灾民的第一线,用生命谱写使命的风骨,更是深受后世读书人景仰。
四、张养浩行义文言文阅读答案
1、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2、马致远(寿阳曲·山市晴岚)
3、我希望双方要保持理性,不要感情用事,避免打贸易战。
4、(共4分,各1分)(1)《我的叔叔丁勒》或《羊脂球》《傅雷家书》(2)贝多芬罗曼•罗兰
5、十人树杨,一人拔杨,则无生杨矣。(《战国策》)释:十个人栽种杨树,一个人去拔杨树,这样就没有活着的杨树了。
6、申请方式和日程表点击上图了解!(注:每期名额有限,先报先得!)
7、(“蟹”“螯”不要写成“鱼”字底。“鳝”不要写成“虫”字旁。)
8、2018年苏州市中考语文真题+答案
9、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党羽凶恶残暴,为害百姓,人民无法忍受这种痛苦,原先的县尹没有一个敢于追查的。张养浩来到后,将李虎及其党羽都依法处治,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10、(2)突然,埃里克大声地尖叫起来:“看,那边!”他那胖乎乎的小手激动地拍打着椅子的扶手,眼睛瞪得大大的。
11、⑤彼于————福者,未数数然也。
12、⑧廉颇老————,尚能饭否?
13、(这两个字还是比较好区分的,只要记住和“暗”对应的一定是“幽”,就可以了。)
14、☞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汇总
15、张养浩: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我看来,廉洁的品行比好学更为重要。这也是我为官一生所奉行的基本原则。我入仕之后,曾得到大臣不忽木的提拔,做他的僚属。有一次我生病了,他亲自来看我,目睹了我家徒四壁的清贫生活。我一生没有特别值得骄傲的地方,唯有廉洁自律、执政为民,尚能自问无愧于心。
16、莫问前路,唯义是从,此之谓“以义处命”。修身进德,行道不已,不惑外物,耻于钻营,此之谓“求进在己”
17、⑤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8、至正二三十年(1363年)五月,朱元璋建礼贤馆,宋濂等人均在馆中。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朱元璋下诏撰修《元史》,命宋濂及王袆为总裁官。
19、⑦纵一苇之所如,————万顷之茫然。
20、有了这些反省之后,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做官?是为谋得权力以济一己之私吗?还是为了践行报国为民的志向?如果不能做到莅官为公、执政为民,他日青史、公道、民心其谓我何?
五、张养浩行义特殊句式
1、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2、②字数不少于600字(如写成诗歌,则要求不少于16行)。
3、(7)没有谁会认为那个老人是在故作姿态,但我和丈夫尴尬极了。我们默默地吃着,埃里克却不肯安静,他在那个老人的怂恿下玩起了躲躲猫游戏。他在餐桌之间跑来跑去,当他躲得很好,老人看不到他表示认输时,他就咯略笑着跑出来。我和丈夫觉得,埃里克从来没玩得这么开心过。
4、(记住一点:64篇中没有“嘱”字)
5、秋风湖上水增波,水底云阴过。憔悴湘累莫轻和,且高歌,凌波幽梦谁惊破?佳人望断,碧云暮合,道别後意如何?
6、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释:要使政事有所建树,关键在于顺从民心,政事所以废驰,关键在于没有顺着民心。
7、⑥天之————,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8、姜鹏:您在童年时期就能在行动上体现出如此高的觉悟,还是很令人赞叹。刚才您谈到,是以一个“读书人”自居的。这又让我想起您的另一个童年故事,据说您幼年好学到无时无刻不在捧书诵读,而您的父母担心过度用功会影响健康,所以就不让您时时刻刻不停地读书。这是很有意思的事,一般的家长都担心孩子不用功读书,总是盯在后不停地催促孩子学习,有时甚至要通过打骂来督导。这事在您这儿倒过来,居然有孩子用功,父母叫停的。这两个童年故事,体现出您的两个品格,廉洁、好学。这两个品格一直伴随着您的一生。
9、(这两个字连专家都分不清,所以只有死记了。)
10、文言文《张养浩行义》,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做人要品行端正,勤奋刻苦;做官要勤勉政事,宽容待人,执法公正。这样才能受到当时人们的赞成,受到后人的敬仰和怀念。张养浩从小就有拾金不昧的好品德,并且勤奋读书,受到山东按察使的举荐,后来还被选授为堂邑县尹。为官后,张养浩体察民情,顺应民意,废除不合理的制度,依法严惩坏人,不但受到百姓拥护,也受到朝廷重用。
11、[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张养浩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①,减尽风流②。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③。问花不语④,花替人愁。注释[注释]①黄花:菊花。②减尽风流:减去美好的风光。③人比黄花瘦:引用李清照《醉花阴》词句。④问花不语:将自己心事问花,花不回答。赏析[赏析]《对菊自叹》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怀的曲子。作者看到菊花遭到秋雨,黄花零落,减尽风流。自己也精神颓唐,瘦过黄花。怜花正是自怜,作者借菊自叹,乃是对自己政治上失节(为异族统治者服务)的悔恨。最后两句化用欧阳修《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句,则又是隐晦笔法说自己有难言之隐,有些近于替自己开脱了。“人”与“黄花”互怜互叹的“对话”,构成了该曲独具一格的形式。
12、③商旅不行,樯(qiáng)————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13、☞寒假预习|2020年春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汇总(全)
14、②瀚海————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5、④————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6、2019年苏州市中考语文真题+答案
17、①望之————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18、诗的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2分)
19、(元)无名氏词274首
20、☞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
六、张养浩行义
1、(64篇中只有一个“决”,记住这句话就可以了。)
2、人最大的毛病,往往是自我估量太高
3、①荡胸生曾云,————眦入归鸟。会当凌————顶,一览众山小。
4、出自《张养浩行义》: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5、☞最全初中语文思维导图,22张图涵盖所有知识点!
6、张养浩:孔子对什么是为政有一个基本定义:“政者,正也。”为政的基本含义,就是把一切摆正。让所有的事都在正确的轨道上,让所有的人都在正确的位置上。若要把各类复杂的问题摆正,就必须先把人摆正。正人的基本途径是教育、教化。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施教者?由什么样的人来担任施教者,才能确保教育(或教化)达到“正人”的目的?所以孔子在作完“政者,正也”的定义之后,随即阐述了正人先正己的观念。一个以正人为目的的施教者,必须自身是正的。考虑到在以人为核心这个问题上,施政与施教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对于施教者来说必须己身先正,那么对于施政者来说,同样应该以正己为前提。
7、作为联合国唯一语言服务供应商、中国唯一央企资质的翻译企业,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针对应届毕业生和在校学生,推出语言服务在线实习项目——中译公司·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云实习“拿学分无忧线上工作坊”↓↓
8、☞(预学案)统编语文七~九年级上册汇总
9、(2)划线句②有一处明显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10、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11、他说要望西都,意踌躇。而当时的西都是以前的都城,现在却衰败了,感觉秦汉的新蒜都是过往云烟。
12、(3分)答题要点:①“一份圣诞礼物”是指夫人给了老人亲近孩子的机会,让他感受到了埃里克给他的爱与信任;③“最好”是指埃里克和夫人表现出的爱与信任,给落魄、贫困的老人以精神的抚慰,这是极其宝贵的。③全句表达了老人对夫人的感激之情。(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3、来佛堂,怎能错过龙溪村。人均年龄“90”后的团队里,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爱玩爱疯。上项目!看,龙溪生态乐园里,八百多米有轨滑道穿越在山间树林。可以体验飞起来的快乐,也可以缓缓而行,速度自由控制。听说有人一天最多坐了九次!
14、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15、此句意思就是: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16、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清·魏源)释:不知人的短处,不知人的长处,不知人长处中的短处,不知人短处中的长处,这样,就不能够用人,不能够教育人。
17、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18、于是张养浩便检查府库中文字清楚可以检验的钞票,一共清点出一千八十五万五千多缗,在钞票的背后全都加盖官印,同时又刻十贯、伍贯的钱券,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背后的印记出售穠食,去府库验明数目以换取银两从此官吏不敢再舞弊了。
19、除自身贪渎外,为官者还有另一种风险,就是管理不好家人,放纵家人奢侈腐化。若不谨守门风,严饬家人,最终必然连累到自己。更有愚者,为家人、亲情所掣肘,为满足家人的奢侈生活需求而贪腐,为满足亲友情面而公权私用。若为妻妾子女贪腐,一旦祸败,妻妾子女能救你吗?若为亲友谋私,一旦祸败,亲友能代替你受罚吗?不智之甚。何如阖门淡泊,问心无愧?虽两袖清风,不必夜不安寝。《牧民忠告》的内容很丰富,还牵涉到如何御下,如何对待百姓,如何对待公事,等等。我刚才讲的,是撮取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20、王恽(小桃红·平湖乐二首)
1、明代·宋濂《张养浩》白话释义:
2、A.有遗楮币于途者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走进古民居苑22幢,入眼是画,入心是禅,满眼望去,满目别样的风光。「景澜·双林精舍」坐落于此。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4分)
5、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6、☞八年级上册语文学习资源
7、(1)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8、2013年苏州中考语文真题+答案
9、点击“佛堂城事”关注我们
10、张养浩:孔子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无论贫贱还是富贵,都需安心相处,这是读书人处世最基本的原则。若驾驭不了自己的内心,觊觎非分,终会给自己带来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