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额吉说说(精选41条)
草原额吉说说
1、那是在我记得,是61年冬天,那一年,在我的印象中,风雪下得挺大,我们旗里头粮食已经运不进来了,我们这个阿姨当时为了给我们弄吃的,就只能去化德,去那儿买粮食。
2、35年过去了,如今,我不知回去了多少次,每次总是大包小包地给妈妈带去许多好看的东西、好吃的东西,却总觉难以报答妈妈,愧对她老人家的养育之恩。草原深处的家,是妈妈生活的地方,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常常夜半醒来,还记着我在梦中从劝业场找到了一条回草原的近路,心里想,早知有近道,就可以天天回去看妈妈了。常感叹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下乡时不知自己是在天堂,不知蒙族妈妈的怀抱最温暖。
3、我知道我应该尊重我妈的遗愿,但是我不舍得。
4、后来我知道,妈妈那时五十岁,丈夫身体不好,只能做些简单的家务活儿。全家里外大事小事都要妈妈一人支撑着。十六岁的女儿最大,从小双腿因骨结核常年溃烂,全家人都要照顾她。大儿子十五岁,其他两个儿子还在上小学。至今想起来,我仍十分羞愧。那时我十九岁了,两手空空地走进这个家门,和他们抢吃一锅饭,分红时,还要从每群羊的固定工分中拿走属于知青政策中“同工同酬”的那部分给我。虽然日子过得很艰难,妈妈还是敞开她温暖的怀抱,接纳被城市人“送”出的孩子。(草原额吉说说)。
5、巴特尔:内蒙人特别好,实在,心胸开阔。草原是特别美好的,给人一种安定感觉。(草原额吉说说)。
6、令人惊奇的是,当我们一行人走进家门的时候,妈妈虽然不能像以往那样迎出门外,却仍是身着蒙古袍,端庄地坐在炕头,虽然已经无力站起来,却仍然微笑着张开双臂,将这些远道而来的孩子们拥入怀中。当时不止我,同去的几位知青个个热泪盈眶。
7、2015年8月,拍摄于阿日昆都楞镇民族服饰展上,镇里每家的额吉和年轻的姑娘们都会这种蒙古族传统手工刺绣。
8、她是草原上的英雄母亲,养育了28名上海孤儿;她是当地妇女的“保护神”,自学妇产科知识、先后挽救40多位年轻母亲的生命。她用真情付出诠释了人间大爱,她就是“人民楷模”都贵玛。
9、在我读《梦中的额吉》文学本的时候,数度泪盈于睫。这份人间大爱感动了我。希望我能够用有声语言将这份大爱传播给更多的人!
10、巴特尔|张利华|马援|格日乐|张月英|李炎飚
11、1970年5月,刚刚结束“内人d”平反工作的军代表进驻我队。当时,因种种原因,当地个别农牧民和知青的关系有些紧张。军代表和大队革委会为我们办了三天学习班,学习中央文件精神,谈个人感受,讲民族团结。学习班后,一直住在集体宿舍的三四十名知青被下放到各个牧点,到蒙古包中和牧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以便更好地接受贫下中牧的再教育。
12、额吉是孩子们的母亲,而草原就是所有额吉的母亲
13、20下乡五十年我们回到草原,乡亲们为知青定制了蒙古坎肩,亲情难忘。
14、1979年春天,我就要离开生活10年的草原了,除了简单的行李外,我将其余的生活用品给妈妈送去,向她老人家道别。十年了,妈妈的背更驼了,中上等身材的她个子变矮了,草原的风霜雪雨,在妈妈的脸上蚀下深深的皱纹。妈妈摸着我的头发,擦去我脸上的泪水,轻轻地说:“你能回到自己妈妈身边,我也就放心了。你刚来的时候,个子又小,人又瘦,现在长成了温都勒胡罕(大个子姑娘),你是在草原上长大的,无论走到哪儿,要记着草原,有时间要回来看看。想吃羊肉和奶食就来信,让弟弟、妹妹给你寄去……”当我问妈妈希望我给她买什么东西时,妈妈抬起头,眯着眼睛,轻轻地说:“你再来看我时,能给我带个好看的保温瓶,要铁皮带花的,我就很高兴了。”
15、2016年7月,拍摄于阿尔山大本营,年迈的额吉把上前行礼的孙媳妇抱进怀里,在耳边说了半天话,才颤颤巍巍地把孙媳妇请进蒙古包。
16、2017年8月,拍摄于格日朝鲁夏营地,老额吉和老伴虽已年迈,但每年夏天还会转场到夏营地放牧。
17、马援:我觉得我是在内蒙长大的,我的亲人也是在内蒙,而且是内蒙接纳了我。
18、与都贵玛额吉的温馨时刻,深深的烙印在每个人心里。这是一种信念,是对中华儿女一家亲的坚定理想;这是一种态度,是对“人民楷模”的无限崇敬;这是一种情怀,是对“草原额吉”的深深眷恋。
19、在那里拿上粮食,背上粮食(一百多斤)再回来,从现在来看,就是四十五公里,但是那时候,没有路,而且那种风雪一刮以后,把路整个都盖住了。
20、与以往唯一不同的是,妈妈脸上破溃的伤口里填充着纸巾,虽然疼痛难忍,她仍拿出自己锁在柜子里的冰糖,分到每个人的手中。我每次回来,总是一进门就先吃冰糖,而这一次我把冰糖包好,舍不得再吃掉了。直到今天,它仍保存在我的柜子里。
21、2016年9月,拍摄于东乌珠穆沁旗牧民夏营地,女主人正在熟练地熬制奶皮子。
22、仰望源于草原在我心中神圣的地位,而平视的视角让镜头里的影像更接近生活的真实。我坚信生活的真实远远超出摄影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肖像到生活场景,我只是努力地去发现,不去评判,但心灵却在拍摄过程中一次次被打动。
23、在额吉家住过的知青们来看望额吉,左一是额吉的儿子
24、张利华:肯定会一辈子留在内蒙的。都吃的内蒙的水,内蒙的羊肉,内蒙的面长大的。
25、会经常想起她。一说起来有时候喝酒啥的,一说起来就流眼泪。(她对我)很重要,她基本上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26、2016年9月,拍摄于白音花牧民夏营地,最后的牧民搬迁户在准备搬迁,这是他们一家在这片草地上的最后一顿饭。
27、纪录片《梦中的额吉》第一集将于今日22:00,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探索·发现》节目播出,敬请收看。
28、2015年3月,拍摄于阿日昆都楞镇,85岁老额吉怀里抱着的是刚刚出生三天羸弱的羊羔。今年的接羔率比往年低,很多小羊羔出生一到两天后就死亡了。
29、2016年7月,拍摄于阿日昆都楞镇,老额吉是全国人大代表,应邀参加镇上那达慕的民族服饰展。
30、一见我就坐在地上了,好像那个感觉就是,一点精神也没有了,就是昏倒那种感觉。
31、2016年9月,拍摄于白音花牧民夏营地,额吉们在用熟好的皮子给孩子做蒙古袍。女主人说他们一直保留着蒙古族生活习惯,但蒙古袍只有在节日和重要的日子里才穿,平时穿戴的都是市场上买来的汉族服饰。
32、妈妈夫妻俩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再加上我,一家七口人挤在一个只有五个哈那(组成蒙古包的圆围,由木棍和牛皮绳制作的可折叠、便于拆装的网状栏,蒙古包的大小由哈那的数目而定)的蒙古包里,很是拥挤。另一座蒙古包更是破旧,只有四个哈那,地上杂乱无章地堆放着马靴子、马绊子、背篓等物品,木架上常年放着牛羊肉。此时五月份,肉已经风干了,散发着一股说不出来的味道。
33、返回天津后,三十岁的我忙于学业、事业、家庭、孩子。有十年未能回到草原,未能去见妈妈。虽有书信来往,但终究难解思念之苦。直到1992年,我的孩子五岁时,我终于可以带孩子重返草原。从那儿以后,我每年都要回去一两趟。妈妈年岁大了,身体佝着,牙也掉了,每天仍坚持劳作,听弟弟、妹妹说,每到寒暑假,妈妈总是倚在窗前说:“你二姐该放假了,快问问她什么时候回来。”妈妈健在的这些年,每年一放暑假,我哪里都顾不上去,总是带上早已买好的物品,尽快地赶回内蒙古。无论我什么时候到家,妈妈都坚持以最古老的方式迎接我。无论春夏秋冬,她老人家总是身着蒙古袍,戴上鲜艳的头巾。早些年,身体好的时候,总是在门外站立等候。
34、2016年6月,拍摄于格日朝鲁夏营地,老额吉面前是家里的孩子们在打马印。
35、2015年4月,拍摄于阿日昆都楞镇,其其格一家正在挤牛奶。
36、直到妈妈去世后,2006年5月我回内蒙古,二弟彭斯格醉酒后才无意讲出:“那时候,每次记工后我都要跟妈妈吵,为什么我放羊的工要记在二姐(因我姐妹三人在牧业二队下乡,我在家中行弟弟妹妹们因此称我为二姐)的名下?”妈妈总是说:“你放点儿羊算什么,生活在自己家里,不愁吃,不愁喝的,你不知道一个女孩子离家那么远,生活起来太困难了。我们不能替她做什么,多给她记几个工分她的心情会好些,也许就不想家了。”妈妈,谢谢您。正因为有了您,我下乡时就和别的知青不同,闲暇时候,可以回到您那里休息;想吃羊肉时,可以有弟弟在杀羊后为我送来一只羊后腿;我的住处总是有各样的奶食,我回津探亲时,您总会让我给天津的父母带点儿黄油、奶食和羊肉……现在,您去世前给我的黄油和酸油,仍保存在我家的冰箱里。
37、2012年10月,拍摄于巴雅尔图胡硕镇,这是一位寡言少语的额吉,终日骑马在山间放牧。
38、变化太大了,有一年,我心里头始终就像堵着一块石头,一直疏散不开。没有见到妈妈最后一面是我终生的遗憾,我痛也痛在那儿,我当时接到电报我就不相信,我始终觉得她在等我,就是那样。回去一看,棺材都在那儿,我就软成一团了,我的孝衣还是别人给我穿上的。她病的时候,临死的时候,我听说就呼我的名字,她说她一辈子的心血全浇灌在我身上了。
39、那几天,我的心情糟透了。中午的气温太高了,印象中三十多年前的草原夏日是最美的季节。现如今,我和妈妈躲在房山墙后的小木床上,妈妈擦去我脸上的泪水,指着脸上的伤口轻轻地说:“你不要哭了,我知道这个病会要命的。这些年你没少回来,是个好孩子。队里的人都说我有福,我死后你还得来,来看看弟弟、妹妹。下次你再来,就住在热西玛家吧,方便一些,他们会欢迎你的……”此时,我已泣不成声,伏在她的肩膀上泪如泉涌。
40、金亚农当年插队时在草原接羔,一个新生小羊羔在精心护理中降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