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简介及作品【精选125句】

2024-01-01 13:07:51

一、谭嗣同简介及作品

1、谭嗣同生前最后一首诗《狱中题壁》,用煤渣写在监狱的墙壁之上。

2、下片写自身,从湖南水乡来到西北高原,对镜自照,风尘满面,镜不随人意,那醉后的容颜,实为风尘所致。还想慷慨高歌,但对现实的失望,使他发出“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的慨叹,再看镜中之人那风尘挂面的模样,他几乎不能相信那就是自己。

3、他死了以后,他媳妇李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4、héliúdàyěyóuxiánshù

5、翻译: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6、可是皇上手里没有一点权柄,真拿不出好办法来。当时在许多将领之中,只有袁世凯长时间出使朝鲜,研究过中国和外国的国情,是力主变法的。

7、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8、先生以仁为出发点,不但攻击“君为臣纲”,还驳斥“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庄子的“道通为一”是先生借以发挥“仁”之思想的基本观念。世界万物的等别差异均不具备意义,由是而有万物平等之观念。基于此观点,先生引用庄子“相忘为上,孝为次焉”而去推翻三纲思想所强调的孝之观念。龙绂瑞曾于《武溪杂谈录》中记载先生关于父子关系之见解:“守节为宋人谬说。父子天性,色养是应尽之责,无所谓孝。”

9、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10、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初,谭嗣同创建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11、《潼关》是清朝谭嗣同所作。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12、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13、niándài:qīng

14、风雨如磐,山河破碎,望门投止,人海茫茫,何处再寻张俭墓?

15、余是夕宿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捕者既不至,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16、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

17、一本有民族文化传承的杂志

18、愚素以为,人文学科领域的许多好成果,大抵是衣食无忧、颇富闲暇的人贡献出来的。维欣所作《谭嗣同年谱长编》就是这样的好东西。作者的聪慧、勤奋及搜集、使用资料的老辣,确实令人钦佩!

19、先生殉难之年为戊戌纪年,历经一百二十余载的今朝,回应与致敬先生的思想与生平,乃我辈所当肩负之责任。为先生编写一部翔实而尽可能准确的《年谱长编》,既有必要,亦当其时。

20、内附精美插图,直观展现谭嗣同及其手迹。书末附谭嗣同参办学会、报刊、学堂、实务统计表及其生前发表文章汇总表,全面展现谭嗣同短暂却绚烂的一生。

二、

1、谭继洵巩秦阶道任满后来到甘肃兰州,光绪十五年升甘肃布政使,同年十一月升湖北巡抚,全家离开甘肃。

2、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3、1888年(光绪十四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时又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

4、接下来的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5、一个马关条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并因此改变了亚洲的政治格局。

6、塞罕坝的横平竖直(节选)·王国平

7、那是个危机四伏的晚上,谭嗣同直接造访袁世凯。他把光绪皇帝的密诏拿给袁世凯看,然后说:今天可以救皇上的人只有您了,您要是愿意救就赶紧救吧,您要是不愿意救,请杀了我然后到颐和园告发我,您同样可以得到大富大贵。袁世凯急了,说你把我当什么人了?我和你一样受过皇上的特殊礼遇,你说说我们怎么救吧?于是,两人商量了诛杀荣禄软禁慈禧的周密计划。谭嗣同问他诛杀荣禄可有把握?袁世凯轻蔑的说就跟杀一条狗一样。

8、《仁学》之“仁”,糅合了墨子摩顶放踵的任侠豪迈、大乘佛学的普救众生与悲天悯人、基督教士冒死犯难的传道精神。然而,先生一生执着追求“仁爱”,终是未能走出“不仁”的十九世纪。他留下一部《仁学》,之后求仁得仁,已是此生无憾。激荡的晚清风云中,他洒尽热血,独赴洪流滚滚,撕裂了时代的旧疮疤。自此,否定三纲五常成为一股历史之风潮,日涨月增,终于在五四时期形成反礼教高峰,封建思想基础由此动摇而致土崩瓦解。先生站在历史潮流之顶端,他对旧时代的抗议精神成为了瓦解传统社会秩序之前锋。

9、1897年2月,谭嗣同回到湖南,在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支持下,与唐才常等倡办时务学堂,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使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1898年初,谭嗣同创建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10、时余方访君寓,对坐榻上,有所擘划,而抄捕南海馆(康先生所居也)之报忽至,旋闻垂帘之谕。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11、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12、1898年谭嗣同应诏赴京变法,时年34岁,和夫人李闰分别时,除了赠以《戊戌北上留别内子》一诗,据说他们夫妇在别离前夜,还对弹“崩霆琴”与“残雷琴”依依惜别。北上时谭嗣同将“崩霆琴”与“残雷琴”以及“凤矩剑”带在了身边。多少年之后,不论是秋风飒飒还是春雨霏霏,在“大夫第”绕室徘徊,侧耳倾听,那屋宇栋梁间仿佛依然缭绕着他们那永不消逝的琴声!

13、雨敲打着窗,时而舒缓,时而猛烈,击打窗棂的声音宛如一首抑扬顿挫的交响乐。灰濛濛的天空如烟似雾,仿佛披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望着窗外绵绵的秋雨凄凄凉凉的滑落着,心境不由得生出缕缕凄凉的感伤。宛若那是天公公也在为即将到来的9月28日,我们的民族英雄谭嗣同殉难120周年纪念日而落下的眼泪。

14、君乃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仆与足不同受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15、戊戌年八月十三日下午申时的北京宣南菜市口刑场,先生与世长辞,但这不仅是一个烈士对于革命的献身,更是一位哲学家对于理念之致敬。

16、康广仁(1867年-1898年9月28日),本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又号大广,广东南海人,康有为之弟,清末维新派。

17、谭嗣同是19世纪末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和具有献身精神的改革家,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志士。影响了整个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代人。120年前,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维新运动。谭嗣同主张变法,提出废科举、建学堂、开矿藏、办工厂、办新政、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虽然这场运动最终以慈禧太后等封建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将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等六君子杀害。当时谭嗣同年仅三十三岁,历时103天的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它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8、这就是荣贼心计极端险恶、极端奸诈的地方,慰帅岂有不知道的!”谭于是说:“荣禄本来有曹操、王莽那样的才干,称得上是绝世的奸雄,要对付他恐怕不很容易。”

19、《大清相国(王跃文讲解版)》——畅销100万册长篇历史小说,特别录制王跃文200分钟讲解视频

20、谭嗣同毕生好琴。他的文集中还有为友人的“停云”琴所作铭文:“欲雨不雨风飓然,秋痕吹入鸳鸯弦,矫首转弄心涓涓,同声念我,愿我高骞。我马驯兮,我车完坚。汗漫入表周九天。以琴留君,请为君先。”

三、

1、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在逃亡中投宿时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2、张维欣,青年学者,山西太原人。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荣誉理事、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浏阳谭嗣同文化研究会会员。研究领域以谭嗣同与中国近代史为主。担任纪录片《谭嗣同》历史顾问兼学术统筹、浏阳谭嗣同纪念广场主要设计者、新编《谭嗣同集》整理者之一。

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4、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

5、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

6、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突然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许多人请他逃亡日本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7、但是,他在人生最紧要的地方走错了最后的关键一步:面见袁世凯。

8、公元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谭嗣同受到极大刺激。他愤而赋诗曰:

9、“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10、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11、他在人民理想中是一个公而忘私、出身下层平民的领袖。鲁迅笔下的禹不仅具有劳动农民的外貌:“黑脸黄须,腿弯微曲”,一个粗手粗脚的大汉;还概括了中国农民优秀的品质:勤劳,刻苦,朴素,从沉默中显出坚韧和力量。作品运用各种场面——文化山上学者烦琐无聊的议论,水利局里大员声势煊赫的考察,通过周围那些卑微的灵魂和庸俗的言行,反衬出禹的高大,从而塑造了这个来自人民的英雄。墨子是一个躬自操劳的古代知识分子。和儒家相反,他是庶民阶层利益的代表者,主张身体力行,提倡自我牺牲的精神。

12、“去留肝胆两昆仑”,对于去留问题,谭嗣同有自己的定见。甘愿效法《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乡的行节,以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业,以自己的挺身赴难来酬报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

13、闻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即积极响应,主张在外交上联合英国,在内政上废八股取士之制,广开学校,讲求实用之学,以培养更多的维新爱国志士。1898年春,与梁启超结伴入北京,助康有为拟新政奏稿,奔走呼号不遗余力。

14、当时我正在谭君寓所拜访,两人对坐榻上,有所布置,忽然传来搜查康有为住处、逮捕康有为的消息,接着听到由慈禧垂帘听政的上谕,谭君从容地对我说:“以前想救皇上,已经无法可救了;现在想救康先生,也无法可救了,我已经无事可做了,只是等待死期而已。

15、9月5日,与谭嗣同、杨锐、刘光第四人被授予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事宜。在9月5日到14日10天里,上书言事最多,不少变法上谕出自他的手笔。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再次“训政”,他与谭嗣同等皆被捕入狱。9月28日,被杀害于宣武门外菜市口。时年23岁。

16、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d人。

17、谭嗣同携带一剑二琴,为拯救中华民族于亡国灭种之难,北上京城准备一展变法强国宏愿.在《文信国日月星辰砚歌》中,他提到自己还曾经收藏过文天祥的“蕉雨”琴。文天祥写的琴铭是“海沉沉,天寂寂。芭蕉雨,声何急。孤臣泪,不敢泣!只可惜旧势力阴霾重重,“戊戌变法”百日而终。为唤起民众觉醒,谭嗣同舍身赴难,慷慨就义。当初他一定想不到,会和自己仰慕的文天祥在相同的地点——北京菜市口——殉难。求仁得仁,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形吧。

18、课内篇目(按作品音序排列)

19、这段话因为是大实话,所以后来被用烂了,一直流传到今天。

20、“望门投止思张俭止”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四、

1、qiūfēngchuīsànmǎtíshēng

2、公元1898年6月,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受维新大臣徐致靖的举荐,谭嗣同被征入京参与新政,授予四品卿衔,在军机处任职。与杨锐,林旭、刘光第时称“军机四卿”。谭嗣同喜出望外,为了报答“圣恩”,他不顾“杀身灭族”的危险,不辞辛苦地积极推行新政。光绪皇帝准备召开懋勤殿,设置顾问官,命谭嗣同起草圣旨,并要求穿插一些前代的典型事例,说自己将亲自到颐和园去请示慈禧皇太后。谭嗣同退朝后对别人说:“我这才知道皇上一点权力也没有”。

3、近日在教学《潼关》一诗的时候,深深地被谭的才情豪气所打动,深深地崇敬之、喜爱之。不由得想写一篇文章表达一下敬仰之情,纵观谭的一生,文章就命名为《侠客书生谭嗣同》吧。

4、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谭嗣同旋奉父命,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在从北京去江苏任职的途中游历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后在南京候缺期间,开始创作著《仁学》。

5、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6、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时年30岁的谭嗣同在家乡提笔书写七言绝句《有感一章》:

7、奶粉请移步冰火小店——

8、面对屠刀他却仰天大笑,只想留下像昆仑一样的忠肝义胆就好。更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他的书生意气、侠客豪情。行刑那天,前半天天阴沉沉的,后来太阳却出来了,大地一片光明。这就像谭嗣同的心情一样,刚开始阴霾沉沉,后来光明灼灼;也像中国的前途一样,灰暗终会过去,光明终将到来。面对宽阔的刑场,面对密林似的清兵,面对凶神恶煞的刽子手,谭嗣同没有颤栗、没有后悔、没有犹豫,只有铿锵、只有坚定,只有视死如归!

9、《谭嗣同年谱长编》对谭嗣同的时代背景、生命历程、家世交友等多方面进行了认真分梳、辨析、考订,不仅纠正了以往研究中的史实错误,勾勒出了谭嗣同短暂而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并且厘清了谭嗣同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彗星”其思想的形成理路和发展轨迹,从而在年谱之外具有了思想评传的价值,值得一读!尤需指出,作者是一位非历史科班出身的小姑娘,集十余年之功,编著出这样一部年谱与思想评传兼而有之的著作,实属不易!

10、像大禹和墨子那样的人就是鲁迅所认为的中国的脊梁,坚韧、勤劳 、务实,脚踏实地,不虚言,不夸夸其谈,平民化英雄 《理水》和《非攻》在进行社会批判的同时,着重地写了两个正面人物。夏禹治水和墨子非攻在中国古史上都有记载。相传夏禹婚后第四天就出去治水,在外八年(一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11、谭君就直截了当地拿出皇上的密诏给袁世凯看,并说:“今天可以援救我们的圣主的人,只有您了。您如愿意救就救他!”又用手在自己脖子上一抹,说“如果不愿救,就请到颐和园控告我,把我杀掉,你可以凭这‘功劳’得到富贵呀!”

12、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事见《后汉书·杜根传》。

13、书讯|岳麓书社2021年第二季度新书推荐

14、有约闻鸡同起舞,灯前转恨漏声迟。

15、1896年2月,谭嗣同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和等人。1897年1月17日,谭嗣同写成其重要著作《仁学》,它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

16、戊戌变法进行到高潮时,由于袁世凯的告密,导致谭嗣同被捕。

17、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18、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19、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0、身为高干子弟,一心想着贵贱平,一心想着贫富均——病的不轻啊!

五、

1、“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临刑之前抒发的绝唱。意谓我要笑对死亡,留下一双忠肝义胆,像昆仑那样高耸,就像梁启超赞颂的“谭公生如昆仑,死如昆仑。”

2、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

3、我自仰天大笑,慷慨赴死,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4、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5、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适大病不能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时号为军机四卿。

6、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8、但他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对孩子只养不教。

9、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10、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11、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

12、”这里指的是中华名族优秀的民族精神,以这些人为代表的优秀中国人创造了中国的灿烂文明,撑起了中国人的历史,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如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墨子为救宋国,只身前往楚国游说。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为了弘扬新思想,不惜牺牲自己。孙中山为解放中国,毕其一生之力努力奋斗。这些都可称为“中国的脊梁”

13、在维新运动当中,先生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四人被誉为戊戌启蒙四大家。他们当中,康有为专注于从儒学思想里阐发出改革的新义,梁启超更倾向于普及变法的实施步骤,严复侧重于把西学移植到中国的土壤,而只有在先生笔下,所有这一切才被概括为“仁—通”的宇宙总规律,他将维新运动中的各类思想作了最高层次的哲学升华。

14、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盖念南海也。

15、十六年前的回忆·李星华

16、谭嗣同一生的诗作几乎都流露出了拳拳报国之心,并为之实践。

17、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18、谭嗣同是民族先烈,也是浏阳先贤,继承、发扬的基础是整理与研究。

19、1884年,谭嗣同20岁,别家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他仰慕那些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曾和当时北京的一个“义侠”大刀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

20、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1、这首自题小影,上片“曾经”三句,先写自己人生踪迹,他小时居京师,十三岁随其父外放甘肃,十五岁回湖南浏阳拜师读书,再返西北,天南海北,道路遥远,故颇多感慨。“骨相空谈”三句,谓己少有壮志,从骨相看,必成大业,但岁月匆匆已历十八春秋,却一事无成,只有肠轮自转,暗自感叹。“春梦”三句,曾对春帆细雨,做过美丽的人生之梦,回首十八年春秋,无所作为,他只有对自己大喝一声“春梦醒来”。面对稀疏的几枝瓶花,他想到国事日非,外侮迭至,自己岁月蹉跎,真是百感交集,郁塞难抑。

2、他的学说以非攻、兼爱、尚侠、好义为主。作品写他衣衫褴褛,胼手胝足,然而却又勇敢,机智,充满着忘我的精神。当楚国筹划进攻宋国,他一面昼夜兼程去劝阻楚王,一面又吩咐管黔敖作好战斗准备:“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故事环绕着墨子的行动直接展开:一路上过宋,入楚,以正义折服楚王,凭实学战胜公输般。鲁迅歌颂了这两个正面形象,正如他一九三四年在一篇杂感里说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注:《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禹和墨子正是被当作“中国的脊梁”来描写的。

3、潼关是关中的东⼤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第⼀关”的美誉,清末⾰命家、元曲作家张养浩创作了⼀⾸散曲作品,名为《⼭坡⽺·潼关怀古》,全诗豪迈奔放,具有强烈的`感染⼒,字⾥⾏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4、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

5、别了,“不列颠尼亚”•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

6、人生就是如此,如果你关键的几步走对了,你就会顺风顺水,平步青云。你如果行差踏错,那么,等着你的就可能是万劫不复。

7、咏怀八十二首·其阮籍

8、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初二日复召见。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诘袁曰:“君谓皇上何如人也?”袁曰:“旷代之圣主也。”君曰:“天津阅兵之阴谋,君知之乎?”袁曰:“然,固有所闻。”

9、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10、以纪实散文的手法,围绕谭嗣同身边人物展开写作,从不同时空的侧面,凸显谭嗣同一生的风骨和精神。

11、后来参与领导了发生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变法,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最后怀着“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决心为变法而牺牲,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

12、诗歌欣赏|致敬!白衣天使

13、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杨锐,遂赐衣带诏,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之诏。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

14、与此同时,鲁迅还以饱饫感情的笔墨写了墨子的学生禽滑厘,管黔敖,禹的一群面目黧黑,衣服破旧,不动、不言、不笑,象“铁铸一样”的不知名的同事,还有敢于和鸟头先生争辩的乡下人。这些人物以其具体的行动,共同表现出一种正面的道德观念,从对比中压倒了公输般、曹公子、文化山上的学者、水利局里的大员,在读者心里引起强烈的共鸣。

15、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代表作品有《仁学》、《狱中题壁》、《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16、《狱中题壁》谭嗣同〔清代〕

17、全篇借题小影而抒壮志消磨,事业难成的感慨,表现了谭从青少年时期就怀抱雄心壮志,但面对社会现实,朝廷中的顽固守旧势力,作者虽有报国壮志,却难有报国作为之感。

18、被压扁的沙子·阿西莫夫

19、光绪皇帝两次召见了拥有兵权并表示过拥护维新的袁世凯,引得顽固派举朝惊骇。一些守旧的大臣纷纷到慈禧太后那里去告状,慈禧的亲信、当时的直隶总督荣禄连忙调兵遣将以备不测。外面纷纷传说荣禄将利用光绪皇帝到天津阅兵的机会废掉光绪皇帝。光绪皇帝感到处境危机,于是向杨锐下了一道密诏,其中光绪皇帝以紧迫的语气向杨锐叙述了自己的皇位很难保住,慈禧太后随时都会对他下毒手,希望杨锐等维新人士采用新的办法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不要违背慈禧太后的意思,明确表示出自己试图找到一个折衷的方法,使变法继续进行下去。

20、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5日,光绪下诏授给谭嗣同和林旭、刘光第、杨锐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次日,光绪又召见他并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非常感动,觉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已经在握。

1、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2、在清末具有新思想的青年当中,先生是被看作最富有“任侠之气”的人物。他敢于打破封建思想束缚的大无畏精神,成为了涌动在青年学子中的一股风潮。当时甚至有不少年轻学子自名“慕谭”,表达对先生之仰慕。《仁学》得以热烈传扬,被当做是中国之《人权宣言》。

3、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4、1884年(光绪十年),谭嗣同离家出走,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

5、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维新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谭嗣同简介是哪个朝代的【精选136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