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杂诗三首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125句)

2024-03-04 10:17:47

一、王维杂诗

1、家住在孟津河旁,家门与孟津渡口相对。每天沿河有来自江南的小船,是否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呢?

2、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4、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

5、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

6、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7、王维的一首让人不禁联想到诗经中的很多爱情诗。在此摘录一首。

8、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趟船来,她想:大概书信已经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诗的结句“寄书家中否”便是这位少妇不断幻灭又不断复生的希望。

9、丈夫在江南的某地长久不归。既然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她可能每天都倚门望几次。每当看到渡头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问,可结果总是失望而归。

10、30年的分别,今日终于得以见面,心中有太多想要询问的,有太多想要了解的。但是见到弟弟的那一瞬间,却问了一句无关紧要的话:家乡有没有通电?

11、难道这梅花对于诗人来说有独特的意义?表面上问的是梅花,其实问的是那个与梅花相关的人,表面上思念的是梅花,其实是思念那个在故乡的老屋中,正透过窗户欣赏梅花的佳人?

12、jiā zhù mèng jīn hé , mén duì mèng jīn kǒu 。

13、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14、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15、因为那份温和与儒雅,旁人见他将近40仍然是单身一人,便为她介绍相亲的女子,但都被他坚定的拒绝了。因为他一直在等待那个在桂林已经和她订婚的未婚妻。

16、其中有一篇《花桥荣记》写的是49年从桂林来的卢先生,在当地也是有名的望族,到台湾之后成为一名教书先生,勉强度日。他斯文儒雅,对学生更是呵护有加。

17、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8、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19、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通过这一比较,足以显示出“王维是一位在意境创造中追求情思与景物的净化的高手”

20、jūn zì gù xiāng lái , yīng zhī gù xiāng shì 。

二、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

1、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3、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4、后两句运用了留白的手法抒发情感。前两句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关于“故乡事”,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看似有悖寻常情理,其实正好相反,对故乡人、物的关切越深,越不知道先问谁,千言万语只凝结于一个与自己关系最近的物上。

5、她可能每天都倚门望几次。每当看到渡头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问,可结果总是失望而归。诗中说江南船“常有”,就是说书信“总无”。

6、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

7、后两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人运用留白的手法抒发情感。前两句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关于“故乡事”,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

8、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

9、语言风格特点:质朴清新,口语入诗,平淡而隽永。句式运用特点:问句结尾,可见诗人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10、hán méi zhuó huā wèi

11、杂诗三首/杂咏三首(作者)王维(朝代)唐代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12、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4、尺寸:180cm*35cm

15、那里常有开往江南的船,

16、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17、他提到古往今来对于这首诗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说王维非常自私,当见到从故乡来的人时,并没有问亲人朋友的现状,他关心的却是无关痛痒的梅花。也许那梅花是王维亲自栽种的,但其重要性怎能比过亲人?可见王维的自私。

18、宋人刘辰翁《王孟诗评》说:“三首皆淡中含情。”

19、这首写的是在家的妇人思念出外从军的丈夫的事情,其中的场景多是正常的生活场景,思念之情融于其中,自然感人。一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真是道出了多少妇女的真正心思,她们的思念都是心甘情愿的。这就出于“肠断白苹洲”之上很多了。

20、《杂诗三首》其一王维注音jūnzìgùxiānglái,君自故乡来,yīngzhīgùxiāngshì应知故乡事。láirìqǐchuāngqián来日绮窗前,hánméizhuóhuāwèi寒梅著花未。

三、王维杂诗三首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1、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2、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杂诗一首》。这首杂诗(君自故乡来)是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诗歌前两句以记言的方式询问从家乡来的友人,后两句则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风物景色的思念。此诗化复杂为单纯,变质实为空灵。全诗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

3、欧丽娟的国文老师49年从大陆来到台湾,本以为只是短暂且平常的离别,却在此后长达30年的时间里不能与故乡有任何联系。在陌生的他乡,对于故乡以及远方家人朋友的思念可想而知。

4、才见冬梅开过花,又听到春鸟嘤咛。

5、对于像卢先生这样的人,内心里有着深切的殷殷期盼,但是现实却又是如此无情地践踏着他的日夜期盼。对于他来说,怀着美好的期待,反而能过好当下的生活,一旦知道残酷的真相,就连生存下去的勇气也没有了。

6、杂诗(君自故乡来)是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诗歌前两句以记言的方式询问从家乡来的友人,后两句则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风物景色的思念。此诗化复杂为单纯,变质实为空灵。全诗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原文: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7、杂诗这首古诗是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诗歌前两句以记言的方式询问从家乡来的友人,后两句则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风物景色的思念。此诗化复杂为单纯,变质实为空灵。全诗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

8、时行仍仿佛,度日更分明。

9、✦来日:来的时候。✦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10、于是查找了资料,了解到寒梅着花未,就是梅花有没有开放?

11、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12、而王维的第一反应是“寒梅著花未”。王维之所以没有问亲人朋友的状况,却问了一句无关痛痒的梅花,不是因为不想问,而是不敢问!

13、当然,把这首诗放在三首的情景中看,已经是一个很好的结尾,达到回味无穷的效果。但如果把第三首但拎出来,抛弃原来的语境,能产生更多的联想,诗的种种解读可能性更多,这就是此诗的玄妙之处了。

14、当时对于诗人为什么要问梅花有没有开放,心生疑惑。

15、诗人王维清幽恬静生活跃然纸上,有这样的小院,生活应该有多惬意呀。

16、不敢频倾耳,唯忧白发生。

17、王维深谙五言绝句篇幅短小,宜于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艺术特点,将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点情怀,将他灵视中所映现出的故乡种种景物意象尽量删减,只留下窗前那一树梅花,正是在这净化得无法再净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无限情味,引人生出无穷遐想。清人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诗:“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说得颇中肯。

18、安史之乱之后,诗人便在孟津隐居多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19、这是一首思乡诗,通篇运用借问法,完全以问话的口吻,借白描记言的手法,简练而形象地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乡的感情,抒发了主人公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原诗有三首。

20、君:对对方的尊称,您。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应知:知道,了解。来日:来的时候。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四、王维杂诗其二读懂了什么道理

1、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在中国的文化资源中,家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与家有关的古诗:

2、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

3、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他有着深湛的艺术修养,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

4、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5、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8、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9、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10、正如欧丽娟所说的,进入诗词以及文学的世界,当我们读懂了诗人的情感,更能理解他人的不幸,也能更为宽容与慈悲。

11、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12、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13、卢先生失去了唯一的信念,性情大变,随便找了粗俗泼辣的女人就此沉沦,甚至痛打那些自己曾经非常疼爱呵护的小孩。最后,卢先生终究因为承受不住内心的痛苦,离开了人世。

14、来日:来的时候。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15、jūnzìgùxiāngláiyīngzhīgùxiāngshì

16、当听到“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一句时,倍感陌生,便问佳坤是哪个绮?著花未又是什么意思。

17、陈建生:“王维的《杂诗》三首,娴熟运用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使诗歌产生很强的艺术张力,留下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

18、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9、这三首自有叙事脉络。第一首,描写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第二首,描写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第三首,写思妇给丈夫回信中的话。所以第三首可以理解为妇人久盼丈夫不归,愈来愈害怕时间的流逝,愈来愈惶恐的心态。首句“已见寒梅发”回应上首“寒梅著花未”,末句一个“畏”字和一个”玉阶“之中蕴含的“冷”字合起来表达了一种复杂的情景,有惆怅、冷漠、恐慌、焦急,和众多感情。

20、第一次读这首诗是在我怀孕的时候,睡前和佳坤一起读古诗词。其中有一天晚上,他给我读的就是王维的这首《杂诗》。

五、王维杂诗其二

1、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2、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

3、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4、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是他的妻子。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

5、《杂诗三首其二》是唐代王维所做的诗。王维诗写得质朴自然,感情也真挚动人,但诗中写自己遇到故乡来人询问故乡情事,一连问了子侄、栽树、建茅斋、植竹、种桷、水渠、石苔、果园、林花等一系列问题,“他把见到故乡人那种什么都想了解的心情和盘托出,没有经过删汰,没有加以净化。因此,这许多问,也就没有王维的一问所给人的印象深。”通过这一比较,足以显示出“王维是一位在意境创造中追求情思与景物的净化的高手”(罗宗强《唐诗小史》)。

6、这是王维晚年的一首诗,与友人晚年醉酒,看尽世态炎凉。

7、在极度渴望获得家人音讯的时候,却反畏消息来,因为害怕这消息是自己不敢面对、不能面对、且无法承受的。

8、读完宋之问的《渡汉江》以及杜甫的《述怀》,再回头看王维的这首《杂事》,对于「寒梅著花未」的解释,便有了理解的可能。

9、王维《杂诗》的最后一句是:“寒梅著花未?”全诗是:“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曾明久回答.2013年11月8日

10、这首五言绝句,抒发了诗人怀念故乡之情。对于背井离乡的游子来说,故乡的人或物许多都值得怀念,然而诗里不提对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的热爱,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将思乡之情巧妙地寓于质朴的语言中。裴迪,生于716年,卒年不详,关中人(今属陕西),曾任职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裴迪擅诗,其山水田园诗写得最为精妙,在盛唐时期颇负盛名。裴迪与诗人王维过从甚密,屡有诗文唱和,不免受王维影响,多作五言绝句,描写幽寂的景色,属山水田园派。《辋川杂咏》组诗是他的代表作。

11、cháng yǒu jiāng nán chuán , jì shū jiā zhōng fǒu 。

1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13、《杂诗三首》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组诗作品。这是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一组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暗含思念家乡的情绪。第一首诗描写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

14、láirìqǐchuāngqián

15、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少年王维十五岁离开家,到长安学习考试,在长安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人而做。繁华的帝都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

16、杂诗朝代:唐代作者:王维原文:双燕初命子,五桃新作花。王昌是东舍,宋玉次西家。小小能织绮,时时出浣纱。亲劳使君问,南陌驻香车。杂诗朝代:唐代作者:王维原文:朝因折杨柳,相见洛阳隅。楚国无如妾,秦家自有夫。对人传玉腕,映烛解罗襦。人见东方骑,皆言夫婿殊。持谢金吾子,烦君提玉壶。

17、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18、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19、其三:这首诗以时序的递进、物候的变化,加深主人公的情感。“已见寒梅发”一句是对上一首询问寒梅著花的呼应。此句是女主人公失望的深深怨情。因为光景蹉跎,不能如期践约,此时在女主人公眼中,寒梅花发已由希望之光变为幻灭之色。

20、yīngzhīgùxiāngshì

六、王维杂诗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一时竟不知从何问起了。这句描写出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杂诗·君自故乡来》也称《杂诗(其二)》,是盛唐时期大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诗歌前两句以记言的方式询问从家乡来的友人,后两句则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此诗化复杂为单纯,变质实为空灵。全诗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这首诗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所以我认为朗读时可以用曲调柔和悠长的纯音乐来配合。使用古筝乐曲《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都是很合适的。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王维这组《杂诗三首》,虽然“杂”,却是一组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并暗含着三股浓浓的思乡情绪。也就是说,三首诗,写出三种缠绵深婉之情,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怀,都不事雕琢,因此流传千古,广受赞誉!

5、jūnzìgùxiānglái,yīngzhīgùxiāngshì。

6、王维的杂诗三首得到这样的评价:

7、于是,“寒梅”便被诗化,便成了故乡的象征,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同时,诗还省略了对方回答的内容,因为开或未开已不太重要,都同样会激起“我”对故乡的更多思念。正因如此,才言啬意丰,余味无穷。

8、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体味精妙。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总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9、此诗是对故乡一连串的发问,问旧友,问童孩,问旧园,问新树,问园果,问林花,这也是最质朴最自然的发问,质朴之味甚至甚于王维一首。但力度稍欠,回味不足,因为发问太多,众多问句之间没有逻辑的联系,也没有节奏的变化,从头读到尾容易让人乏味,味道就被冲淡了。这诗情真意切,但情太真,意太切,没有经过仔细的推敲,情和意倒不能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了。王维的一首,看似随手一挥,实则寓巧于朴,是真正高作。

10、这过去的大半年之中,他与故乡已经音讯断绝,不知道故乡的家人,妻子儿女是否安在?是否因为自己被贬谪而受牵连,亦或是其他原因面临不幸?

11、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12、君 自 故 乡 来 ,

13、王维住孟津十余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最著名的是《杂诗》第三首。

14、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15、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16、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17、欧丽娟说,如果这首诗表现的是王维的自私,那为什么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难道古往今来的读书人以及思乡的游子都喜欢自私的人、自私的作品吗?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18、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19、lái rì qǐ chuāng qián , hán méi zhuó huā wèi 。

20、应 知 故 乡 事 。

1、老师说,他自己也压根没有想到自己问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有没有电?没有电点蜡烛就是了嘛。但是家乡的亲人才是自己最为关切的呀。正因为最为关切,最为在乎,到了能够知晓答案的当下,反而是不敢问了!

2、但是欧丽娟对于这两种说法都并不赞同,认为王维之所以没有询问故乡亲人的状态,并不是因为他自私与冷漠;也不是借梅花来暗指对家人的关心。他之所以没有一开口就问亲人,而是问的梅花有没有开,不是因为不想问,而是因为不敢问!

3、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是他的妻子。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

4、盛唐诗人王维的第一首杂诗,是一首思乡诗,通篇运用借问法,完全以问话的口吻,借白描记言的手法,简练而形象地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乡的感情,抒发了主人公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5、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仿写乡愁童年(仿写乡愁母爱106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