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说说唐诗(精选26条)
课文说说唐诗
1、大家可能都知道杜牧是风流有名的“十年一觉杨州梦,博得青楼薄幸名”。但是,就连杜牧这样风流倜傥的才子,也曾经与一位歌女深宵话别,难分难舍,写下“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样缠绵深情的诗句,这哪里是后代的浮艳轻佻之作能比得上的!
2、李商隐与杜牧都是博学多识、才华盖世的士人,不仅仅是诗人。正是他们压抑的才华得不到实现,才成全了他们美丽的诗歌,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诗歌,正是他们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证明。
3、《尚书》有一句老话:人为万物之灵。表明,人的生命,是天地间最美好的事物。这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的发现。
4、第一部分:宇宙中的月亮。关键词:精灵。透明之镜。等待。
5、李白经常对月独酌,据说李白死的时候,就是在小船上夜饮,站在船头“举杯邀明月”,往前跨了一步,掉水里淹死了。以前曾经看过濮存昕演的话剧《李白》,非常的精彩,以后如果有机会再演的话,建议大家去看一看。话剧的最后,李白手捻胡须,定格在“举头望明月”这个动作上,引人无限遐想。
6、唐诗是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振作生命的活气的。读到不少唐诗,真的就是“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心花怒放的感觉。这也是我们喜欢唐诗的一个原因,叶嘉莹教授接着马一浮先生的话说,诗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不死的心灵。这也是唐诗是不死的心灵的一个原因。
7、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给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衔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8、学习唐诗,首先要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从公元618年到907年,从现在往前算,也就是1400年前到1100年前,前后290年,分成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其中初唐100年,国家从战乱到统虽然经历了武则天废唐立周,但国家整体上是在蓬勃发展。之后的盛唐有50年,唐玄宗和杨贵妃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颠峰。盛唐最后发生了安史之乱,持续了8年,把国家搞得疲惫不堪。安史之乱之后就是中唐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60年间,各种变革,试图恢复盛唐的繁荣。最后是晚唐,有80年,大唐已经走向尾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后来又有了黄巢起义,彻底不行了。
9、又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听起来诗人好感伤呀,怜香惜玉的一个样子,但你没有读懂:你想一下诗人半夜里被风雨声惊醒,但清晨又是一个好天气,又是一个春光明媚,他也又是一个好心情,躺在被窝里,听叽叽喳喳鸟儿窗前啼叫,阳光透过窗格儿满满地洒进来,好不开心?
10、春、江、花、月五字中,月字最重要(可分为宇宙中的月亮,人心中的月亮)
11、再说佛教。佛教应该分开,它的社会影响是消极的,负面的,而他的人文意义却是积极的,正面的。譬如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寒时寒杀阇梨,热时热杀阇梨。非常刚健、积极。莲花的喻象更是这样。禅宗是很有自主性的。王维佞佛,但也写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雄浑刚健的边塞诗,没有人说王维会贬抑自己的生命的。更重要的是他的那些田园诗,也是围绕着人心美好的体验。
12、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是表达朋友之情的名篇,非常质朴。
13、他认为苦吟就是从原先的以写诗为手段(科举功名),变成了以写诗自身为目的(为写诗而写诗)。这样就可以更充分、更纯粹地从写诗的精神创造活动中,得到才华的表现,得到精神生命的安顿。所以,依我的观点看,晚唐尽才的诗歌崇拜,骨子里是盛唐尽气的诗歌精神的转化形式。
14、这似乎有点玄了。有没有真身,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论证的事情。但是我这里姑且将它作一个比喻:人生有很多幻身、化身,是这当中那个比较有力量、自己也比较爱之惜之的那个自我,而且是直觉的美好。
15、佛家与道家,在诗歌中不仅不是舍弃生命的,而且还是增加生命的美好的。只不过是从另外的方面来勉励生命。道家的超越精神与佛家的清洁境界,完全是创造性的,说佛教和道家是否定生命,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没有了佛家和道家,中国的文化精神就不完整。
16、 méizi xiǎo xī fàn zhōu bùjiǎn
17、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18、初盛唐的人要是失恋了,痛苦了,说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就会洒然一笑,心情好起来了。
19、他的学生,也是台湾著名的学者蔡仁厚教授,更明确地说,唐代人只是“尽才、尽情、尽气”,而却不太能够,甚至不能够“尽心、尽性、尽伦”。因此,“唐代(是)‘才情气’的世界。”这样的说法,虽然有道理,却有二元论的简单化,将“心性理”与“才情气”,简单地打成两截了。这等于说唐人只知道挥洒才情气,不懂得尽心尽理,这是不一定正确的。
20、《长恨歌》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君王回看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一个句子缩呈示了一幅对比强烈的画面;一边是代表战争、代表权力、代表无情的历史的一头高大的骏马,而另一边也是代表美、代表感性、代表柔情与弱者的蛾眉。我们会想到那个“江州司马春衫湿”的诗人,真的是一个大情种。
21、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
22、我常讲诗歌,也常常想起了杭州的西湖边上,花港观鱼的旁边,曾经住着近代的老先生、仙风道骨的诗人马一浮先生。马先生说,诗是什么呢?马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
23、边塞诗在盛唐是豪迈的,到了中唐,风格就变了,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已经不是豪迈了,而是幽怨,不是视死如归,而是思乡心切了。到了晚唐,边塞诗又变成“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从幽怨,变成了悲情。
24、李白这个辞语,几乎成为真正的文人自爱的一个美好的理想。我的朋友邓小军教授写文章,说李诗有一个意象系统,即太阳月亮长江黄河,有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之美。他把他的生命、才情,挥洒到那上面去了。他连普通的差别送别,都要写到天上去。
25、有关唐诗学的一些关键词,譬如盛唐气象、兴寄风骨、诗赋取士、诗史精神、歌诗合为事而作、讽谏诗等,都指向刚健有为、向社会负责、以天下有道的关怀,做到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