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繁荣后衰败的诗句(精选94条)

2024-01-11 09:32:18

描写繁荣后衰败的诗句

1、  雨中的桃花,那么娇嫩,那么可爱,仿佛刚刚从睡梦中醒过来的小女孩,稚气地望着你;那些湿润的小花蕾,好象婴儿们的小嘴唇,红艳艳地咧开着。

2、百花齐放: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

3、释义: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4、刑官:执掌刑狱的官。《周礼》把官职与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称为六官。秋天肃杀万物,所以司寇为秋官,执掌刑法,称刑官。(描写繁荣后衰败的诗句)。

5、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宋·翁森《四时读书乐》。

6、“嗟夫!草木无情,有时20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21然丹者为槁木,黟然22黑者为星星奈何24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7、《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8、风逆花迎面,山深云湿衣。——北周·庾信《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

9、蛱蝶:一种蝴蝶。见:同“现”。款款:缓缓的,悠然自得的样子。花丛汇总穿梭的蝴蝶翩翩起舞,水面上飞行的蝴蝶悠然自得。

10、作者在第一段通过悬念式的对声音的生动描绘,点明了文章主题即秋声。文章起始,就写得脉络清晰,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11、《三唐诗品》:五言体杂不一。有如“深春风日净”、“昔听东武吟”等篇,宛转徘徊,取涂乐府;“秋江早望”、“谪居悼往”,则结休允晖。若“水禽残月”,模休文之韵思;“楚望苍然”,结韩卿之茂体。余或放言理,失于音调,未求刻意,累在才多也。《女儿》作楚挽之哀词,《泰娘》谱新声之凄奏,七言此其选矣。《聚蚊》《百舌》托意深微,亦得乐府遗意。律体独多,莹瑕间采。(描写繁荣后衰败的诗句)。

12、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不可遏止。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余威。

13、枯枝败叶:败:衰败。干枯的树枝,衰败的花叶。形容荒凉、破坏的样子。

14、  喇叭花的叶子碧绿碧绿的,稠密得很,远远看去,就像一匹绿布挂在空中。

15、六出纷飞:六出:雪花六角,因别称“六出”。大雪纷纷。

16、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不易的体悟。

17、  一簇簇鲜艳的花朵,聚集在叶片下,犹如无数只蝴蝶,微微张开翅膀,停在空中,凝然不动。

18、释义: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秋水的绝唱 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

19、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战国楚·宋玉《九辩》

20、“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21、翁方纲:“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极为确论。

22、百花争妍:妍:美、艳。形容繁华盛开,生气勃勃的景象。

23、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24、《新唐书》:禹锡恃才而废,褊心不能无怨望,年益晏,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所施为人不以为当。太上久疾,宰臣及用事者不得对,宫掖事秘,建桓立顺,功归贵臣,由是及贬。”

25、中间两大段用赋体的传统铺陈手法,渲染秋天的肃杀和万物的凋零,抒写对人事忧劳的悲感,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又转喻祸根在人,发挥了清心寡欲的老庄哲学,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26、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27、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

28、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29、《唐音癸签》:禹锡有诗豪之目。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平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其才情之最豪者。司空图尝言:禹锡及杨巨源诗各有胜会,两人格律精切欲同;然刘得之易,杨却得之难,入处迥异尔。

30、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 李煜

31、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2、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

33、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34、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35、释义: 秋风刮起,白云飞。草木枯黄雁南归。秀美的是兰花呀,芳香的是菊花。

36、  雨中的桃花,那么娇嫩,那么可爱,仿佛刚刚从睡梦中醒过来的小女孩,稚气地望着你;那些湿润的小花蕾,好象婴儿们的小嘴唇,红艳艳地咧开着。

37、枯树开花:已经枯死的树又开起花来。比喻绝处逢生获奇迹出现

38、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39、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40、花到三春颜色消,月过十五光明少。——元·王和卿《自叹》

41、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42、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

43、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44、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

45、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46、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

47、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8、砭(biān):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用为刺的意思。

49、葵藿倾阳:葵:葵花。藿:豆类植物的叶子。葵花和豆类植物的叶子倾向太阳。比喻一心向往所仰慕的人或下级对上级的忠心。

50、“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么不同于往昔。

51、看朱成碧:将红的看成绿的。形容眼睛发花,视觉模糊。

52、一枝红艳,此指牡丹花。“一枝红艳露凝香”,运用双关手法,表面是写牡丹花之色、之香,内里则暗写杨贵妃之色、之香。

53、绿暗红稀:形容暮春时绿荫幽暗、红花凋谢的景象

54、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55、诗人用朱雀桥边的野花与野草来点染乌衣巷的环境与时间,能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地理概念的体验,又让人重拾起对一段历史的回忆

56、  喇叭花的叶子碧绿碧绿的,稠密得很,远远看去,就像一匹绿布挂在空中。

57、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二。

58、释义: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59、《岁寒堂诗话》: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三人,笔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柳、王、孟之高致也,义山多奇趣,梦得有高韵,牧之专事华藻,此其优劣耳。

60、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61、空谷幽兰:山谷中优美的兰花。形容十分难得,常用来比喻人品高雅。

62、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5;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7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63、释义: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64、花簇锦攒:形容五色缤纷、繁盛艳丽的景象。同“花攒锦簇”。

65、繁花似锦:繁:多而且茂盛。锦:织有彩色花纹的锦缎。许多色彩纷繁的鲜花,好像富丽多彩的锦缎。形容美好的景色和美好的事物。

66、掬,用两手捧起。一捧水虽少,却能映现出朗照乾坤的明月;赏花只以眼与手,衣裳裙带都惹香。此言玩水、弄花的生活情趣及其感悟。

67、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社秋娘《金缕衣》

68、东晋时代乌衣巷曾是江东士族王导和谢安两大家族居住的地方。

69、“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

70、释义:庭院里眨眼间多了许多落叶才觉醒原来秋天已经来了。

71、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72、此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作者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73、释义: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燕群辞归,天鹅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

7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王昌龄》 李白

75、花朵等过了春天便会消退颜色,月亮过了每月便会辉稀少。

76、昔日的乌衣巷,高屋深室、雕梁画栋,显官士族比邻而居,冠盖车马络绎不绝。晋代王谢两家的乌衣子弟,轻裘缓带,儒雅风流,确实留下了许多文坛佳话,乌衣子弟也成为名士的代称。

77、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78、从前在王谢这些豪门世族的广厦华堂前筑巢的燕子,因为原有的豪门大院已无处寻觅,只好飞到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家的屋檐下筑巢了。

79、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

80、故秋天是古代刑官行刑的季节。在四季中又属阴冷的季节;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从五行来分,秋属金,由古代多以秋天治兵,“沙场秋点兵”,所以秋又有战争的象征;

81、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中以这样的文字描写杨过:“剑走轻灵,招断意连,绵绵不绝,当真是俊雅潇洒,翰逸神飞,大有晋人乌衣子弟裙屐风流之态。”

82、高烛,高脚烛台上的蜡烛。红妆,本指女子的打扮,此指海棠花。此写春夜秉烛看海棠花开的雅兴与喜悦之情。其中,将海棠花人格化,说怕花会睡去,既新颖生动,让海棠花的形象活然而出,又鲜明地写出了诗人凝神观照海棠花时的那种人与花合二为一的忘情之态,暗示出爱花的深情。

83、初淅沥以萧飒:起初是淅淅沥沥的细雨带着萧飒的风声。淅沥,形容轻微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落叶声等。以,表并列,而。萧飒,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84、枯木生花:枯树开了花。比喻绝处逢生。也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85、作者蓄积已久的深沉苦闷和悲凉没有人能理解。“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唯有四壁的虫鸣,与“我”一同叹息。此情此景是何等悲凉:秋风呼号,秋声凄切,长夜漫漫,虫声唧唧,悲愤郁结,无可奈何,只能徒然叹息。

86、《秋声赋》是欧阳修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87、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葬花吟》曹雪芹

88、这篇赋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基本结构框架,精心布局,文势一气贯串而又曲折变化,作者从凄切悲凉的秋声起笔,为下文铺写“有声之秋”蓄势;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因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残,由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这是“无声之秋”;最后归结出全篇主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89、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90、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宋·苏轼《海棠》。

91、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野草开出了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92、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93、作者把无形的秋声写得可见可闻。文章开头便用形象的比喻描写秋夜西风渐起,触物有声,再用星月皎洁、四无人声加以烘托,一萧瑟幽森的画面便呈现在读者面前;最后以“四壁虫声唧唧”收尾,也紧扣住季节的特色。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描写红叶漂亮的诗句(精选31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