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传翻译(宋濂传文言文80句)

2024-03-14 09:58:25

一、宋濂传

1、他是怎么死的?《明史·太祖纪二》说是“安置翰林学士承旨宋濂于茂州,道卒”,《明史·宋濂传》说是“死于夔”,《明实录·太祖实录》说是“行至夔州卒”,虽说都含含糊糊,却看不出非正常死亡的迹象。考诸野史,一说是病死,一说是自杀,而自杀说比较可信。至于自杀的方法,一说是绝食,一说是自缢,莫衷一是,且搁置一边,让我们先粗粗浏览一下他的生平吧。

2、求勾搭,勾搭号码:135670787

3、A.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

4、而那些没有脱衣服鞋袜的人,朱元璋却把他们连升三级,以表彰他们对太子的忠心。

5、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震惊朝野的胡惟庸谋反案被揭发,朱元璋一怒之下,杀了三万多人。经查,宋慎跟胡惟庸走得很近,关系密切,在被杀序列,宋璲也受到牵连,“慎坐罪,璲亦连坐,并死”(《明史·宋濂传》)。

6、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7、宋濂生有二子二女,长子宋瓒,为有德之士,生子宋慎,为宋濂长孙;次子宋璲善诗,尤工书法,知名度较大。别看宋慎是孙辈,但他比叔叔宋璲年龄还大。宋慎生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而宋璲生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

8、郑深。郑氏族人郑深,先是跟宋濂同学于吴莱,后来又成为了宋濂的学生,所以是宋濂的同学兼弟子。郑深游学京师,丞相脱脱欣赏他的才识,让他教导自己的儿子。脱脱对郑深“称誉不置口”,以至于元顺帝“令皇太子共学”。郑深因此得以接近最高层并了解有关情况。

9、三代做官,三代同时做官,这样的家族屡见不鲜,但祖孙三代同在内廷,同朝为官,这样的家族极其罕见。明初的宋濂家族就有此荣光。

10、朱标不肯:他们也救起了儿臣!

11、获取更多语文学习资料:

12、D.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

13、当时,宋濂已经六十七岁,年老体衰,“行步艰,帝必命璲、慎扶掖之”,每天由儿子、孙子扶着上朝。对于宋濂家族,朱元璋很关爱,也很上心,“帝数试璲与慎,并教诫之。笑语濂曰:卿为朕教太子诸王,朕亦教卿子孙矣”(《明史·宋濂传》)。你教我的儿子,我也教你的儿孙,君臣关系非常融洽。

14、“中考”“名著”“班主任”

15、这时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万余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没有可以重责的罪行。”不久皇帝看过茹太素的奏章,发现有值得采纳的内容。就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就会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16、B.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

17、“卿不朕欺”是宾语前置。可译为:实这样,你没有骗我。、“恶”读wū,通“无”。可译为:陛下(您)刚打开进行谏诤的途径,不可过重的怪罪(他)3“微”,无,没有。用法同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后面的停顿应为:几/误罪/言者全句译为:‘没有景濂,(我)几乎要错误地怪罪谏诤的人

18、文言观止丨经亦求精——刘基《司马季主论卜》

19、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宋濂把实情详细地回答了他。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不久后,皇帝秘密地召见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

20、宋濂、宋璲、宋慎祖孙三代同朝为官的局面,持续了半年多。洪武十年(1377年)正月,六十八岁的宋濂致仕,回到浙江金华故乡,朱元璋赏赐了很多财物,并让宋慎护送其回乡,安度晚年。此后,宋濂每年都来朝拜朱元璋,“自是每岁一朝,至则恩遇之,甚厚”(《明太祖实录》)。

二、宋濂传文言文

1、当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待宋濂先生当初所作的这一人生抉择时,不得不深深地佩服他的远见卓识。且看此后所发生的一连串历史事件:

2、“传统文化”“诗词”“阅读”

3、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帝忻然曰:“卿可谓善陈矣。”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事,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补朕欺。”濂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

4、宋濂(1310年一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明代史学家。他自幼好学,在元朝隐而不仕,潜心著书。朱元璋称帝后,他就任江南儒学提举,并为太子讲经。1369年,他奉命编修《元史》,充任总裁官。他的著作甚丰,其中著名的作品有《王冕传》、《李疑传》及《秦士录》。

5、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吃了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

6、A.《五经》,一般指《易》《诗》《书》、《礼》《春秋》这五部儒家经典著作,其中的《春秋》是孔子编写的鲁国史书。

7、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8、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宋濂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造。

9、据《明史·宋濂传》等有关史料记载,宋濂因与其祖父同日生,且出生前夕其母亲梦见“永明延寿禅师假室写经”,故初名寿,后改名濂。他自幼英敏强记,号称“神童”。一生勤奋博学、刻苦钻研,“于书无所不读”“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不但在世时即被推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还被后人称为明初佛教护法者。

10、宋濂相貌丰伟,满脸美髯,眼睛近视却很明亮,能在一粒黍子上面写几个字。从少到老,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对学问无所不通。宋濂文风淳厚而飘逸,可与古代作者媲美。在朝时,凡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都委托给宋濂负责。宋濂屡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登门索要诗文者,接踵而至。甚至外国前来进贡的使者都知道宋濂的名声,多次问起宋先生日常起居及身体安康否。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四方学者都称宋濂为“太史公”,而不称其姓氏。宋濂虽以白发老者随侍朱元璋,其功业、爵位却比不上刘基,而一代礼乐制作,宋濂所裁定的居多。

11、宋濂传是描述宋濂一生的一篇文章,宋濂字景濂,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曾经被朱元璋誉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小的时候身体弱,家境贫寒,但是宋濂非常好学,号称“神童”。元朝末期的时候宋濂向朝廷辞命,修道著书。明初的时候受到朱元璋的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专门负责给太子将经。《宋濂传》从多个方面将宋濂的童年生活,官场生活和与辅佐太祖朱元璋的的一系列从政生涯做了介绍。

12、且慢,这事儿没完。老朱环顾众侍卫:刚才你们干什么吃的?怎么不拉住太子?拖出去杀了!

13、审校:付婷婷/责编:杨衢

14、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造。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东阳马生序》等。

15、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取婺州,开郡学,聘为五经师。次年,应征至应天(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修起居注。

16、宋濂虽然身处乡下,但他却交游广泛,因此消息并不闭塞。自己的老师、门下的学生、郑氏家族的成员、还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都是宋濂可能获取时局信息的渠道。

17、宋濂(1310年-1381年)

18、卒于夔,年七十二。追谥文宪。

19、宋廉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正是因为宋濂的诚信,书的主人才愿意一次又一次把书借给他,宋濂的诚信,使他学到了许多知识,从而成为了一个出名的文豪。说明了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市场经济呼唤诚信,商家需要诚信,只有讲诚信才是商家的立身之本。拥有诚信品质的人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上。

20、经过多年征战,朱元璋削平群雄,一统江南。至正二十八年,明朝建立。同年八月,徐达的北伐大军攻占元朝的都城大都,元朝宣布灭亡。

三、宋濂传翻译

1、1377年,宋濂67岁,决定辞官归故里。太子的老师要回家,家长朱元璋亲自饯行,并官派其孙护送,很隆重。宋濂也很感动,执手帝手泪涟涟:臣定会每年来看您。

2、宋濂常侍朱元璋左右,以备顾问,明洪武二年(1369),任《元史》总裁官,书成,升翰林学士。四年,调任国子司业,次年升赞善大夫。太祖征召四方儒士,择少年俊异者入宫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师。六年升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十年,致仕归里。

3、老朱喊打喊杀,还要连同宋濂一起杀。这下好学生朱标不肯了:父皇不可。

4、洪武九年(1376年),宋濂家族成为世人称颂的焦点。这年六月丁亥,朱元璋“以翰林侍讲学士宋濂为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赞善”,己丑,“以宋璲……为中书舍人”(《明太祖实录》)。与此同时,宋濂长孙宋慎“亦为仪礼序班”。一时间,“祖孙父子,共官内庭,众以为荣”(《明史·宋濂传》)。

5、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6、宋濂虽然在金华老家,没有参与胡惟庸谋反,也被朱元璋派人从金华押赴京城,列入诛杀名单,“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明史·宋濂传》)。若不是马皇后、太子朱标力救,宋濂也得跟儿孙一样人头落地。

7、文言观止|史海探珠——《三国志·典韦传》

8、C.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

9、以上记述可见,宋濂因一次次接触到常山之名及其相关人、事、物,并据以成就自己的独创文章,从而对常山逐渐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10、什么意思呢?就是根据谋反大案夷九族的规定宋濂基本不可幸免。明史记载了是因为皇太子朱标营救,宋濂才改死刑变为流放。至于太子朱标为救老师跳河逼迫父亲朱元璋改主意等等都是杜撰,那么杜撰的情节以及原因又是怎样的呢?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2、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元朝不过是一艘正在沉没的大船。至正九年,元朝宣告灭亡前的十九年,宋濂先生却提前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有人给了他船票,但他却没有上船。

13、文言观止丨子学遗珍——《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

14、B.翰林院:唐始设立,其后各代无论政治地位高低,都集中了许多知识精英,如李白、王安石、李鸿章都曾是翰林中人。

15、“其他”“目录”“习作”

16、文言观止|集英咀华——《韩诗外传·伯牙鼓琴》

17、参与投稿/提建议/加入全国语文教师群

18、明史宋濂传原文: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明史宋濂传翻译: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

19、在这些渠道当中,特别重要的有这么几个:

20、宋濂不是不想当官的人,在这之前他就曾参加过科举,而且他认为,作为一个读书人,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当官那是必须的。但是,当做官的机会降临到他头上的时候,他却找了个借口推辞掉了。

四、宋濂传原文

1、《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大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大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2、B.对于屡降甘露的凶吉,宋濂认为自然现象由天意决定,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文言观止丨经亦求精——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4、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宋濂把实情详细地回答了他。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不久后,皇帝秘密地召见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

5、宋濂有两个儿子,长子宋瓒不幸早逝,次子宋璲“善诗,尤工书法”,也很有才华,因为父亲的缘故而被召为中书舍人。宋瓒的儿子、宋濂的长孙宋慎则被任命为仪礼序班。朱元璋多次考核宋璲与宋慎的才学,“并教诫之”,还笑着对宋濂说:“卿为朕教太子诸王,朕亦教卿子孙矣。”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宋濂因年老而致仕,朱元璋赐给他《御制文集》及绮帛,并问他多大年纪了。宋濂答道:“六十有八。”朱元璋道:“藏此绮三十二年,作百岁衣可也。”宋濂顿首而谢。朱元璋又特地派宋慎侍奉、护送祖父回归家乡,并叮嘱说:“长江涨潮,不宜行船;由运河南下,才是万全之策。”真是关怀备至,君臣之间的鱼水之情,感人至深。

6、吴直方。大家都知道吴直方是脱脱的老师和核心幕僚。脱脱于1340年11月—1344年5月担任右丞相,其中的重大施政举措吴直方大部参与其中。至正四年脱脱辞任,应该在这前后不久吴直方也退休回家。吴直方久居京城,且多年接近中枢,对于当时的全国形势和元朝的整个官僚体系都有着清楚的认识。吴直方的儿子吴莱是宋濂的老师,1340年吴莱英年早逝,其后事由宋濂和郑氏家族代为操办,由此可见宋濂和吴直方关系密切。吴直方退休后,宋濂跟他应该有过较多的接触,宋濂因此得以了解高层和全国的情况。

7、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大臣,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

8、宋濂还曾为常山《江氏宗谱》写过一篇《洪武十三年(1380)谱序》,赞扬江氏历史渊源流长曰:“江氏其始根于汉,蔓于唐,赫然盛于宋。”

9、元至正十九年(1359)正月,朱元璋命升任知府的王显宗在郡中设学堂,召宋濂为婺州郡学《五经》师。之后有一天,三衢沈持正来到宋濂家中,交谈间介绍曰:“衢州因州有三衢山故取其名,三衢山在衢州属下常山县境内,因此衢州号称三衢大地。”此次交谈,沈持正盛赞了时任衢州路总管白景亮字明甫为人处事之贤明。宋濂于是联想起以前兰溪吴德基也盛称白侯之贤,于是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当即写成《书白衢州》一文。

10、C.剖符:又叫“剖竹”,帝王在建国之后。为封赏有功的诸侯将士,将符节剖分为君臣各执半,作为信守的约证。

11、元至正十八年(1358)三月,朱元璋军队攻取睦州,宋濂遣家人到诸暨勾无山中避难,因独自留下住在浦江很寂寞,便把平日积蓄的意见写成《诸子辩》。从跋上看,他著这书始于是年三月丙辰(十八日)之后,至六月壬午(十五日)脱稿,不满三个月即完成。由于家室屡次迁徙,没有书籍存留,单凭记忆,所以定得并不详细。《诸子辩·孙子》曰:《孙子》一卷,吴孙武撰,魏武帝注。自《始计》至《用间》,凡十三篇。……曰:“《兵势篇》不云乎:‘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九地篇》又不云乎:‘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斯固风后之遗说也。……”。

12、文言观止|史海探珠——《三国志·吕蒙传》

13、没有报纸,没有电视,没有网络。而他所处的地方,连县城都不是。但他却提前19年预见了元朝的灭亡。这简直就是一个谜。

14、虽然朱元璋好杀戮功臣,但是太子朱标是个仁义的孩子,经常在朱元璋要杀功臣的时候,担任“救火队长”,劝说朱元璋不要杀戮功臣。有一次,朱标的老师宋濂也因为胡惟庸案被卷入其中,其实倒不是宋濂本人和胡惟庸有什么关系。而是宋濂的孙子宋慎与胡惟庸有牵连,进而连累了宋濂一家。朱元璋在杀了宋濂孙子和儿子后,也想杀了宋濂。

15、王冕?王冕是浦江邻县诸暨人,元末著名诗人、画家。不少人应该背过他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曾在至正七年北游大都、塞北,并接触了不少高官。至正八年王冕南归,南归途中,正遇黄河决堤。这次游历让王冕目睹了元朝统治的腐败、百姓生活的悲惨,回到诸暨后便预言“天下将乱”。王冕死后宋濂曾为他作《王冕传》。另外很早之前笔者曾看到过现代某作者(忘记谁了)写的《宋濂传》,里边提到宋濂跟王冕有来往。如果宋濂跟王冕在至正九年前有过交往,那么王冕对时局的判断有可能也对宋濂产生了影响。

16、到了后来,随着对宋濂了解的加深,我才知道,我们小看当时的宋濂了。

17、明洪武十年(1377)前后,宋濂应休宁县令林温之请,为其父作《乐清男林府君墓志铭》云:“林邦福,字彦大,永嘉人。监常山务。沔阳绛巾贼起,江浙诸郡皆弗宁。时,浙省左丞高昌公出镇广信,专总戎事,署邦福常山尉,集义旅数千,淬砺戈予,使习坐作击刺之法,号令精明,部伍整饬。欲乘隙钞掠者,皆吐舌散去。以子温进士除休宁令,迎养解任。”

18、想要获取更多语文教学资料

19、文言观止丨子学遗珍——子路的形象

20、D.明太祖很尊重宋濂,但也曾秘密派人监视宋濂并试探其真假,可见其心性诡诈。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中秋节古诗大全50首四句(中秋节古诗大全50首手抄报120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