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简介资料20字(王安石的简介和诗词79句)
一、王安石的简介
1、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韩琦任扬州知府,王安石为签判,成了韩琦的幕僚。王安石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因此当差的时候时多来不及洗漱装扮。韩琦以为王安石夜夜寻欢作乐,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王安石也不辩解,只是说韩公不能知我,后来韩琦才发现王安石非常有才华。
2、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3、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神宗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召见王安石。王安石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神宗认同王安石的相关主张,要求其尽心辅佐,共同完成这一任务。
4、改革变法触及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加上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官吏借机敲诈盘剥,王安石处于“众疑群谤”之中,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1074年四月接受王安石辞去相位,再任江宁知府。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离间,至熙宁九年十月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过着闲居生活。
5、(唐诗三百首19)王之涣《凉州词/出塞》
6、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7、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罢相。
8、(唐诗三百首4)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9、同样,苏轼对王安石的不满也仅仅限于政治观念上,苏东坡不但在王安石落难之后写诗给他,说“从公已觉十年迟”,而且在代宋哲宗所拟的敕书中,高度评价自己的这位政敌,说正因为天意要托付“非常之大事”,才产生王安石这样的“希世之异人”,并称赞他“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期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10、王安石是北宋名臣,他倡导改革,但未能成功。此外,其文学地位在北宋也是首屈一指的。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王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开始推行新法,但由于保守派的阻挠以及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于熙宁九年罢相,此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11、(唐诗三百首34)孟浩然《留别王维》
12、(唐诗三百首18)王之涣《登鹳雀楼》
13、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端在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不外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刻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14、1085年,哲宗即位,年仅十岁,由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启用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为相,废除了大多数新法。王安石于翌年四月去世,葬于江宁半山园。王安石晚年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文公、临川先生。死后被追封为“太傅”;绍圣年间,赐谥号为“文”,配享神宗的庙庭;徽宗时,又配享文宣王庙。而钦宗时,皇帝下诏停止他文宣王庙配享。高宗采纳赵鼎、吕聪的意见,削去了其“舒王”的封号。
15、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7、王安石执政敢做敢为,矢志改革,王安石把“新故相除”看做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推动改革变法。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其散文
18、在文学上,他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19、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20、公元十一世纪后期宋朝的第六个皇帝神宗赵顼引用王安石,置三司条例司(财政税收设计委员会),创行新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桩大事。这事情的真意义,也只有我们今日在二十世纪末期,有了中国近代史的纵深,再加以西欧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才比以前的人看得更清楚。
二、王安石的简介和诗词
1、(唐诗三百首92)王维《赠郭给事》
2、王雱(一〇四四至一〇七六),字元澤,王安石長子。據《郡齋讀書志》、《東都事略》、《宋史》等記載,雱未冠時即著書數萬言。雖一生年僅三十三歲,而著述甚豐,有《論語口義》十卷、《孟子注》十四卷、《爾雅》、《老子注》二卷、《莊子內篇注》、《南華真經新傳》二十卷、《拾遺》一卷、《佛書義解》、《元澤先生文集》三十六卷。據記載,《三經新義》中的《尚書義》完全由王雱撰寫,《詩義》也有王雱的參與。可惜這樣龐大的著述,除《南華真經新傳》及《拾遺》全書傳世外,其他皆已亡佚。
3、诗歌:《明妃曲二首》《书湖阴先生壁》 《棋》 《泊船瓜洲》 《与薛肇明弈棋赌》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春夜》 《北山》 《葛溪驿》 《示长安君》 《郊行》《登飞来峰》《千秋岁引》《梅花》《明妃曲二首》《梅花》《元日》《登飞来峰》《商鞅》《书湖阴先生壁》《棋》《北山》《苏秦》《胡笳十八拍十八首》《梦中作》。
4、(唐诗三百首94)王维《秋夜曲》
5、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6、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7、(唐诗三百首66)王维《杂诗(其二)》
8、首联和颔联是重点突出了梅花独特的个性,还有自己对于梅花的喜爱,在这首诗中其实是夹杂着议论,所以在表现手法上不如前一首,但是同样很好理解,人们一读就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人们都怪梅花不愿意开,其实是不知道要到春天来临了之后,这满树的梅花才会在春风中尽情地绽放。灯前看到外面的梅花,觉得异常的艳丽,不时还送来阵阵清香,一场大雪之后,春天就应该回来了,到时梅花就会开得更加艳丽。
9、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到后来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官僚机构膨胀,军队开支过大等。到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常常入不敷出。而不限制兼并土地的政策,更是造成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宋神宗即位后,决心革除弊政,消除危机。公元1069年,他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希望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王安石实施的新法主要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通过新法的实施,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在全国各地兴修的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保甲法则增加了国家军事力量。王安石变法对巩固宋王朝的统治、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王安石变法最终还是失败了。
10、(唐诗三百首*)王维《使至塞上》
11、(参考答案)C(“红袖”不是诗人自己的衣袖,而是指女子的衣袖,代指酒宴上陪酒的歌妓。颈联意思是梅花绽放,让文人雅士诗兴大发,聚在一起饮酒写诗,他们催促(“趣”通“促”,催促)歌妓频频传杯饮酒,酣饮得痛快淋漓。)
12、分享是美德,点个在看是支持
13、D.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14、抚州王安石纪念馆,于1986年11月建成对外开放。纪念馆占地20亩,
15、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
16、基于这种观点,我们可以把这段历史题材整个的拿出来重新商榷检讨。
17、人们责怪梅花为什么迟迟不肯开放,原来梅花迟开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梅花有玉容,清香四溢,凌雪绽放,艳压春芳。文人雅士面对梅花,诗兴大发,笔走龙蛇,让歌女们传杯,酒兴盎然。世俗之人只喜爱艳丽妖娆的桃花杏花,却看不到梅花的高洁品质。
18、(唐诗三百首50)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19、A.首联诗人借世俗之人对梅花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20、来源:《中国大历史》,作者:黄仁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三、王安石的简介资料20字
1、(唐诗三百首53)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2、频繁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3、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宋哲宗赵煦即位,改元元祐,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哲宗即位后,加王安石为司空。
4、王安石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并以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至覆灭的事实为例,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但仁宗并未采纳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5、肯:岂肯,怎愿。卷土来:即卷土重来。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6、清廉朴素: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7、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
8、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9、变法背景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土地不断遭蚕食。宋朝内部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10、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通过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国家增加了“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新的财政收入项目,在发展生产、均平赋税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
11、《桂枝香·金陵怀古》、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 、《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 《清平乐·留春不住》、《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千秋岁引·秋景》、《菩萨蛮·集句》、《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12、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13、至于抽累进税,更是技术上为难的问题。于是只在鼓励小自耕农各安本业,又竭力防制兼并,更以极低的税率,扁平的向全国征收。而且小民收入浅薄,也不能供应法庭审判的费用,于是民法长期间没有进展,政府则提倡各人自我约束和对人谦让。在行政方面说也就是不注意真切,不讲究效率。
14、王安石的论说文,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结构谨严,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为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
15、(唐诗三百首35)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16、王安石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有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
17、(唐诗三百首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8、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
19、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群臣诉说免行钱之害,神宗满面愁容,欲罢除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认为天灾即使尧舜时代也无法避免,派人治理即可。监安上门郑侠反对变法,绘制流民旱灾困苦图献给神宗,并上疏论新法过失,力谏罢相王安石。
20、《字說》原本以何爲序,今不可見。惟《甕牖閒評》卷四云“《字說》於種字韻中入穜字”,楊時《字說辨》各條之次序亦以韻爲次,則《字說》蓋以韻分卷。至其所用何韻,如何分卷,皆不可攷。今則以成書於治平中之《集韻》爲韻部劃分之標準。以其存者不多,故暫不分卷。要之,本次輯錄,其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字說》之原貌不敢斷言,惟庶幾求其貼近而已。
四、王安石的简介30字
1、由於宋神宗熙寧期間的變法由王安石主導,王雱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的輔助作用,因此在新法被整體否定的語境下,宋人筆記以至正史之中對王雱頗多貶詞。《宋史》即載雱“爲人慓悍陰刻,無所顧忌……常稱商鞅爲豪傑之士,言不誅異議者法不行。安石與程顥語,雱囚首跣足,攜婦人冠以出,問父所言何事。曰:‘以新法數爲人所阻,故與程君議。’雱大言曰:‘梟韓琦、富弼之頭於市,則法行矣。’”此條記載的史源應該是北宋邵伯溫的《聞見錄》。今人已有駁此記載之不實,未必實有是事,然卻可由此窺見當時之人對於王雱的認識。在反變法派的眼中,王雱基本屬於大言不慚、殘忍囂張的人物。
2、谥号:文 世称王文公
3、(唐诗三百首57)王昌龄《长信怨》
4、(唐诗三百首75)王维《汉江临泛》
5、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6、(唐诗三百首40)李颀《送魏万之京》
7、王安石,生于1021年12月18日,逝于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赠太傅。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8、改变“积贫积弱”的现象是王安石变法的总方针,富国强兵是变法的总目的。通过“强兵之法”的推行,积弱局面得以缓解,北宋国力有所增强。
9、如此可能引起热心的皇帝相信反改革派必是有意从中作梗。并且每次朝廷改变宗旨,也确是权臣扩张势力扶植私人的机会。可是我们仍不当忘记,在中国官僚主义的体系内,政府局部的经商,通常没有好结果的。王莽、桑弘羊、韦坚和刘晏已是一串好例子。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两方面的距离都相去过远。
10、散文:《伤仲永》《登飞来峰》《上仁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材论》《游褒禅山记》《读孟尝君传》《慈溪县学记》《扬州新园亭记》《上人书》《祭欧阳文忠公文》。
11、(唐诗三百首25)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2、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东坡见之,叹曰:“此老乃野狐精也!”作:“登临送目,正故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其中,不少是在变法途中写的,来激励自己。▲
13、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14、王安石再相一年九个月,终被罢免,皇帝给了他一个公爵和节度使的头衔,而实际的职位,则是“判江宁府”,也就是归返到他起先在神宗手下第一个官职。
15、(唐诗三百首43)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16、《宋史》食货志又提出神宗赵顼时内殿库房所积绢三十二库都已积满,更再积羡赢为二十库。如此庞大的物资,实在有以用商业方式管理处置之必要。最低限度也要让它和民间的市场交流。而民间商业的组织也可以藉此发展成熟,因之能对政府的财政经理和军需工业作第二线和第三线的支持。
17、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18、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二年(1042)考中进士,嘉A年间当度支判官,奏上万言书,以求变法。熙宁二年(1069)当参知政事,第二年拜相,并推行新法,后来被罢免宰相一职。元丰年间又当上了左仆射,封为荆国公。元A元年去世,谥号为“文”。他传世的作品有《过从帖》、《楞严经旨要》。
19、改变“积贫积弱”的现象是王安石变法的总方针,富国强兵是变法的总目的。通过“强兵之法”的推行,积弱局面得以缓解,北宋国力有所增强。保甲法的推行,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裁兵法提高了军队士兵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