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思想感情(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愁125句)
一、太常引
1、尽兴吐言心,被白发、徒呼奈今。
2、辛弃疾 〔宋代〕
3、取本词几字(如“忆秦娥”,“占春芳”等)。
4、原文断塘流水洗凝脂,早起索吟诗。何处觅西施?垂杨柳萧萧鬓丝。银匙藻井,粉香梅圃,万瓦玉参差。一曲乐天词,富贵似吴王在时。译文脂粉塘水在雪景间流淌,仿佛在洗濯当年宫女雪白的肌肤,使我一早起来,就激起了作诗的愿望。白雪茫茫,何处寻西施的遗影?但见垂柳挂满了冰雪,像鬓发添上了白霜。井口堆雪像舀满了银子,梅园的雪粉还沾着芳香,高高低低的屋顶上,堆积着美玉,上下闪光。我把白居易的诗作吟唱,眼前浮现着当年吴王夫差的富贵景象。
5、遥望半山亭,骚客妙歌哼。
6、“斫去”是砍掉的意思。“婆娑”是指月宫桂树上摇晃的枝叶。“清光”指月亮清亮的光辉,象征光明。(2分)“桂婆娑”这里采用借喻的手法,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2分)“斫去桂婆娑”既表达作者对南宋朝中议和派打击抗金志士,破坏恢复事业的憎恨,又表明了要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决心。这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耐人寻味,也更有诗意。(2分)
7、⑵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8、修心僻静闻,平淡如水净灵魂。
9、注释: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原文: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作者:辛弃疾(宋代)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0、意思是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11、“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斫:砍。桂:桂树。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12、你好,引产后要多吃些营养丰富的食品,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半个月之内,应多吃些鸡肉、猪瘦肉、蛋类、奶类和豆类、豆类制品等。忌食刺激性食品,如辣椒、酒等,这类食品均能刺激性器官充血,增加阴道血流量。此外引产后要吃什么更重要的就是要保证补充足够的铁质,以预防流产后贫血的发生。补养的时间以半月为宜,平时身体虚弱、体质差、失血多者,可酌情适当延长补养时间。
13、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14、《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15、纹枰对垒,车攻炮打,吸引客围观。
16、1:望江南。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17、答: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8、《太和正音谱》注“仙吕宫”。一名《太清引》。初有四十八字、四十九字、五十字及平韵、仄韵多种格式。后宋元人大多填四十九字体,《钦定词谱》仅录两体,以辛弃疾词为正体。
19、眺远向穹苍,谷雨后,莺啼夏阳。
20、苑中小榭岸边亭。云水意盈盈。
二、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愁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是::,?
3、3:采桑子。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4、候王将相本无根,不过百年身。
5、太常引是这首词的词牌名称。《太常引》,词牌名,《太和正音谱》注"仙吕宫",又名《太清引》。又因韩淲词有"小春时候腊前梅"句,故又名《腊前梅》。
6、日暮晚山青。休怨我、轻舟自横。
7、无事莫伤春。待夏日,榴花又红!
8、不变是流年。参悟透、心中泰然。
9、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词:“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10、太tài,常cháng,引yǐn,建jiàn,康 kāng,中zhōng,秋 qiū ,夜yè,为wéi,吕lǚ,叔shū,潜qián,赋fù)
11、要适当补充营养,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品,如新鲜水果蔬菜、瘦肉、鲜鱼、蛋类、奶或豆制品等。
12、赏析咏月抒怀,早已成为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词中篇什,缠绵悱恻,伤怀念远,幽情寂寂者多;思与境谐,景与情会,“飘飘有凌云之气”(王闿运《湘绮楼词选》评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语)者少。而像辛弃疾这样情思浩荡,神驰天外,异彩纷呈,爱国壮志隐含其中者,尤不多见,宜乎陈廷焯称其为“词中之龙也”(《白雨斋词话》卷一)。
13、玄鸟舞翩跹,柳枝翠、鹂莺竞欢。
14、⑷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15、2:卜算子。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16、夜雨敲窗轻呢喃。星月天庭修。
17、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二首》“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18、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9、词人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望见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月到中秋,仿佛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月轮转动,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辛弃疾一生以收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无法如愿。
20、寡才多病,无成不死,幽性养天和。
三、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思想感情
1、水面珠溅,蛙声一片,惊梦中雷电。
2、一轮秋影转金波⑶,飞镜又重磨⑷。把酒问姮娥⑸:被白发、欺人奈何⑹?
3、搞鬼的工作人员真是秀逗了,要人家等2个星期,一进去,什么新鲜感都没有??2个星期的等待就是换来这样的结果?一点安慰都没有~~没意思。
4、太常引,词牌名,调入仙吕宫,又名《太清引》。又因韩淲词有“小春时候腊前梅”句,故又名《腊前梅》。
5、昂首望山乡,柳烟处,香消蕊凉。
6、场圃砌雕栏,妪翁聚、逍遥度闲。
7、城市灯光明。岗位守,岁月甜甜。
8、太常:官名。秦置奉常,西汉景帝改为太常。职掌宗庙礼仪及选试博士,为九卿之一。历代沿置,为司祭祀礼乐之官,清末废。
9、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
10、《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11、花落又谁怜。更无奈、晨风峭寒。
12、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
13、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仗剑斩妖魔。
14、风雨洗重新。至今是、生机铸魂。
15、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16、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
17、思翩意漾,轻吟浅唱,书曲恋时光。
18、欲望念求多。却无奈,平凡太多。
19、太常引[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斯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说明:又名《太清引》,四十九字,双调,上下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宋·高观国玉肌轻衬碧霞衣。似争驾、翠鸾飞。羞问武陵溪,笑女伴、东风醉时。不飘红雨,不贪青子,冷澹却相宜。春晚涌金池,问一片、将愁寄谁。
20、家仇国恨志驱倭,同室岂操戈?
四、太常引拼音版
1、白发老童颜。念旧日、何须这般。
2、原来的乐府诗题(如“乌夜啼”,“长相思”等)。
3、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4、抚景已蹉跎。喜庭树、横交翠柯。
5、“太常引”为词牌名,因此,正确的说法为:“太常引”为这首词的词牌。
6、《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写作特点如下: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7、人间岁月磨难多。刚避了风波,
8、珠帘半卷,樽前惆怅,何必苦相逢。
9、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
10、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词牌通常也决定词的平仄。
1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中心思想是: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12、甚似场春梦。意向决、情钓雅翁。
13、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14、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15、涨池滿青萍。荷轻颤,猜是细鳞。
16、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17、黄昏影里,无情流水,最是落花怜。
18、追梦少朦胧,图自在,三更打钟。
19、“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黄祖死,得出,遂为江夏太守。”
20、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五、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表现手法
1、咽喉炎主要是由于全身各种慢性疾病,如贫血、便秘、下呼吸道慢性炎症、心血管疾病等.自觉咽部不适,干、痒、胀,分泌物多而灼痛,易干恶,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吞之不下,食用刺激性食物后、疲劳或天气变化时加重
2、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词存六百二十九首。
3、小池春满杏花红,燕子意重重。
4、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上片写临别时恋恋不舍的情绪,下片写离别之后的孤寂伤感。分析词中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乃离别之伤心地,船更令人有漂泊之惆怅,暮霭渲染了凄迷暗淡的黄昏意境,酒是别离场中不可少之物,杨柳依依伤别离,月是多情物,更是伤心物。词牌名。太常:官名。秦置奉常,西汉景帝改为太常。引:古代乐曲体裁之一。
5、《钦定词谱》仅录两体,所不同处唯前段第二句,或五字(全词49字),或六字(全词50字)。正体为双调四十九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三平韵。两结句倒数第二字定要去声。间用长短句,无对仗要求。下阕开始两个四字句,有对仗者,亦有不对仗者。下阕第第四句为两个五字句,因中间有句号分割(古人应为句义分割)亦可不对仗。上下片最后的七字句均为上三下四。上三为豆,不能断了语义,最后四字,平仄不可变。此调适于轻悠内容,亦可适于婉约、淡淡的幽怨。遣字不需太重、太猛。可有波澜,但无需大浪。
6、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白话译文
7、E.词的下片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8、和风细雨润萋芊,大地换新颜。
9、A.《太常引》,词牌名。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光无限,词人诗兴大发,挥笔写下这首词,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
10、蛙鼓碧溪旁,似韶乐、丰收在望。
11、如此美江山,翘首盼、平安顺年。
12、太常引,词牌名,又名"太清引"“腊前梅”等。双调四十九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以辛弃疾《太常引·仙机似欲织纤罗》为正体。代表词作有纳兰性德《太常引·自题小照》等。
13、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
14、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扩展资料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15、《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16、芙蓉娇艳,玫瑰香袅,闻者尽心清。
17、白云千载,青山如旧,见证几回轮。
18、太常引,词牌名,又名"太清引"“腊前梅”等。双调四十九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以辛弃疾《太常引·仙机似欲织纤罗》为正体。代表词作有纳兰性德《太常引·自题小照》等。
19、你是做完流产的,此时也需要养好身体的了,不能过早再次备孕的了,此时也需要一个月之后身体恢复好,才可以同房的,否则会影响到以后身体的了,至少是在3个月之后再次备孕的了
20、四海鱼龙,五洲搅动,世路皆相同。
六、太常引
1、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2、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3、 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4、“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太常引:词牌名。建康:今江苏南京。吕叔潜:名大虬(qiú),字叔潜,辛弃疾的朋友,生平不详。
5、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6、曲径翠藤缠。林深处、黄莺梦安。
7、正体:双调四十九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以辛弃疾《太常引·仙机似欲织纤罗》为代表。
8、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9、标题太常引四首作者张可久年代元内容断塘流水洗凝脂。早起索吟诗。何处觅西施。垂杨柳、萧萧鬓丝。银匙藻井,粉香梅谱,万瓦玉参差。一曲乐天词。富贵似、吴王在时。黄岩秋色雨频频。楼上着闲身。凉意逼羊裙。更添得、砧声耳根。寒香吹桂,暗苞绽橘,红日晓窗温。客至莫论文。只坐守、方山看云。霖铃秋雨打空阶。人坐益清齐。门掩小蓬莱。怕有客、寻真到来。楼头碧远,山眉青小,口树挂苍苔。且莫写离怀。看隔水、芙蓉正开。溶溶一叶不成衣。恰待弄春晖。幽懒意迟迟。只可向、山中自怡。清歌遏玉,娇鬟*翠,纤月映蛾眉。来往且孤飞。问行雨、巫咸未知。以上张可久作品《太常引》共4首注释(注释):
10、月色朦胧,倩影浮动,又与佳人逢。
11、悲啸不成歌。况又是、形疲鬓皤。
12、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13、预报频繁说:昐倾盆、怎奈天何?
14、D.“被白发欺人奈何”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嫦娥白发苍苍怎么还欺负我?表达了自己虚度光阴,不能实现理想的痛苦。
15、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直下”,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诗里写道:“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里辛弃疾用“人道是”三个字,表示前人曾说过这个意思。
16、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17、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18、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19、柔柳舞溪前。曲桥过、清波小船。
20、“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这句很精彩,请赏析。(6分)
1、商街闹市筑芳园,绿树傍花鲜。
2、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3、据《填词名解》载:“《太常引》,汉周泽为太常,坚持斋戒,其妻窥内问之,泽大怒,以为干扰其斋戒,收送监狱。故有‘居世不谐,为太常妻’之谚。后人取其事以名词。或曰:太常,导引之曲也。”
4、康熙二十一年(1682)九月至十二月,纳兰奉命和副都统郎谈等人远赴东北黑龙江流域觇梭龙,归后请人画《楞伽出塞图》,这首词即题此画之作,和《浣溪沙•万里阴山万里沙》的写作时间当属同一时期。太常引:词牌名。又名《太清引》、《腊前梅》等。双调,四十九字,上片四平韵,下片三平韵。
5、太常引是这首词的词牌。“乘风好去,长空万里”出自辛弃疾的《太常引》,太常引是词牌名,又名“太清引”“腊前梅”等。双调四十九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以辛弃疾《太常引·仙机似欲织纤罗》为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