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简介(徐光启泰西水法的泰西是什么意思102句)
一、徐光启
1、习西方水利,兴民之根本
2、其实徐光启编修的《崇祯历书》不光展示了第谷的天文体系,也解决了我国农时不准的问题,重新调整了二十四节气。他还与传教士熊三拔(P.SabbathinodeUrsis)一起翻译了《泰西水法》,学习西方水利技术,认为北方也可以通过兴修水利,改善农耕条件,展现出了超越时代的农业意识。
3、系列9:徐光启之流为什么对耶稣会士“深信不疑”?
4、就在徐光启为修订《崇祯历书》而劳碌奔忙之时,努尔哈赤率金军人关,他随即停下了修订历法的工作,开始从事火器的制造和研究工作,他还对火器与防御、与攻城、与兵种配合等各个方面都有探求,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军事技术史上第一个提出火炮在战争中的应用理论的人。
5、1633年11月8日,徐光启在上奏《进缴敕印开报钱粮疏》当日逝世。死后,崇祯皇帝为其辍朝一日,以示哀悼。他的灵柩被运回他的家乡上海。如今上海的徐家汇,便是当初徐光启曾居住并从事农业试验、著书立说,最后安葬的地方,也是徐光启家族世代汇聚地。
6、1604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年:徐氏在赴京应试时考中进士,并随后考选翰林院庶吉士。他在京城重逢利玛窦,二人从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以礼相待,交往甚密。”保禄博士”成为一位卓越的天主教士大夫,与利玛窦展开积极的文化对话和合作,与耶稣会的几名传教士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以虔诚的基督徒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生活。
7、崇祯严辞切责钦天监官员。在这种情况下,礼部奏请开设历局,修改明初开始推行的《大统历》。
8、徐光启研究科学是多方面的。父亲病死那年,他回到上海奔丧守孝。这年江南遭遇了大水灾,庄稼全被淹了。水退下去以后,他帮助老百姓从福建引来一批甘薯秧苗,要大家栽种,自己还在荒地上带头试种,结果收获丰硕。他看甘薯不仅福建沿海能够种植,上海也可以种植,于是就编了一本小册子,介绍如何种植甘薯。后来甘薯的种植就从福建推广到浙江一带,又很快推广到江淮流域。
9、他认为一百年之后每个人都必须学《几何原本》,但也太晚了。可是历史比他预料的更悲哀。
10、过了几年,徐光启考中了进士,到了北京,在翰林院做了文职官员。听说利玛窦也早已到了北京,他很高兴。他认为掌握了科学,再应用到各个方面,对富国强兵是大有益处的,于是就去拜利玛窦为师,向他学习天文、地理、数学、测量、武器制造等各种科学知识。
11、天启元年(1621),叶向高东山再起,继续当宰相。徐光启也被召回朝。没想到,一上任,又遭到大臣们的弹劾。他只好再次回家养病。
12、这场考试,有“高考移民”的,有行贿受贿以权谋私的,有考试过程和考卷问题百出的。被曝光的,除了徐光启,还有九人。专门选拔了徐光启这个人才的考官焦竑,因为这场考试,从光环满头的翰林院修撰,被贬为福宁州同知,不久,又被降级,不得不回家养老去了,《明史·焦竑传》:
13、三年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徐光启再一次来到南京,在葡萄牙传教士罗如望面前虔诚而立,他接受“洗礼”并取圣名保罗(Paul),郑重宣告见证他的信仰。
14、徐光启在评论《几何原本》时说过:“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其大意是:读《几何原本》的好处在于能去掉浮夸之气,练就精思的习惯,会按一定的法则,培养巧妙的思考,所以全世界人人都要学习几何。
15、徐光启等人与耶稣会士的惊天阴谋:全面控制明朝(系列1)
16、徐光启觉得自己在北方的大片土地的赚钱不够多,于是,要家人精心选取优质的桑树种子寄给他,他要在北方种桑养蚕,使自己北方的土地获得最大的产出。
17、徐骥所提到的这些书名就很有意思。
18、2007年11月11日下午4时,一群青年走进上海徐家汇天主堂参观,这座拥有97年历史的哥特式建筑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教堂”。解说员将众人领至一幅版画前,画的前景是一位穿着儒装的西洋老人和一位穿着明代官服的中国老人,他们站在中堂里交流,背景是一幅中堂画,画的是怀抱婴儿的圣母玛利亚。
19、徐家汇地铁站1号线的1号口,有“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塑像,按照我们课本上的插图塑造的形象,手里托着一只天球,象征着他为中西方天文学交流,编制《崇祯历书》的伟大贡献。
20、当时,中国人不信西方的天主教,朝廷也不支持西方人来明朝传教。
二、徐光启泰西水法的泰西是什么意思
1、巴托利神父(DanielloBartoli)是耶稣会的官方历史学家,1663年,他根据同会兄弟的书信和见证,出版了一本有关在中国传教的详细记述。对于徐光启的一生,他以七章的篇幅记载了其生平和著作,并突出表现了他的美德可以说,这些内容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教化”的意图和风格,但无论如何,它们来自与徐氏有过密切交往的直接见证人,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它们实质上的可靠性。
2、生于1562年,逝于1633年的徐光启是一个值得言说的人物,他一生所做的重要事情共有五件:提倡农学引进番薯;练兵和造炮;编纂《农政全书》;与利玛窦合作译《几何原本(前6卷)》;组织编纂《崇祯历书》。
3、2021年最受关注的十大博雅课程
4、一是已经出版“行于世”的,有《历书》一百三十二卷、《清台奏草》、《兵事疏》、《几何原本》、《测量》、《勾股》、《水法》、《简平仪》、《农遗杂疏》、《毛诗六帖》、《百字诀》;
5、以上可以看出,徐光启老先生真的是闲不下来之人,不是做官,就是种田,而他执著一生的事业便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写成文字,刊印成书。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6、徐光启是一位十分神秘的人物。徐光启去世后,他的儿子徐骥撰写了《文定公行实》一文,详述了徐光启一辈子的经历。我想,谈论徐光启,没有什么信息比他儿子的更权威更真实可靠。
7、徐光启不仅研究科学,对国事也非常关心。当杨镐四路大军差点在萨尔浒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京城以后,满朝文武官员都大为震惊,大臣们纷纷呼吁朝廷挑选强将,增加兵力,征讨后金。徐光启一连向明神宗上了三道奏章,认为后金越来越强大,已明显与我明朝为敌,成为朝廷最大威胁,若要挽救危险的局面,只有选出精干人才,训练新兵,才能抵抗住后金将来可能对朝廷的侵略,他自愿承担训练新兵的重任。明神宗知道他是个文官,又听说他也通晓军事,且有这般热忱,就批准他到通州招募训练新兵。
8、1616年,南京发生教难,给传教士捏造罪名,进行陷害。徐光启予以批驳,并以生命作保而化解,他说:“西洋传教士是正人君子,没有违反国法,实皆圣贤之徒,其德甚正,其守甚严,其学甚博,其识甚精,其心甚真,其见甚定,在彼国中亦皆千人之英,万人之杰。”
9、徐光启时期的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09月04日~1620年08月18日),男,汉族,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十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10、在《文定公行实》中,徐骥大谈了徐光启修历的功劳,自始至终都没有提西洋人的事,而且肯定地说,《历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他爸的心血:
11、人们往往以为,耶稣会是一个单纯的“宗教组织”。事实并非如此。
12、从此,徐光启成为许多领域的先驱者,他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带到中国,并对许多学科的发展创新作出重大的贡献,他是当时国际上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与培根、伽利略、笛卡儿等西欧学术名家同时代且并驾齐驱,在一些方面或有过之而无不及。
13、#原汁原味的中国古代史126
14、一是“贡生入监”,这是国子监学生的主要来源。朝廷给全国府、州、县的学校下达有推选入国子监读书的名额,《明史•选举志》:
15、除此之外,让大叔更加心累的是香火问题,不孝有无后为大。徐光启只有独子徐骥,而徐骥倒是生养众多,但都是女儿,徐家的香火眼看要断绝。
16、不经意间,这让徐光启接连创下几个记录:他成为文献记载首个有英文名的中国人,他成为中国第一位受洗的基督徒,而徐光启一家则成为上海第一批天主教友。
17、徐光启的家乡饱受倭寇侵扰,导致他家道中落,就这样,一个翰林不看儒经看上兵法了。徐光启通过传教士了解到欧洲在火器制造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中国。他指出:“方今制敌利器,火器第一。”但这种说法没有得到朝廷的支持,于是只好私下和友人众筹了一些资金,前往澳门采购葡萄牙人的火炮和火铳。
18、“那时中国跟西方差距不大,中国人很有自信,见着西洋人不怕,只是后来,鸦片战争,中国打不过洋人,见了西洋人,急得要命,心态就不好了。”此后,对于西洋文化,中国人痴迷于魏源、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沉湎在战术层面,给林则徐戴上了“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大帽子。
19、查阅词典,英文Jesuits释义为:耶稣会、耶稣会士;而Jesuit释义为:耶稣会信徒、阴险的人、间谍。
20、▲利玛窦(左)与徐光启(右)
三、徐光启简介
1、无疑,4个世纪前徐光启接触西洋文化时的自信和温和态度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徐氏在封闭的中华帝国师事洋人,且昄依天主教,足见其见识卓然不同于常人,允为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陈乐民亦评价说。
2、利玛窦的中文著作集锦,令人笑破肚皮
3、与人们的一般印象不同,耶稣会澳门总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会组织,而是澳门洋人的最高权力机关,而且有军队、有执法裁判权、有对洋人收取税收的权力。
4、明嘉靖41年,徐光启出生在上海黄浦区南市乔家路的九间楼内,万历32年中进士,开始了宦海浮沉的一生。
5、与您一起学习探讨历史与文化
6、通过利氏这位不同反响的老师,徐光启终于可以为长期以来最纠结他的问题寻求答案。《畸人十篇》是利玛窦于去世前不久在北京出版的最后一部中文作品,该书一经问世便轰动一时。它采用对话体展开十个主要话题,对话者都是当时的社会名流。其中两个重要问题是与徐光启的对话:关于死亡的问题和死后的审判的章节。从对话中,读者可深刻感悟到徐与利之间在这些问题上的反复推敲。在那段时间里,徐光启还同时恳求利玛窦与他同担重任,将欧几里得的巨著《几何原本》翻译成中文。徐氏深信,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和西方科学是促进明朝科技发展的必要前提,它们的引入不仅能造福于民,也将同时提高人民的自身素质和修养。
7、“你们知道这两位是谁吗?”解说员询问,众人摇头。“右边这位是明代进士、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他的教名叫保禄,大家站的这个地方就是徐光启的出生地,又因这里曾是三条河流的交汇处,故得名徐家汇。左边这位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徐光启的老师。”
8、三年后的万历四十四年(1616),徐光启的病好了,回到朝廷。第二年(1617),徐光启升了一级,当上了左春坊左赞善,从六品。
9、李之藻的工作情况,有人时刻上报耶稣会。得知获得“奖励”后,李之藻激动不已,在汇报了自己的工作情况和今后的打算后,表示一定要让基督教传遍中华。于是,李之藻把自己“翻译”的中文著作,一部又一部地寄到了欧洲。
10、原来,徐家汇与一位影响了中国人400年的著名科学家有关,他的名字叫徐光启。徐光启生活在晚明时期,是文渊阁大学士,曾在此建农庄,从事农业实验并著书立说,逝世后即安葬于此。他的后代在此繁衍生息,后渐渐成为集镇。因地处为肇嘉浜与法华泾两水会合处,本名“法华汇”,后为纪念徐光启改名为“徐家汇”。
11、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徐光启以其毕生的精力推动中国科学的进步,推动中西文化的融汇与交流,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他在天文学、数学、农业科学、机械制造、军事学等领域都卓有建树。
12、天启年间,孙元化协助袁崇焕驻守重镇宁远(今辽宁兴城),天启六年(1626年)后金努尔哈赤率大军进攻宁远,孙元化为袁崇焕设重炮11门,痛击后金军,努尔哈赤兵败重伤而死,史称“宁远大捷”。
13、系列3:明末火器的水平远远领先于欧洲
14、庞迪我告诉徐光启,西方人治病时,从来不对药材进行炮制,都是食用新鲜的药材,可以收到神效。徐光启认为,按照庞迪我所说,吃刚刚采来的鲜嫩药材,吃下去的都是药材的精英,能够透入脏腑肌骨之间。因此,徐光启根据自己常用药的配方,准备寻找相关的药材种子,自己种植,到时候全部吃新鲜药材。徐光启的常用药是什么呢?答案是:六味地黄丸、人参固本丸之类。
15、最终孙元化因部下叛变降敌,于1632年被朝廷处死。《明史》卷二四八载:“贼纵元化还,诏逮之。首辅周延儒谋脱其死,不得也;则援其师光启入阁图之,卒不得,同张焘弃市。”徐光启没能救下孙元化,他练兵造炮救国的梦想彻底破灭。
16、修历是由徐光启主持的一项庞大工程,它包括将耶稣会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许多科学文献翻译成中文。这些著作由五部丛书组成,其中前三部由徐光启在其生前于1631年和1632年出色地完成,另外两部在此不久之后问世。虽然罗雅各也很快就去世了,但汤若望却继续为修历贡献了他漫长的余生,成为第一位掌管钦天监的耶稣会传教士作为徐光启的知己,汤若望在1633年陪伴好友度过了病逝前最后的一段时光,为他主持了临终圣事。徐光启以基督徒的虔诚安息主怀,他的灵柩在皇帝特派专使的陪同下从京城出发,归葬上海。
17、耶稣会士是如何搞垮明朝的(上)
18、詹事府少詹事,即太子的办公厅副主任,正四品。
19、这个形象,和朱八八以前八过的天才很不相称啊。
20、欧几里得的《原本》奠定了西方理性思维的基础,是一部影响世界两千多年的经典著作,其在西方是仅次于《圣经》流传最广的著作。
四、徐光启与利玛窦
1、徐光启是上海人,上海有个区叫徐家汇,是他及其后裔世居之地,就是为表示对他的纪念。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爱国的政治家。他的科学研究范围广泛,以农业和天文学最为突出。他不同于当时其他儒家学者,不仅精通文史典籍,而且较早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参利玛窦条)学习西方的科技知识(包括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地理、水利),成为博学多才的学者,1604年中进士后任职于北京翰林院,他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又吸取并介绍了西方的科技,对中国的科技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对农业进行长期研究,写出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之大成的巨著《农政全书》,主持编译《崇祯历书》,并译著很多书籍,其中以《几何原理》最为著名。
2、1850年创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杂志之一
3、每一名教徒必须绝对服从“天主”的旨意,以自己全部的力量报效“天主”的恩情。
4、他最出名的是农业著作《农政全书》,殊不知,他是个全才,通晓科学、数学、农学、政治、军事,还为当时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立下了汗马功劳。
5、几个月后,他给家人写信道:
6、江浙闽地区水患连年,吴淞一代常被水淹,徐光启在青少年从事农耕时就开始重视怎样治水、用水的问题了。徐光启认为“水利为农之本,无水则无田。”于是,他便向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熊三拔请教西洋水利知识,与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详细介绍了当时西方先进的农田水利科学知识。
7、“徐光启的时代,最了不起的一点,是他能够正视中国学术的弱点。他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具有自信,并不认为学习西方的长处,就会毁灭自己的文化,是长他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李天纲向记者阐述道,“1600年的中国,徐光启是少数几个了解世界局势大格局的士大夫之一。愿意正视西方文化,敢于接受思想挑战,徐光启才是真正的‘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8、叶向高去世后不久,艾儒略出版了一部书《三山论学记》,说是艾儒略通过对话彻底说服了叶向高,叶向高承认基督教义远比儒学高明。叶向高依靠儒学获得进士出身,官至首辅、名满天下、门生故吏遍布朝野,他说基督教义远比儒学高明,其影响力不言而喻。
9、点击上方“天主教”订阅,接收最新资讯!
10、徐氏再次与火炮打交道。他设法从澳门运来数门大炮,同行的还有精通火器的耶稣会传教士罗德里格斯(JoãoRodriguesTçuzu)。此时的徐氏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大明王朝危在旦夕的局面似乎已无法挽回。徐和其他为数不多的基督徒官员毫无保留地全力以赴,力争挽回大局,堪称爱国楷模。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一个重大的悲剧性事件发生了。孙元化是镇守边疆的重将之他是基督徒,也是徐光启的入室弟子。1632年,孙元化在一场兵变后被斩首问罪。徐氏挺身而出,全力为他辩护,但无法挽回,只好通过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JohannAdamSchall)乔扮工人入狱探监,以冒险的方式为他争取到了圣事的安慰。
11、自此,徐光启每年都在升官。
12、徐光启能够成为明朝最著名的全能科技人才,离不开与传教士的亲密合作,徐光启还因此被称为“第一个近代意义上的上海人”,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13、万历三十五年(1607),三年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恰好这年五月,叶向高当上了宰相。
14、习西方数学,创“几何”发展
15、据此可知,徐光启生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死于崇祯六年(1633),终年七十二岁。
16、一切的决策权,均属于耶稣会澳门总院“三巴寺”的“法王”。
17、再如,在一千年前还是茫茫大海的地方“出土”了二千年前的古埃及“罗塞塔石碑”,在西亚“出土”了四五千年前的巴比伦土坯砖“泥版文书”,诸如此类的西方“考古学”成果,为什么有些人深信不疑,并且坚定地维护?
18、徐光启的第一个美德在他受洗时得到验证。当时,他虽已成婚22年,却仅育有一子。在当时的中国文化中,纳妾是繁衍子嗣的传统习俗,尤其是像徐氏那样身居高位的人,更需如此。耶稣会传教士们坚持遵循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严禁纳妾,这种做法常常成为决定性障碍,使真心希望受洗的人望而却步。但是,徐光启却甘愿接受罗儒望神父的要求,忠于唯一的原配夫人,将自己的后代托付给天主。果然,他中悦天主,其独子最终使得徐氏家族儿孙满堂。
19、崇祯时期(徐光启)主持修订历法的工作。徐光启(124-168),字子先,号玄扈,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20、“现在,中国还是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优越感,羞辱感,自卑感融合在一起,欣赏林则徐的“制夷说”,这是错误的。”李天纲认为,中国人应该超越林则徐,回到徐光启的高度,重温大国的气度和开放情怀。唯其如此,中国在重归世界大国舞台的过程,才不会让他国感到误解和害怕。
五、徐光启写了什么书
1、徐光启的弟子孙元化,八年官升十一级,原因何在?
2、徐光启获得第一的这场考试,以作弊成风而震惊朝廷,被载入了史册。考试结果一宣布,考生们就炸了,朝廷里就被闹翻了,《国榷》:
3、博雅云课堂:打开孩子梦想的天空
4、另:已购书读者可以加入QQ讨论和资料分享群,群号:5986478
5、他最后说:“易生于简,简生于明,综其妙,在明而已。”
6、就这样,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是在皇帝的身边,还是朝廷百官中,徐光启都拥有大批的“门生”。
7、宁远大捷硝烟弥漫的1626年,是徐光启“炮兵救国”理想最接近梦想成真的时刻。根据科学技术史专家的研究,当时孙元化统帅着远东地区最先进、最优秀的炮兵部队,当然也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炮兵部队。徐光启等人千辛万苦,甚至动用自己的俸禄,引进欧洲新式炮兵技术,包括铸造、操作,乃至引进外籍炮兵军官,在此基础上建成了孙元化麾下的新式炮兵部队。和中国旧有的炮兵相比,新式炮兵不仅大炮铸造更为精良,而且具备了弹道学原理指导下的瞄准技术。
8、系列8:从天文历算到文化转基因,再到鸦片战争
9、系列7:复盘徐光启主持修历过程:伪造译著和西洋历法
10、他就是徐光启。徐光启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又有哪些成就?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了解一下徐光启。
11、二是“举人入监”,指参加会试没有考中的那些人,他们本来就是举人。这与徐光启无关。
12、徐光启长期为练兵与造炮两事投入极大精力,他不断向朝廷呼吁练兵、造炮、守城等事宜,并积极引进西洋先进火炮技术。1619年他还亲自拟定《选练条格》(士兵操典),亲自考核挑选了4655名士兵,开始操练。但因为朝廷官僚机构互相推诿牵掣,军饷器械都不给予充分支持,并不顾他“兵非选练决难战守”的正确意见,强行将他尚未完成训练的部队调往前线,终使他练兵的努力不了了之。此后徐光启的军事思想不得不依靠他的入室弟子、炮兵专家孙元化来实现。
13、晚明时期有这样一个中国人,他开通、好学、机敏、随和,能够灵活地穿梭于中西方文化和群体之间,是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他是谁呢?
14、万历九年(1581),20岁的徐光启考中秀才。同年,与吴氏成婚,为维持生计,徐光启在村学教了十几年书。1600年,徐光启在南京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
15、徐光启在朝廷里的职位逐步提升。由于他在天文学方面造诣很高,正确推算出1629年的日蚀,因此朝廷委派他用自西方传教士那里学来的知识修正明朝的历法。他于1630年出任礼部尚书,1633年去世。他在生前还帮助传教士翻译过属灵书籍和科技书籍。他与李之藻、杨庭筠被早期天主教会誉称为“圣教三柱石”。
16、崇祯五年徐授东阁大学士,一年之后为文渊阁大学士。崇祯六年九月十一日徐得疾,不久奏请恩赏传教士以酬其襄助历局之功,荐李天纪代其主持修订中国历法。两月之后即因病逝世。当时原籍地方不安宁,徐的灵柩直到崇祯十七年才得葬于上海市郊徐家汇墓地。死后追赠太子少保,谥“文定”。
17、这个问题,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
18、天启帝实在太聪明,他很快就发现某种势力长期不懈的精心布局,随即以排山倒海之势予以打击。因此,整个天启朝,徐光启都不太得志。
19、万历二十一年徐光启受聘韶州任教,在韶州首次接触传教士郭居静。在郭居静那儿,他第一次见到一幅世界地图,知道在中国之外竟有那么大的一个世界。
20、当时,小冰期改变了南方温暖的气候,漕运体系牺牲农业用水的弊端也在此时显现出来。洪涝灾害的加剧,导致明末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呈断崖式下跌,人们束手无策时,徐光启却再一次发现了我国已经引进的高产植物——番薯,它抗虫耐寒,是代替水稻和小麦的优质粮食作物,只是苦于无人推广。于是徐光启将番薯的栽培技术全面总结之后,当起了番薯的全国代言人,巡回宣传种植技术。番薯的广泛种植,也直接影响了清朝时期的人口爆炸。
六、徐光启
1、“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
2、在数学方面,他和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前6卷,并提出了实用的“度数之学”的思想,同时还撰写了《勾股义》和《测量异同》两书。“几何”作为数学的专业名词始于徐光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