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文案300字(参看南京大屠杀文案119句)

2024-02-21 08:30:55

一、南京大屠杀文案

1、那么,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共同体而言,我们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

2、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百人

3、尽管满心悲怆,南京人民并没有心怀怨恨、止步不前。意思是说:尽管满心悲怆,南京人民并没有心怀怨恨、止步不前。在南京火车站内,设立了一面供人留言的许愿墙。墙上最多的两个字是“和平”。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全城鸣笛默哀一分钟

4、借“流行”。在网络的时间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些流行词汇的出现,从前两年的Hold住、你懂得、到伤不起、100块钱都不给,再到最近刚刚成龙的口头语DUANG~~DUANG~~,使用这些频率高的流行词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吸引读者的关注。

5、第一次:1946—1948年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京审判)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南京审判)对日本战犯的审判;

6、此番言论在社交媒体上备受批评。不少网友认为,这些人对二战性奴役和性暴力的无知与曲解显示出历史教育的失败。实际上,这不仅是“历史”或“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记忆”的问题。这个例子表明:集体记忆不仅有延续,也有断裂;不仅有传承,也有扭曲。

7、一般在大学里,考驾照都比较便宜,等你进入社会,再考驾照的话,就很贵了,那苏州举例,苏州考驾照现在已经要6k了,而学校的驾照最多也才是3k,而且大学里的空余时间非常的丰富,学驾照来很轻松,说不定还可以在学驾照的时候,碰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

8、中国再也不是1937年的中国

9、与学院派的历史研究相比,公众史学、大众出版物和流行文化(影视剧和纪录片)对集体记忆的影响或许更为直接或深远。这方面的范例是张纯如于1997年出版的英文图书TheRapeofNanking:TheForgottenHolocaustofWorldWarII(《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该书出版后即成为畅销书,并被翻译为中文、日文在内的多种语言,在二战结束半个世纪后,让南京大屠杀历史重新进入国际(西方)社会的视野。

10、13日晨,日军谷寿夫师团首先从中华门进入南京,血洗了聚集在中山北路、中央路的难民区,由此,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拉开了帷幕。次日,其他三个师团相继进入南京南北各市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屠杀。

11、这是我们的国难,是日本的国耻。

12、美国心里学家保罗.艾克曼提出,人类的四种情感,分别是:喜,怒,哀,惧。

13、看着无辜的国人如牲畜被屠前哀鸣

14、比如,我曾在图书馆里翻阅1937年12月13日后的中外报纸,它们大概很久没有被人翻开过,因此,在打开之后,我能够清楚地闻到一种岁月的味道。我清楚地记得翻到1937年12月28日的《大公报》,张季鸾发表社评《要为匹夫复仇》:“敌军在南京屠杀奸淫穷凶极恶已是铁般的事实,仅此一端已构成日本帝国主义万劫不复之罪状”。时隔80年,那种怒发冲冠之气,依然清晰可感。

15、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

16、“我记得,那辆车开出来,开到了远处一座桥上,然后停在那里很久,往河里倾倒什么东西。”日军汽车离开后,一家人从棚子里出来,人人身上都有血迹,祝再强一问才知道,那个窝棚里也堆满了遇难同胞的遗体。

17、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18、意思全面。文章的标题,最好是能选择一些能全面表达文章意思的词语。

19、据日本文部科学省教科书修订意见,新版教科书将淡化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新书《骑士团长杀人事件》明确提到,日本军队在南京实施大屠杀,日本网上出现大量攻击村上春树的言论。

20、联合国于6月30号收到了这份请愿书。请愿者要求日本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犯下的罪行公开道歉并作出赔偿,否则就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国。

二、参看南京大屠杀文案

1、张纯如在写《南京大屠杀》时,也不过二十几岁的年纪。很难想象,她做了多少努力,才有力量支撑自己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纪,每天与南京大屠杀那段残忍血腥的历史为伴。

2、抛却事件背后的误读不论,这一事件凸显出南京大屠杀再现的“边界”或适当方式,正如一位批评者所言,

3、1937年12月13日,在中国犯下了无数滔天罪行的侵华日军,开始在南京制造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30多万同胞在长达六周的时间里惨遭杀戮。无论死亡人数,还是行凶手段,南京大屠杀都堪称灭绝人性的反人类暴行,与奥斯维辛集中营纳粹大屠杀一样,成为法西斯带给人类巨大灾难的见证。

4、12月15日,日本士兵闯进汉口路的一个中国居民住家,强奸了一名年轻妇女,强行拖走3名妇女。其中2名妇女的丈夫跟在日本士兵的后面追赶,结果这2名男子被这些日本士兵枪杀……

5、南京大屠杀期间,生于德国的约翰•拉贝和国际友人奔走呼号,奋不顾身阻止暴行,保护25万中国平民免遭屠戮。回国后,他因揭露日军罪恶而受纳粹迫害。1996年10月28日,《拉贝日记》发表。1997年,拉贝墓碑运抵南京,碑上仅书:“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

6、用幼女稚儿发泄自己毫无人性的兽欲

7、“那个情形实在是太惨了,都是被日本鬼子杀害的中国人,有刺死的,更多的是枪杀的!”说到这里,祝再强哽咽了,哭出了声音,这么多年来,这段恐怖的记忆一直萦绕着他。

8、我想,首先是面向未来的记忆。记忆是面向过去的,但也应该是面向未来的。著名学者徐贲在《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中,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要走出历史灾难的阴影,实现社会和解是不计前嫌,不是不记前嫌”。

9、5月31日,语文出版社决定保留《南京大屠杀》,而将《死里逃生》作为附文供学生比较阅读,因为两篇课文“一个着眼于面(指《南京大屠杀》),一个立足于点,从而让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10、1937年12月初,日军的铁蹄逼近南京,当时才五岁的祝再强跟着家人逃难,用老南京人的话说就是“跑反”,一家10口人在江浦星甸乡下躲了一段时间。过了一个多月,“差不多是1938年的‘小年’,也就是元宵节后,我们以为局势已经稍稍安定了,大人们带着我们返回南京”。

11、南京大屠杀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

12、三十万人齐遇难,空前惨变痛于今。

13、也难怪日本右翼会越来越肆无忌惮。

14、1932—1941年在南京鼓楼医院工作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先生,用笔记录下了南京大屠杀期间看到的惨状。

15、无论是制度化和常规性的纪念活动,还是这些扭曲历史的言论,都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南京大屠杀这一创伤事件在当代的记忆景象,也映照出这一起八十年前的历史事件进入当代公共生活的可能方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南京大屠杀是受害者压抑的个体记忆,是地方记忆;而如今,它已上升为国家记忆,乃至世界记忆。

16、1937年11月8日蒋中正下令全线撤退,四天后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上海被日本占领后,日军趁势分三路急向南京进犯。

17、盼铭记先烈,愿勿忘国耻。

18、从媒体报道带社交媒体讨论,从线下纪念到线上公祭,在记忆生成与维系的过程中,媒介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阿斯特丽德•埃尔看来,记忆带有天然的媒介性,“文化记忆不可能脱离媒介而存在。若无媒介在个体和集体这两个层面所扮演的角色,文化记忆根本无从想象”。

19、那一声声浸着血泪的怒吼

20、传遍朋友圈的这幅漫画让很多人感动。供图/朱彦“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昨日,这句话被许多网友转发提及,这句话来自于一张漫画图,图中两名分别来自1937年和2017年的女孩隔空相对,一人身边战火纷飞,一人身处和平现代。这幅图的作者朱彦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该图创作于去年12月,今年有网友把原图中的2016年换成了2017年,之所以想要画这张图,是因为想让大家不要忘记这段历史,而网友的大量关注在他们意料之外,“说明我们想表达的情绪网友感受到了。”

三、南京大屠杀文案300字

1、这里我想提到一位著名的记忆研究学者,他叫阿维夏伊·玛格利特。在《记忆的伦理》一书中,他写到:“我们人类到底应该记住什么?简单来说我们应该记住那些根本之恶和反人类罪行,包括奴役驱逐平民和大规模的灭绝,而所谓根本之恶就是那些足以动摇我们整个社会跟人类的道德根基的行径。”南京大屠杀无疑属于这样一个类别。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去完成这样一个记忆的责任。

2、他们,让世界看到南京大屠杀

3、蹭热点:实时关注对应领域热点事件,如果文章内容可以与热点相关联,标题即可以拟入热点关键词,巧妙蹭热点,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外制于西夷长技,内困于板荡纷戎,

5、标题需要短小而精致,将字数控制在20字以内。很多人在写文章标题时都写得很长,而写的标题也没有突出什么内容出来,这种做法会让用户生厌,没有明确性。

6、但中国媒体不同。最基本的,它需要让处在日本占领区之外的中国民众了解整个抗战形势,了解这一惨状。但这还不够,它还要起到一个鼓舞士气的作用,激发中国民众跟日本抗战到底的决心。所以,它还有一个动员民众的考虑在内。

7、这个“一句梧桐美,种满南京城”的载情地

8、确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以来的

9、南京大屠杀之所以从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之中消失,与当时盛行的进步主义叙事和强调“人民之间的友谊”的普遍化观念不无关系。只有在进步主义叙事式微之后,我们才能全面地体认他者之痛,而南京大屠杀也才能在集体记忆中得以重新浮现。

10、許すことはできても、忘れてはいけない

11、南京大屠杀的当代记忆侧面

12、那一年,医生被从地狱中冒出来的恶鬼缴了械,

13、80年前的12月13日

14、2017年8月14日,一部记录中国幸存“慰安妇”的长篇纪录电影《二十二》在全国公映。片中二十二位老人,如今只剩九位。

15、“虽然‘跑反’在乡下,但我们也听说了南京城里鬼子兵到处杀人放火的事情,因此,我们选了晚上启程,请一个鸡贩子做向导,带着我们渡过长江。”祝再强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个后半夜,一家人从江北坐着小船偷偷过江,到了江南棉花堤上岸。然后沿着小路往城里面走。

16、南京大屠杀的基本事实从一开始就广为人知,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身份也不存在实质性的争议。然而,至少在1937—1979年这段时期,南京大屠杀却根本没有被当作一个重要的文化创伤。在徐晓宏和琳恩•斯皮尔曼看来,除了现实政治经济、社会心理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之外,有必要去检视集体记忆背后的文化力量和机制。

17、人类到底应该记住什么?要言之,人类应该记住根本之恶(radicalevil)和反人类罪行,包括奴役、驱逐平民和大规模灭绝……所谓根本之恶,就是那些足以动摇道德根基的行径。

18、坐落在南京江东门街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其所在地,正是当年日军对南京平民进行集体屠杀的地点之一。纪念馆中的灯光并不明亮,并以黑色的内墙作为陈列的背景,然而与纪念馆中展示的各种日军暴行相比,就连黑色都显得太明亮了些。

19、不用去金陵,一去一断魂

20、尼尔•斯梅尔塞对心理创伤和文化创伤加以区分,他将文化创伤界定为“侵入式的、压倒性的事件,该事件被认为危害或击垮了特定文化或整体性的文化的某些核心要素”。这里的“被认为”是非常关键的限定词,因为特定事件或处境并不会自动或必然转变为文化创伤。它必须被记住,其记忆必须被呈现为对群体文化或身份认同的威胁,此外,事件记忆必须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例如憎恶、羞耻或愧疚。

四、南京大屠杀文案资料

1、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2、借“文化”。借助诗词、成语典故、古汉语、谚语、歇后语、口语、行业内专业术语、军人常用语、外语和方言土语、人名地名、影视戏曲歌曲等来创作软文标题,提升软文的“文化涵养”,降低了其广告味道!

3、提示1:来自2014新京报13本年度好书(点击即可查看)

4、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批新近发掘或整理的证人证言和目击者记录出版,包括朱成山主编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章开沅主编的《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1937—1938)》(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魏特琳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和日本侵华老兵东史郎的《东史郎日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等。这些出版物在阅读公众中产生了热烈的反响,甚至成为当年的文化热点。

5、看着自己的贤妻娇女被先奸辱后杀

6、记忆与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相互纠缠

7、艾尔曼认为,有别于个体的心理或身体创伤,文化创伤意味着“身份认同与意义的剧烈冲击,(就好像)社会结构上的一滴眼泪,对已经形成凝聚力的群体产生影响”。

8、以“悬”引人。电视剧《潜伏》播出当年,收视火爆,为什么这部剧会吸众人关注,很大程度是因为一个接一个扣人心弦的剧情,因为你总猜不出下面一集剧情会走向何方?写软文也是如此,从标题上,就埋下伏笔,使读者由于惊讶、猜想而读正文。此类标题应具趣味性、启发性和制造悬念的特点,并能引发正文作答。

9、让挥动的武器听得到人们心底的呼唤,

10、你是一个独立的人,独立的个体。没有任何人有权力可以把你与这类历史事件绑架在一起,你完全可以选择不关注,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你的自由。

11、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于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的六周内,在南京纵兵屠杀无辜,手段野蛮残忍,且奸淫、掠夺、焚烧和破坏并举……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达30万人以上。

12、国家要繁荣,不要贫穷。只有综合国力强盛,才不被人欺负,日本侵华就是在旧中国积贫积弱的情况下进行的,今天我们的经济迅速发展,无论在国防外交还是科技创新领域,中国正成为世界舞台的重要角色,我们一定要维护好、发展好,最终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13、日寇来犯侵辱我,幸得有君拼抗,

14、以“险”吓人。恐吓式标题最早见于保健品软文中,通过恐吓的手法吸引读者对软文的关注,特别是有某种疾病的患者,看到相关软文后更能引发共鸣!后期,这种恐吓手法也开始转变,转为陈述某一事实,而这个提供的事实,能让别人意识到他从前的认识是错误的,或者产生一种危机感。

15、第三次:201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16、到了1980年代之后,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它的关注点不仅仅是讨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实,还要去讨论日本当代如何处置这一问题。最典型的事件,是1982年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的问题。当时的日本文部省在审查中小学教科书时,对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多有篡改。于是,中国媒体也对其进行了各种讨伐。

17、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19万余人;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15万余人,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特大惨案。

18、张纯如凭一己之力,曝光了日本最丑恶的罪行,2007年,《南京大屠杀》日文版面世。

19、本文主体部分节选自该书绪言。在后面的章节中,本书具体论述了在各类媒介场景和媒介生产过程与表意实践中,南京大屠杀如何被中介化、被表征并被建构为文化创伤,创伤记忆又如何被再生产出来。

20、换言之,只有当事件“被认为”对特定集体原有的意义模式或者默认的道德观念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它才有可能被转换为创伤。在很大程度上,“文化创伤并非生来如此,而是历史性地造就的”。文化创伤唤起震惊和恐惧等感受,但这些感受并非来自事件本身,而是来自人们赋予它的“意义”。

五、南京大屠杀文案短句

1、铭记先辈恩情,齐心协力势难挡;

2、我一直都认为读书这件事,无论是在高中,大学,社会,都是一个核心的存在,100本,只是一个概念,你可以读10本,也可以读1000本,重要的是你在读书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我大学的时候,喜欢每个星期天的下午去一次图书馆,选几本我最爱看得书,然后在坐着,运气好的时候,还可以看到夕阳从远方缓缓的落下。等到你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后,你就可以以试着放下手机,和自己独处

3、历史型。中国的历史上下5000年,一提及XX历史、XX朝代上最XX的事情,往往必定会引起轰动和关注。利用这个特点,在软文标题写作的时候可以借助史上最XX事情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4、大家手脚并用,爬过了尸体堆成的小山。突然,远处射来汽车灯光,大家连忙躲到旁边农田里一个小棚子里,仅有五岁的祝再强却蒙了,站在原地一动不敢动。幸运的是,这辆日军的汽车没有发现他,否则后果难以设想。

5、刻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

6、催泪漫画感动无数人是怎么回事?具体什么情况?三人团队一年前创作今年公祭日网上刷屏走红

7、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一书中,有这样的片段:

8、在2017年1月份,有中国游客发现,在日本APA酒店客房内,竟公然摆放着否认南京大屠杀,和强征慰安妇内容的书籍。

9、五千年未有变局,百余载国恨家仇。

10、大学四年,你都会在这座城市生活,但你有没有见过这座城市深夜的模样呢?可以去走走,看看凌晨四点的城市是什么样子?是灯红酒绿还是门可罗雀,是纸醉金迷还是粗衣淡饭,有人说“看过凌晨的城市,才算了解这座城市背后的秘密”

11、其侵我华北,犯我燕京,

12、大学,意味着18岁,意味着你不再是一个少年,与之对应的就是,你要开始担起责任了,成长吧,在这四年里,但一次责任,成为一个男人

13、最后一点,对于南京大屠杀,我们要努力让它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记忆。

14、他们剥光她的衣服并强奸了她,然后把刺刀刺入她的胸膛。这些士兵们还把一个香水瓶插进她的阴道,并用刺刀杀死了那个婴儿。当他们走到另一个房间时,他们发现了夏太太的父母和两个十几岁的女儿。那老奶奶为了保护两个孙女免遭强奸,被日本兵用左轮手枪打死了;那老爷爷紧紧抱住妻子的尸体,也立刻遭到枪杀。

15、历史事件往往遵循着自然的记忆曲线,承载记忆的一代人逝去,活生生的记忆变成历史,刻入纪念碑,继而在公众视野中淡去。但南京大屠杀的记忆轨迹有所不同,它曾在战时和战后受到国内和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虽然也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淡出公众视野,但却又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复兴,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家国意识与国际观念。与个体记忆不同,社会共同体没有一个共同的大脑,集体记忆只是一个隐喻,但这个隐喻却具有巨大的“重量”。

16、今年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目前登记在册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人。

17、我们终于能够坚定捍卫国家权益

18、有人说:她用自己的一生,为三十万沉睡的亡灵奔波,但她自己却始终漂泊海外。

19、尽管“气得发抖”,经常失眠、做噩梦,经历了体重骤降和头发掉落,

20、其实,在南京大屠杀惨案刚刚发生的时候,海外媒体跟中国媒体对它的关注都非常多。但两者的关注点却相差甚远。海外媒体的主要诉求表现在,向世界传递中国战场上的状况,这更多的是一种新闻层面的思考。

六、南京大屠杀文案

1、我看了一眼,只看了一眼,

2、2015年10月,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申请期间日本政府的交涉和申请成功之后的反对,再次显示出,日本侵华战争虽已在七十年前结束,但至今硝烟未散,而南京大屠杀的当代记忆就处在中日“相互缠绕”的历史/现实旋涡当中。

3、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

4、《旧金山和约》又称《对日和平条约》,是同盟国与日本签订的和平条约。该条约中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放弃台湾、澎湖、南沙群岛等岛屿的权利。该条约签订后不久,时任外交部长的周恩来在1951年9月18日发表《关于美国及其仆从国家签订旧金山对日和约的声明》:旧金山和约由于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准备、拟制和签订,中央人民政府认为是非法的、无效的,因而是绝对不能承认的。

5、——pandora《国家公祭日》

6、那么,南京大屠杀是怎么慢慢被转变成一种文化创伤的呢?我们可以顺着时间轴,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去回答这个问题。

7、而1982年拉开帷幕的“建馆立碑编史”活动,其直接诱因是当年的日本“历史教科书事件”。在事件的影响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于1985年8月15日正式落成开放。受到日本广岛和平集会的启发,1994年12月13日,纪念馆首次举办“南京各界人士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仪式”,鸣放防空警报、武警战士敬献花圈、放飞和平鸽。此后,按照“大小年”的模式,持续举办纪念活动。

8、朱剑,男,1975年出生,湖南益阳沅江人。诗人,学者。担任某大型文化刊物主编。著有诗集《陀螺》、《磷火》。长安诗歌节现任秘书长。

9、图案上方有“Whyindifference”(为何漠不关心)字样

10、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

11、在清理安全区的过程中,我们在一些池塘里发现了许多被枪杀的平民的尸体,其中有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部分被反绑着双手,有些人的脖子上还挂着石块。

12、1937年12月13日,30个日本兵来到位于南京东南部新路口5号中国人家里。他们杀死了前来开门的房东,接着杀死了跪下来求他们不要杀死其他人的姓夏的房客。当房东太太质问他们为什么杀死她的丈夫时,他们也把她打死了。夏太太抱着她1岁的婴儿藏在客厅里的一张桌子下面,日本人把她拖出来。

13、愿祖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昌盛!

14、我还进了停尸房,让人把昨天夜里送进来的尸体的裹尸布打开。其中有一个平民,眼睛被烧掉,头颅全部被烧焦,日本士兵也同样把汽油浇到了他的头上。一个大约7岁的小男孩的尸体上有4处刺刀伤口,其中一处在胃部,伤口有手指那么长。他是送到医院两天后死去的,死的时候甚至没有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

15、提心吊胆的一家人,走了一夜,终于回到城南的家中,“哪里还有家啊?”祝再强看到,自家位于大夫第、大党家巷几处住宅都被鬼子烧光,到处残垣断壁,一家人只能寄居在亲戚家中。

16、国家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段惨痛历史,就是为明天的和平发展敲响警钟,警醒世人的是对一切违反现代文明的暴力侵略、种族屠杀和恐怖事件的正义谴责。

17、何为文化创伤?我在《记忆的纹理》中对其做过定义。打个比方,我们经常会遭遇一些创伤事件,比如看到南京大屠杀当中的一些暴行。但这些暴行需要经历一个被讲述、被传递的过程,否则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会知道这段历史的。而讲述的这个过程,把一个历史事件的讨论扩展到更广阔的人群中,让更多人了解它的过程,就是建构文化创伤的过程。

18、滚滚长江里尽是猩红的血水,

19、其次,南京大屠杀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常常与其他日军暴行并置,被视为一系列战争罪行中最突出的例证。这一点明显地表现在国家公祭日的设定及其表述上。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规定,“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从决议中可见,国家公祭日以南京大屠杀为核心(日期和命名),同时延展到其他死难者。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六五普法是指什么(六五普法手抄报内容95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