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心经播放97条

2023-11-09 10:40:44

佛经

1、佛经在线听经

(1)、疑问品第三。回答了居士的问题:什么是功德?为什么梁武帝建寺庙没有功德?指出见性是功,平等是德!还带了那些居士去了一趟西方极乐世界,最后指出居士在家应该如何修行。

(2)、按照佛教的派别来分,可以分为小乘佛教三藏、大乘佛教三藏和密宗三藏。

(3)、经典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有佛。经典就是佛的法身所在之处,我们要恭恭敬敬,将放置经典的地方,整理得干干净净,不要有一种污秽的行为。

(4)、中zhong一声,声母翘舌音,韵母后鼻音。的de轻声。

(5)、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

(6)、到底该从哪些佛经读起?“佛教十三经”从数不清的佛经读本中脱颖而出。

(7)、读诵佛经的时间长短,一般没有特别的要求,视自己的精进程度而定。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所以也没有过多的硬性规定。

(8)、语言朴实却富有哲理。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心态,是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9)、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10)、《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

(11)、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净行品等。

(12)、佛说长阿含经|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  

(13)、最开始佛教传入中国,主要通过佛经。当时的修行人非常重视文字,对佛经求知若渴,翻译了一遍又一遍,就是为了求其真义。唐朝玄奘大师去西天取经也是为此。当时佛经很少,翻译得更是参差不齐。玄奘取经回来以后,开展了大量的翻译工作,对我们熟知的《心经》《金刚经》又重新翻译了一遍。为什么重新翻译?当然是因为前人翻译的不好。我知道《金刚经》翻译就有六七个版本。由此可见,当时对文字般若有多么重视!

(14)、当一滴水放在什么地方不会干涸?佛陀告诉我们,是放到大海中。

(15)、“湖北蕲州黄梅东禅寺请的,其方丈是五祖宏忍大师,门下有一千多人呢。我上次去听法,忍大师说经常诵《金刚经》能当下开悟,立马成佛呢!”

(16)、再来看现代天文学的发现,包括地球在内的众多星球构成太阳系。又有无数个太阳系一样的星系构成银河系,一个银河系里包含了约4000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团、星云等等。把人类的观察放得更远更远,银河系在宇宙中又只是沧海一粟。现代天文学实证的这些,与佛经中的描述何其相似。

(17)、人类为了知一切、了知生命,已经运用各种科学技术。向外看,去探索无尽的宇宙及其本质和规律,向内看,去寻找生命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或许,正应了前中科大校长、科学家朱清时教授曾说的一句话,“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18)、“咱们一定有缘。我给你十两银子,你安顿好老母亲,然后去求法吧。”

(19)、此经被称为‘成佛的妙法’,经中有原文称此经为‘经中第一’,可见其重要性。此经也比较长,有28品,但也是比较容易读的。需要注意的是:此经中佛理至深,读此经前读者一定要对佛陀有绝对的信心,否则如读了又不信,乃至谤经,反而可能遭大恶报,不如不读。佛讲此经之前,就有5000弟子及居士自己主动离开,因为他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业障所阻,得少为足,不愿意听。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缘足够,对佛有绝对的信心,绝不会诽谤此经,当然应尽快找来看,大有益处。

(20)、“哟,你来自南方蛮夷之地,獦獠之人,居然也想做佛啊!”

2、佛经心经播放

(1)、《大般若经》、《放光般若》、《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学品般若》、《胜天王所说般若》、《仁王护国般若经》、《实相般若》、《文殊般若》。

(2)、值得注意的是:读诵经典有个大的前提,那就是念经时不要打扰到其他人,不要让别人生起烦恼就好。否则对别人、对自己都会造成伤害。

(3)、有一种说法是‘净土五经’,即修净土读这五经就够了,其他经完全不读都没关系,主要是强调修行的专一。那这‘净土五经’就是此三经外加上《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均包含在上面的推荐中。

(4)、他说:“因佛教的经典重在传真,重在正确,而不重在辞藻文采;重在读者易解,而不重在古雅。故译经大师以‘不加文饰,令易晓,不失本义’相勉。”

(5)、其实不必担心,这种情况少之又少,可以说是特例。

(6)、这些佛经又是由反语翻成汉语没有错误吗?就像英文翻译成汉文一样不能表达原著的思想。 当时由梵文翻译成汉文,有鸠摩罗什,玄奘等这些大德。他们都是开悟的人,他们都不是普通人。并且翻译的时候呢,也不是自己在翻译。是有几百人组成的一个大译场在一起翻译。

(7)、以天为被,以地为床。足矣。万物之灵的人,更知道懂佛敬佛。: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8)、我们古来大德,从唐朝的时代,对那个经啊,特别我们那个老院长,朱富嘉居士。他拿着经,我见过好多次,只要拿着佛经,非常恭敬,两手端着。现在我们看四众弟子,对佛经不注重:“这是印刷品,多得很,一印就好”。没有原本,你拿什么印啊?!

(9)、从前,有个小孩,老爸本来在京城做官,由于过于正直,被降职到广东一带,不久就死了。留下小孩跟母亲相依为命。母亲还有病,小孩每天上山砍柴,挑到集市上卖些钱,买回些粮食,和母亲一起艰难度日。

(10)、▲山幢形:哈勃望远镜摄到的高清晰云柱,头尾有4光年长度

(11)、经,一般被认为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它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

(12)、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净行品等。

(13)、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净行品等。

(14)、胡适尤其推崇《维摩诘经》,说它是“半小说,半戏剧的作品,译出之后,在文学界与美术界的影响最大。”

(15)、走了一个来月,小伙子终于来到了东禅寺,拜见老和尚忍大师。

(16)、这部经很短,数百字,但佛理讲得很深,也较易读。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就可能获得很好的成就。

(17)、佛经真的那么难懂么?我以前也这么认为,后来彻底改变了看法。不是因为我现在水平高能看懂佛经,而是因为发现有好多佛经其实很好懂,只是我之前不知道哪些佛经是这样子的。例如,由“外国人”写的经书难懂,由中国人写的经书就容易懂;直接讲道理的佛经难懂,直接讲故事的佛经容易懂。

(18)、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崭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19)、抱着这样的初心,他时刻谨记恩师的教导,一刻也不懈怠。

(20)、话说五祖忍大师安排惠能去后院打杂,之后也没有特别的传授,连剃度都没有,所以惠能当时不算是真和尚,平时也不跟其他和尚一起上早课晚课的。

3、佛经大全app

(1)、经文中有很多智慧,不只是对于出家修行人有帮助,对我们在家人一样有帮助,这些我接着讲。

(2)、我做小和尚的时候,曾经请教过师父:“经里面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师父却说:“多读呀!多读几次就会懂的。别人告诉你的有限,自己熟读了,自然懂得更多。”当初我颇觉怀疑,现在却不由得不相信了。

(3)、自古大德都不写书,写书的都不是大德。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在孔子死后,根据孔子的言行儿,记录出一本书,名字叫做论语。

(4)、释迦牟尼佛还指出,这些小千世界有的“犹如周罗”,也就是说不仅呈圆形,还带螺旋状。现在所发现的银河系,恰是如此!

(5)、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6)、不论大、小乘的佛教徒都相信临命终时,亲友为亡者以做佛事来超度的功德。我们通常以诵经来超度亡者。我们的禅中心有一位西方人,一向只知参禅打坐,结果,他的一位挚友于去年过世了,他就来问我:“师父呀!我的朋友过世了,怎么办呢?可以用打坐来帮助他吗?”我告诉他:“你还是诵经吧!”因为这个关头,打坐不如诵经来得直接有利。

(7)、至于思想性的佛学论著,那是供给研究用的而不是通俗用的,自然不能要求他们写得像《西游记》和《水浒传》一样。虽然近代的日本佛教界,已在试用西洋的哲学名词表达佛教思想,但也不能全部西洋化,否则便不成其为佛教而失去了佛教的面貌。

(8)、第三结集——公元前二百五十年时,阿育王笃信佛法,外道穷于衣食,乃作比丘形,混入佛教中,改篡佛典,扰乱教义,佛徒不能辨,被诱入邪见者甚众。时有六万比丘,聚谋挽救之策,结果选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连帝须为上首,集于波吒利弗城(即华氏城),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为第三次结集。

(9)、2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丽藏本,繁体注音)

(10)、其把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的,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分类,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分类。经、律、论所载内容分别:

(11)、前面经典多是讲修行、开智慧、教人成佛的,如果你要修行成佛,那当然要看上面的三大‘经中之王’,如果你要消灾、免祸、求福、避免遭三恶道苦,那么首选《地藏经》。现代人业障深重,修行不易,如果难以向上追求,那么首先要避免向下堕落遭苦,这时就最好多读《地藏经》了。消除罪障、积累功德,也是上求佛道之正路。

(12)、其实,如果真想看佛经,应该先由《阿含经》看起,接著看《法华经》《华严经》《涅槃经》《般若经》,那么,我敢保证他绝不会觉得佛教的经典比耶教的《新约》《旧约》更加难懂而更加使人厌烦。

(13)、同时,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应当也是一个佛法的传布者,对于弘扬佛法的技术来说,为了使得异教徒们改信佛教,或者为了摄化那些正在徘徊于佛教及异教信仰之间的人们来皈依佛教,对于宗教比较学的知识,乃是非常重要的。

(14)、“吵什么吵,写的什么玩意儿啊?!告诉你:没!见!性!你们接着念神秀写的偈子!”

(15)、所以在佛经之中有著许多互相出入、矛盾乃至时间倒置的记载,尤其关于论典的部分(佛教有经律论等三藏,经律的性质相似基督教的《新约》《旧约》,论典的性质相当于基督教的神学书),因为多半是出于各派论师的撰著,不同的见解更多。

(16)、我哥只有初中文化,我送了他一本《六祖坛经》,他看得不亦乐乎,说很好懂。

(17)、▲江河形:编号为NGC4676的星系,距离地球约三亿光年

(18)、那么这些佛经,都是弟子记录的没有错误吗? 释迦摩尼佛走后,一本书也没有留下来。释迦牟尼佛讲经四十八年,是在用声音来讲而不是写作。为了能让后世的人们也学习到佛法,他的弟子们就把佛在世所讲的话,记录下来,汇集成经。当时有500阿罗汉,都是开悟的人。还有记忆力最好的阿难。佛经就是这么被记录下来的,他们一句一句的回忆,如果在场的500人都说佛说过这句话,才把这句话记录在佛经里。就是这么严谨,就是这么准确。

(19)、所以人生在世,能看一看佛经还是很了不得的。其实《无量寿经》最为关键,整本厚厚的《华严经》,都是为无量寿经做的前言和导入部分。可见《无量寿经》的重要性。

(20)、本文仅作通俗性及一般性的皮相介绍,至于更进一步的研究指导,不是本文的范围了。

4、佛经阿弥陀佛佛歌

(1)、明太祖朱元璋痴迷《金刚经》,反复抄经多达几百遍;

(2)、如果有机会,同学们还是可以尝试多到寺院里面参与大众共修的。

(3)、为了研习佛教文化,他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

(4)、当然,如果实在是害怕的话,那就选择白天念经好了,毕竟,念经是为了让自己安心,而不是让自己闹心,不是吗?

(5)、阿波陀那,此译譬喻,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6)、这个问题应当分做两面来讲:一面是否定的,一面又是肯定的。

(7)、整个《六祖坛经》大概讲的就是这么个故事,不到两万字,分成了十品,就像一本小说的十章一样。一方面是讲故事,另一方面把佛法道理融入其中。

(8)、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十种魔业十种舍离魔业

(9)、阇陀伽,此为本生经,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

(10)、惠能之前的那些修行人,一个个都满腹经文、能说会道、仪表堂堂!惠能呢?南方人,普通话一定说不好,长得也不好看,更关键的是,他还不识字!天啊,这样的人都开悟成佛了!可以想象当时给那些修行人的冲击力有多大!

(11)、我记得义净三藏法师到印度去取经。唐朝那个时候,最早是法显法师,其次是玄奘法师,最后是义净三藏法师。他写了两首诗,就形容不尊重法的人。他说:“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那个时候,去印度求法的人很多,“去人成百归无十”,去一百个人,十个人回来也没有,“后者焉知前者难”。说后来的,我们的四众道友啊,读经的,不知道这个经怎么来的。前人啊,为了翻这个经,他经过好多的苦难,用生命去换来的!所以他说,在晋宋齐梁唐代那个时候,一般的、发大心的菩萨、高僧,离开长安到印度去求经,去一百个人,回来的不见几个。我们所知道的是法显、玄奘、义净,剩下的,或者去了没学成,回来也贡献不大;或者在半路上就死了。后来读佛经的人,你哪知道前人那时的辛苦啊!“后者焉知前者难”!

(12)、时时读经就像是时时用明镜来照心一样,烦恼无明就会减少。

(13)、我教导学生,读经时要都摄六根,口里专意念诵,耳朵仔细倾听念出来的声音,不必去理会经文的意思。独自自修的时候,因为别无选择,只好自念自听。

(14)、坐禅品第五。告诉大家什么是坐禅,如何坐禅。并指出了坐禅的一些误区,通俗易懂,文字优美。何为禅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

(15)、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

(16)、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有许多佛经表达的是佛之“心印”,故达摩把《楞伽》付与慧可(神光),说可以“印心”。至黄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刚经》印心。对照《楞伽》,则认为香严击竹后是“自共相建立。”

(17)、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有许多佛经表达的是佛之“心印”,故达摩把《楞伽》付与慧可(神光),说可以“印心”。至黄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刚经》印心。对照《楞伽》,则认为香严击竹后是“自共相建立。”

(18)、其把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的,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分类,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分类。经、律、论所载内容分别:

(19)、诵经可以超度新死亡灵,同样也可以追荐亡故已久的死者,只是力量小得多。因为死者可能早已转世了,不能来听经,但是替他诵经做佛事,帮他结其他众生的善缘,仍是不无帮助。

(20)、“好了好了,我帮你写。你要是得到衣钵,记得先度我啊。”

5、佛经大全心经抄写

(1)、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非物,则物可物。以物非物,则物非物。

(2)、“来来来,我要传衣钵了啊。你们每个人写一首偈诗,谁写得明心见性了,我就把衣钵传给他,我是五祖他就是六祖啦!”

(3)、的确如此,只要能“一念”代“万念”,然后“念”得人空法空。你再看《维摩诘所说经》中说:“菩提烦恼无异境界”一句,你不达到一定程度根本无法领会,只有当你能“转”能“化”后才能深会其意。又如灵云的禅诗:“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今日更不疑。”又如药山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也是一样的道理。

(4)、当然,我说的好懂,是指经文描述很接近现在的白话文,容易看懂,而且故事性强、原汁原味,没有翻译过,没有其它经典的中提到的类似“须弥山”、“三藐三菩提”等名词。经文容易看懂,并不意味着经义简单。《六祖坛经》称为经,包含的智慧可不简单。这正是这部经典珍贵之处:既能让初学者容易入门,又可为修行人指点迷津。

(5)、在佛教中,“色”一般不是指颜色或女色,而是代表着物质。但色界享受的不是物质,而是禅悦的喜乐,是精神方面的。如果我们能布施并受持五戒十善,将自己拥有的钱财、掌握的技术、具有的能力施舍给他人,再以戒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净化自己的德行,可以升到欲界六天。但要到层次更高色界天的就不够了,还必须修习禅定。

(6)、佛法智慧深不可测,佛说,整个世界是无边无际的,有数不尽的小世界,还有其他生命体的存在,也不能忽视时间这个重要的维度。

(7)、周围有很多朋友,喜欢佛学,喜欢禅,但从不读佛经,我问为什么?回答是:看不懂啊!

(8)、前面经典多是讲修行、开智慧、教人成佛的,如果你要修行成佛,那当然要看上面的三大‘经中之王’,如果你要消灾、免祸、求福、避免遭三恶道苦,那么首选《地藏经》。现代人业障深重,修行不易,如果难以向上追求,那么首先要避免向下堕落遭苦,这时就最好多读《地藏经》了。消除罪障、积累功德,也是上求佛道之正路。

(9)、大藏经又名一切经,是后世的人搜集的佛经,汇集起来的。大藏经有很多种类,现在用得多的是日本修订的《大正藏》和中国清代修订的《乾隆大藏经》。

(10)、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

(11)、佛教将宗教的层次分为五乘,已如上文约略介绍过了,这五乘都是善的,下级的人乘与天乘,虽未解脱生死,然已行了五戒十善。依照佛教的尺度衡量,除了佛教之外的一切宗教,都属人天的范围;能为人天的善业而努力,当然不能看做是罪人了。

(12)、附带的,这里有两个观念请大家留意:第我们自己平常就要常常听经闻法,自求多福。不要等到死后才由别人来代劳。第经上说“三七日或七七日”,指的是从临终之日算起至二十一天或四十九天内,要尽快替死者做布施、设供、诵经、念佛号等的佛事,而不是叫你等到那时才做。

(13)、顿渐品第八。这一品讲神秀的弟子过来盗法,被惠能发现了,于是展开了“南能北秀”的隔空斗法的故事。都是禅宗,两种不同的修行方法,对比之下,高下立现。讲戒定慧: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不乱自性定。

(14)、于是老和尚把小伙子安排到后院打杂去了,具体工作是破柴踏碓,也就是舂米的工作。这一干就是八个月!

(15)、这种对文字的重视,已经走入了一个极端,过犹不及。真正的道,是不会走极端的。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修行人:惠能。关键是惠能不识字,但人家照样成佛作祖了!

(16)、看一看佛教的历史,还是蛮好玩的,至少比我之前想象中的好玩。这个情节,让我想起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17)、论是对经、律等佛典中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认为是菩萨或各派的论师所做,可也有一些极少数的论被认为是佛自己做的。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关于中秋的名言诗句有哪些64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