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原文及翻译(为学原文及翻译注释134句)

2024-03-04 10:42:36

一、为学原文

1、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2、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3、什么叫中国式好人?

4、但人也需要不断改进,需要激励,这个同时也需要对标,那就是多参考身边优秀的人,常常对比反思自己在德业和学习上的不如人,让自己的好胜心雄起,以这些正能量的人为榜样,向他们不断看齐,这样才有自惭心,才不会自得。

5、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某人命运不及我,则可以知足矣;

6、这段很有深意,活到一定年龄的人对此会深有体会。

7、为政者处事宽和,人民就会变得淳厚、朴实。为政者政策苛刻,人民反而会变得狡诈。灾祸啊,幸福就紧跟在它的身边;幸福啊,灾祸就潜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呢?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正确会变为邪恶,善良会变为凶狠。人们迷惑于偏见,由来已久了。因此圣人端正自身却不为难别人,刚正不阿却不伤害别人,坚持正道却不强人所为,成就辉煌又不自我炫耀。

8、11子曰:“父在,观其志①;父没,观其行②。三年无改于父之道③,可谓孝矣。”

9、无为而治是老子心中的理想统治方法,但在乱世中无为而治并不能发挥作用。相反那些心怀“机诈”的统治者,才能创立不世的功勋。李世民发动宣武门之变、宋太祖陈桥兵变、康熙智擒鳌拜,哪一个不是利用巧诈而成功的呢?历史大部分时间处于老子所说的“无道之世”中,一味地理想化反而导致失败。南唐李煜、西蜀孟昶倒是整天饮酒作乐,无所作为,反而都丢了江山,丢了性命。

10、百姓受饿,是因为统治者征收苛捐杂税太重,所以受饿;百姓难以统治,是因为统治者恣意行事,任意妄为,所以难以统治;百姓不惧怕死亡,是因为统治者的生活太过于奢华,所以百姓不怕冒死一争。那些不一味追求享受的人,高明于养尊处优的人。

11、有些知识则需要被不断总结、压缩、整理,由表入里,归之于道,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印证道,最终守一于道。

12、一味学吃亏,是处事良方。

13、于是我们向往,我们逃离,我们去寻找诗和远方,但到一定年龄你会发现,其实平凡本分才符合自然之道,才有平静从容。

14、谁掌握了规律,天下人就会归从于他,归从他不会有什么妨害,都能过上宁静祥和的生活。然而各种生活享乐的诱惑,往往使人们半途而废。规律这个东西说出来平淡无味,观之又看不见,听之又听不到,可运用起来却是无有穷尽。

15、译文:按照规律去辅佐君主的人,是不会靠武力来征服天下的。动用武力会很快遭到报应:军队驻扎过的地方,荆棘丛生;大战之后,必有灾荒。善于保全的人只求达到目的就行了,不敢靠武力谋求强盛的名声。胜利了也不自恃,胜利了也不炫耀,胜利了也不自傲,用兵是出于不得已,胜利了也不逞强。事物进展到极点了就会走向衰败,没有限度地追求,是不符合道的,不符合道就会很快灭亡。

16、(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自身:替他人谋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传授他人的学业是否熟习了?”

17、天地没有偏爱,视万物如用草扎成的狗;圣人也没有偏爱也视百姓如用草扎成的狗。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它空虚飘渺无际,越鼓力风量越大。而人越多为就会行有所阻,不如遵循自然规律守中而为。

18、物质享受要知足,德业追求无止境

19、读书无论资性高低立身不嫌家世贫贱

20、所以,得意时多想自己的来路;困境时多想未来的恶化走势,才是智者所为。

二、为学原文及翻译注释

1、(段意)此章说,学习以修身、实践为本,艺文的修习是次要的。

2、鉴:明察。蹶:跌倒。垤:小土堆。

3、一个人所具有的高尚品德,能像婴儿一样纯真,那么毒虫就不会去蜇他,猛兽就不会去抓咬他,凶鸟就不会去攻击他,身体虽然柔弱无力,然而手握东西却会握得很紧。婴儿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生殖器会自然勃起,这是因为他精力充足;成日号哭声音却不嘶哑,这是因为他元气柔和。懂得保持这种“柔和”,可以说懂得了道,懂得了道叫做明智。有益于生命的叫做祥瑞,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就叫做刚强。事物强盛到极点就会走向衰老,衰老是不遵循道的结果,不遵循道就会短命。

4、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译文:

6、文中并没有艰深的文词,只是娓娓道来,如一篇师长对晚辈的劝勉之词,语重心长,切合题旨。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8、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9、要想用强制的办法智力天下,我看他是达不到目的。天下这个神秘的东西,是不会任你的意志摆布的。谁想恣意妄为,谁就会把天下搅乱;谁想强行霸占天下,谁就会失去天下。所以事情往往如此:本来是想走在前头,结果反而落后了;本意是想轻吹,结果吹过了头;本意是想强壮,结果反而变得瘦弱了;本意是想稍微减损一点儿,结果却把全部都搞坏了。所以圣人做任何事情,总是要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主观想法而去顺乎自然。

10、当百姓连死都不怕了,用死去威胁他们能有什么用呢?如果百姓一直是怕死的,那么对于那些邪恶的人,我就把他们抓来杀掉,谁还敢去行恶?永远应该由天地自然去惩罚恶者。代替天地自然去惩罚恶者,这好比代替技术高超的木工去砍削木头一样。代替技术高超的木工去砍削木头,很少有不伤着自己手指的。

11、在课堂上,当老师讲解时,务必端坐方方正正,积极听讲。善于运用耳朵眼睛去获取课堂上的知识非常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12、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13、(注释)①主:为主。郑玄《论语注》释为亲近,亦通。②无:通“毋”,不要。友:此作动词用,结交。③过:过错。惮:害怕。

14、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good

15、如果没能完成目标,那么不管怎么样,也给自己一个鼓励,然后复盘自己在过程中做得不好的地方,在下一个阶段去持续改正。

16、虚浮人指东画西,全不向身心内打算,定卜其一事无成。

17、曾经我也是一个严重的拖延症患者,直到有一次我因为拖延犯了一个大错误,最终领导帮我才解决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拖延症。

18、善于带兵的人不依赖个人的勇武,善于作战的人不会怒形于色,善于克敌的人不和敌人发生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先对人表示谦恭。这就是与人不争的品德,这就是借助别人力量的办法,这就叫做符合天的运行规律远古最高的法则。

19、勤俭蕴育廉洁艰辛炼铸伟人

20、因此,天资聪明和敏捷,虽然可靠却也是不可靠的;自己仗恃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那就是自毁前程的人。愚笨和平庸,好像会限制人,却也限不住人;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那就是能成就自己的人了。

三、为学原文及翻译

1、此章承接前一章,仍是从认识和实践两方面讲道的起用方法,即“无为”。为学是“日益”,一天天增长;而为道则是“日损”,一天天去掉自己主观的妄念、幻想,而接近于道的自然法则。把自己主观性的东西损到了“无”,就合于道了,合于道后做任何事——包括取天下,都可以成功了,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3、圣人没有一般人的私欲,而是把百姓的愿望作为自己的愿望。善良的人,我会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诚实之人,我信任他,不诚实的人,我也信任他,结果就会使他变也变得诚实起来。圣人治理天下,要使天下人的思想都变得混沌模糊。百姓都喜欢多闻博见,而圣人要使他们都变得天真单纯的孩子一样。

4、什么样的家教才是良好的家教,什么样的态度才是真正对孩子好的态度,各有定论。

5、“无为而无不为。”这一思想贯穿于老子《道德经》的始终,它是老子提出的极富智慧的命题。尽管中国古代有很多学者也提出了“无为”的主张,然而真正把“无为”的思想发挥到极致的只有老子。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来论证“无为”的社会意义。从表面上看,“无为”是消极的,是倒退的;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无为实际上是在发展变化中避开矛盾的对立面,使其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无欲无穷的境界。

6、有人将老子所说的“学”看为“仁义礼智”等内容,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老子对“礼”等做的批判。这种说法虽然合乎老子一贯的观点,却显得狭隘,没有说出老子对其他的知识的看法,未必是老子的本意。

7、中国古人历来重视养气,气即是气性,气质。儒家讲修身的最后目的也是图“变化气质”。

8、明确这些之后,人就会逐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然后把做事不拖延培养成习惯,那么你的拖延症也就得到解决了。

9、一切景语皆情语,山川草木皆是缘。

10、常用兵的人这样说过:“我不敢主动的进攻别人,而宁愿被动地防守;我不敢贸然前进一寸,而宁肯后让一尺。”这就是说,不要随便调动军队,不要随便决定开战,不要随便进攻敌人,不要随便使用兵器。用兵打仗最大的灾祸就是轻易与人交锋,轻易与人交锋就是违背了道。所以两军力量对等时往往是奋力抵御的一方获胜。

11、名望和生命哪个更值得珍爱?生命和财物哪个更值得重视?获得与丧失哪个更有害?所以说过分的吝惜反而会招致更大的损失,过多的收藏反而会招致严重的丧失。知足,则不会遭到困辱,知道适可而止,则不会陷入危险,则可以健康平安。

12、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然而穿透坚硬岩石的力量没有能够比得过它的,也没有能够代替得了它的。弱胜强,柔胜刚的道理,天下人都知道,然而却没有人能够照着做。所以圣人说:“能够担负国家的屈辱,这才算是天下的主宰;能够承担国家的灾难,这才算是天下的君王。”这些正面的话听起来就像反着说一样。

1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14、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5、凡是弄得鸡飞狗跳的,处心积虑地去夺取天下的,最后都成不了真命天子,不足以取天下。

16、“耐烦”一词,道破处世本质,人生繁复,每个人都要应对很多层面的事,从一定意义上讲,烦恼和困境是人生的底色,有耐心,不怕繁琐,才能和世界从容周旋。所以,不耐烦,是人的大毛病。

17、(译文)子夏说:“敬重德行而不看重容貌,事奉父母能竭尽其力,事奉君主能献出自己的生命,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即使自称未曾学习,我必定说他学了。”

18、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19、26岁了就没有内向一说了,

20、您好!我是一名大龄学生!我搞学习有近30年了,有一些自己的深刻体会。

四、为学原文及翻译注释语音

1、动画版《道德经》,在欢笑中,诠释经典↓↓↓

2、如果政令繁杂,事出多头,百姓无所适从,则一定是治理国家的人妄作妄为了。妄为多事,是得不到天下的。

3、如果单有行动上的表现,思想上还是有要表现一下的想法,就不是真正的无为,还是会回复到妄为的状态。

4、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之不得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5、(译文)有子说:“守信接近义,是说的话经得起检验的缘故。恭敬接近礼,是远离耻辱的缘故。所依藉的不离开自己的亲人,也是能效法的。”

6、(译文)孔子说:“学了能按时温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共同见解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不为他人所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7、你也可以先去汽车美容的店里,

8、因为其原则性强,有羞耻之心。

9、有羞耻感,就会格外重视自身原则,不想让自己的一些行为给自己带来耻辱感,所以就会远离一些卑污之事,不染淤泥。

10、研究学问,知识会一天比一天增多;研究“道”,欲望会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了再减少,最后便会达到清净无为的境地。清净无为反而能够成就一些事情。治理天下就是要凭借清净无为,如果政令繁苛,就不能够治理好天下。

11、物质享受要知足德业追求无止境

12、《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

1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4、正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是当代人应该学习借鉴的地方。

15、要实现A工作,我可以分成几个小目标,又如何去完成每个小目标的工作呢?(例如:本周五之前公众号实现每天交易额10万,那么这10万是由业务B、C、D组成。目前B+C+D的交易额是8万,B业务已经达到峰值,而C、D业务还各有1万的增长空间,所以我就会把精力放在C、D业务上,然后再分解出如何去完成C、D业务的目标,逐步形成可以执行的步骤。)

16、23(圆明说道第1981期)大道如此简单,简单到众生都无法相信。

17、从治国来说,就应遵照无为的理念去治理天下,以宁静无事为最好的常态。

18、我们知道有一些阻碍会影响到我们的学习。比如玩手机,聊天,看电视,玩游戏等等。关掉手机或者把手机主动交给长辈监护人。这样排除了这些分散精力的东西,让你更好的认真学习。

19、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20、有才如浑金璞玉为学似流水行云

五、为学原文拼音版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2、社会秩序遭到废弃,才有了仁义的产生;智慧得到应用,才有了邪恶的虚伪;看到家庭不和的危害,才有了对孝慈的提倡;国家动乱,才显出了谁是忠臣。

3、对于拖延症患者而言,有时间即便有清晰的目标也很难百分百执行,原因就在于不管完成没有,都没得得到反馈。

4、办事追求圆满完美,不如及时停下。刀刃打磨的锋芒毕露,其锐利却不能长久。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守得住。富贵而骄横,会自取恶果。功成名就后隐退,是合乎自然规律的。

5、一味显示自己勇敢无畏的人很容易遭遇杀身之祸,勇于退让的人就容易生存。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益,有的受害。天所讨厌的东西,谁能知道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因此连圣人也难以解释这个问题。天的运行规律是不争夺而善于获取,不说话而善于应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胸怀坦荡而善于谋划。天就一张广大无边的网一样,看似稀疏却从不会有所遗漏。

6、与朋友交游,须将他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

7、明辨是非方能决断不忘廉耻身自高洁

8、主观妄念不断被消除,就会达到“无为”的境地,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不妄为进行干涉,如此则无不为,做什么都可以,什么都可以做成功。统治者只有采取无为而治的方针,不妄用政令干涉百姓,才能管理好天下。无为而治的内容,老子已经多次论述,不再赘言。

9、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0、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11、孟子说过,无恒产者无恒心。虽然很多人觉得奋斗太累,想活得安逸,但必须得知道,有了一定的长期事业和家业保障后,才足以心变得从容,才能有底气享乐。

12、(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仪容伪善,几乎就不具备仁了。”

13、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14、规律的作用是那样的广泛,可以说无处不在。万物依靠它才能生存,而它从不拒绝万物;成就了功业,名望却不占有;护养了万物而不做其主宰,永远没有什么私欲。可以把“道”看作是卑小的,因为万物归属于它,而它却不当主宰者;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伟大的,因为它始终不自称是伟大者,所以才成为伟大者。

15、点这里,进入心灵成长直播间

16、是身体和灵魂合为一体,能够做到不相分离吗?专一精神以达到一种柔弱状态,能够像婴儿一样恬淡吗?清除心灵的疑惑妄见,能够不再执迷吗?爱民治国,能够做到不运用心智吗?在大自然的无穷变化之中,能够安居于柔弱的状态吗?明白通达,能够做到清净无为吗?大自然养育万物,但生养了它们却不占为己有,帮助了它们却不依赖它们,成就了它们却不去支配它们。做到这一切,便是具有了最高尚的品德。

17、注释)①子夏:卫国人,姓卜,名商,子夏是他的字。孔子的弟子,孔门高材生,擅文学。②贤贤:敬重德行。前一个“贤”作动词用。易色:轻视容貌。③致:献出。④交:交往。

18、这里给出了答案,一针见血:辨是非。

19、(注释)①子:古代对有学问、有道德男子的尊称,在本书中是指孔子。时:用以修饰“习”的副词,指一定或适当的时候。习:练习、温习。②说(yuè月):通“悦”,高兴,快乐。③朋:具有共同见解的人。有人认为,这里的“朋”是指弟子。自远方来:朱熹《论语集注》(以下简称《集注》)说:“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形容自己学说的影响广泛。④愠(yùn韵):怨恨,发怒。⑤君子:此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20、小邦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六、为学原文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2、如果自己不管怎么做都经受不住诱惑,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能够监督自己的人。人们往往更容易宽恕自己的行为——例如拖延、没礼貌、懒等等,但是人们往往也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3、(段意)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完善品德,如果达到了要求,就等于是学了。

4、▐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5、5子曰:“道千乘之国①,敬事而信②,节用而爱人③,使民以时④。”

6、蜀僧的一贫一富,贫者仅恃一瓶一钵,富者可以买船而下,结果贫者至南海而富者不能至,始终在强烈的对比中展开说理,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

7、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8、最优秀的统治者,百姓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次一些的统治者,百姓亲近他、赞颂他;更次的统治者,百姓惧怕他;最次的统治者,百姓蔑视他。正是因为统治者本身无诚信可言,所以才不被百姓信任。清净无为,很少发号施威,但世事治理得井然有序,而百姓更都认为“一切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9、(译文)有子说:“礼的作用,和谐为重。先王的准则,以此为美。大小事情都遵循它,有的地方不照办,是因为知道和谐虽然是和谐了,但如果不用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10、《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现在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推崇学习。

11、《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12、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

13、当代人命运和财富的差异,很多在于思维和认知差异巨大,其核心在于学习能力的差异。

14、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

15、学习贵在坚持,坚持才能出效果,如行云流水般奔流不息,方才能持续精进。而且贵在“日进”,就像当代人说的,每一天都是修行,每一天都要沉淀。

16、建议先往下看,动画版可以稍后看~

17、古时候善于按照道办事的人,并不是用它使百姓聪明,而是要用它使百姓变得愚钝。百姓难以管理,原因在于他们知道得太多。所以说用智慧治国提倡计谋巧诈,是国家的不幸;不用计谋巧诈治国,才是国家的福气。要知道以上两条是治国所必须掌握的法则,永远掌握着这一法则,就可以说是具有了极高的素质,有了这极高是素质意义深远,它将反作用于具体事物,这样,你所做的一切将会是一帆风顺。

18、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①。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②,亦可宗也③。”

19、学习追求的是增进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学识。求道追求的是返回空虚、清静、无为的状态。有作为就会犯错、有所损失,所以无所作为就是什么都作为。

20、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1、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发现自己的优点,也可以发现自己的缺点,无论怎么学,成绩都不好,并不是说你学不懂知识,更重要的是你学习效率低。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将会牺牲自己宝贵的青春和精力。在这种情说不防在另外一些环境中去发现自己的优点,如去读职高,或读艺体,当然还可去进行社会实践,去进行社会交往活动,在做这些事的同时,发现自己优点是主要目的,哪条路能发挥自己的优点就走哪条路,社会生活对能力需求是多方面的,学校学习只能反映某些方面。

2、如果世间的人都明了美的东西是美的,那么丑恶的东西就暴露出来了;都知道善良的行为是善的,那么不善良的行为就显露出来了。有和无产生于相互对立,难和易形成于相互对应。因此,长和短显现于相互比较,高和下存在于相互依赖,音和声和谐于相互应和,前和后出现于相互对比。所以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其自然,不主张人为。圣人的教育就是顺应人心而不倡导言语教化,随任万物生长而不加以限制,孕育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依赖它们,建立了功劳而不倨傲。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不会失去什么。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4、人皆有欲取天下之心,故造事而求之;心见于外,而物恶之,故终不可得。圣人无为故无事,其心见于外而物安之,虽不取天下,而天下归之矣。

5、我们常说的要安于当下,其实就是要保持心理上的相对知足,这样才能从容,因为如果不从容,就会方寸大乱,处境越来越糟。但怎样才能知足呢?其实这里就需要横向对比,需要对标,要想还有很多命运不如自己的人,这样才能坦然。

6、近代著名作家沈从文,一生谦和让人,著述颇丰。他有一句口头语,即是“要耐烦”。他这一生辗转多地,从军人到作家,从文学教授到文物研究,虽然屡屡遭受不公,却不以为意,常能深入且持续投入工作。就是受益于“耐烦”的信念。

7、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都看花了;美妙的音乐,使人的听觉都失聪了;丰美的食物,使人的口味都伤损了;驰马打猎,使人的精神极度放纵;珍贵物品,使人欲行不轨。所以圣人只求温饱而不求耳目享受。因此要去掉耳目享受而只求不至于饥饿就行了。

8、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9、其实就是告诫世人,听人说话,要听话中稳当的部分,稳当的才靠谱。

10、踮起脚跟想比别人站得高一些的人,但难以站稳;迈开大步想走得快一些的人,但走不长远;自我显示的人,难以得到关注;自以为是的人,即使有了长处也难以被人认可;自我炫耀的人,最终也会是劳而无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成为百姓所拥戴的领袖。用道去审视这些行为,可以说它们都像剩饭一样,令人厌恶。所以懂得道的人是不会这样做事的。

11、(注释)①先王:前代君王。②斯:此。③由:遵循。

12、交游要学友之长读书必在知而行

1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4、天下人都认为我讲的道太大了,似乎跟什么都不一样。正因为它太大,所以才与其他物不同。如果像个什么具体东西,它早就变得微小了。我有三条原则,我掌握着它们并保持经常运用它们:一是柔弱,二是无为,三是不居于天下人之先。保持柔弱,所以才能勇猛;保持无为,所以才能有所为;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才能成为万物的首领。现在如果舍去柔弱,而只是争强好勇;舍去无为,而只求无所不为;舍去退让,而只求争先,结果只有死亡。保持弱静,靠它作战就能胜利,凭它守卫就能坚固。天要救助一个人,其办法就是让他处于柔弱状态。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小草诗歌专辑大全(小草诗歌圣灵93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