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原文及翻译(精选68句文案)
一、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
1、(1)答案:本章提到“克己复礼为仁”,意味着践行礼的要求就能实行仁德。所以“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的具体内容要由礼来规定,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2、颜渊问仁。子曰:“克(约束、克制)己复(复:实践,实行)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条目、细则)。”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敏:聪明,机智),请事(实践、从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3、如:“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在学习方面坚持不懈的精神。
4、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5、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6、(3)提问:这句话体现了《论语》怎样的语言特点?
7、“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是孔子自述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8、(2)“大凡”,大体上、大致;“以”,因为;“同道”,志趣相投、志向一致;“同利”,利益相同。
9、B.“于”,介词,在/介词,从。
10、孔子很肯定,他二次都说好学的人“今也则亡”,在他众多的学生中,除了颜渊,他没有再发现第二个好学的人了。然而他又特别的自信,毫不掩饰向人诉说他自己的好学。《公治长篇第五二七》,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做事尽责又讲求信用的人,只是不像我这么爱好学习而已。”
11、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12、孔子说:“为学不可半途而废,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而未完成,这时停下来,便前功尽弃,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学者必须自强不息,好比要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终究会成功的,这决定于自己坚持不懈继续往下倒的啊!
13、(2)答案:现存的说法有:
14、抵制了诱惑,谨慎了言行,在此基础上在不断提升自己,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或者拥有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都能够让人为之前行,为之奋进,为之远征。学海尚无涯,人生亦没有终点,只要心中有了方向的指路针,走到哪都是进步。
15、正音:①八佾(yì)②篑(kuì)③迩(ěr)
16、(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那)《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17、(1)答案:孔子认为在对待他人方面,应该秉持着“恕”的准则。具体到做法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推己及人,凡事要换位思考。
18、读《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人必须志向远大,意志坚强,以此肩负国之伟业,奔处遥远征程。诚然,现世少年应以此言自我勉励,争做“文质彬彬”者,敢挽柔弓射玉衡,不怕”未成一篑”只因“进,吾往也。”
19、逝者如斯: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20、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十二章》中孔子的话“,。”
二、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原文及翻译
1、试译:孔子说:“由啊,告诉你什么叫做‘知道’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叫做知道。”
2、在《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3、下面我就说下译文以及自己的一点小小感悟。
4、A.“有道”,字面的意思是有学问有道德,在文中活用作名词,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5、③勇敢无畏。在战火纷飞、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汪可逾席地而坐,从容演奏,表现了她的勇敢无畏。
6、《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7、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 语·雍也
9、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10、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1、12子曰:“君子不器。”
12、可以为师矣:动词,做,成为。
1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5、试译:孔子说:“父母在世,看子女的孝心;父母过世,看子女的孝行;父母过世多年,还是不改变父母的正道,就可以说做到孝了。”
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17、天下归仁焉:仁,形容词作名词,仁人;归,称赞,称许。为仁由己:为,做(符合仁的行为)。
18、堪(kān):能忍受。
19、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并向他们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称得上好学了。
20、知:通假字,通“智”,智慧。
三、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
1、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2、A.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喻于利”的观点,与欧阳修在《朋d论》第一段所述内容一致。
3、古义:可,可以,以,凭借。可以凭借。
4、试译:子张问:“今后十代的情况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代承袭夏代的礼仪制度,废除了哪些,添加了哪些,是看得出来的;周代沿袭殷代的礼制,废掉什么,增加什么,是看得出来的。这以后要是有继承周代当政的,就是传承百个世代,也可以预先知道它。”
5、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6、(解析)贤:形容词作名词,贤人
7、试译:孔子说:“夏礼,我能够讲一讲,只是杞国的不足以验证;殷礼,我能够说一说,只是宋国的不足以验证。原因是典籍和贤人不够。典籍够、贤人够,我就可以验证它们。”
8、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9、5子曰:“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0、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历代儒客文人学十对颜回推尊有加,陪祭于孔庙。
11、譬如为山,此处代指堆土成山动词,
12、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13、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4、B.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15、(解析)事:古义,实践;今义,事情
16、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17、(解析)仁:形容词作名词,仁人
18、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19、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指吃饭。)
20、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欤?抑与之与欤?”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欤!”
四、高二论语十二章翻译及原文
1、(5)孔子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本章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达,这两句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2)提问: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他认为君子应该追求什么?不应该追求什么?
3、试译:孔子祭祀祖先,真如祖先就在眼前;祭祀神灵,真如神灵就在头上。孔子说过:“对我来说,假如祭祀不是人在心在,那就跟没祭一样。”
4、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yù)祭,如不祭。”
5、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而且路程遥远。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终生,到死才停止,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6、试译: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行孝道的,只晓得说能够养爹妈。可是你看狗啊马啊,我们也都能把它们养起来。没有孝敬心,怎么区别这两种养呢?”
7、不亦乐乎:原意指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常表示到达极点。
8、1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人的情志,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可以使人懂得集体意识的重要性,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