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的诗歌特点(卞之琳的诗歌作品121句)
一、卞之琳的诗
1、三日前山中的一道小水,
2、(两个“装饰”均为动词,分别表达“照进”和“进入”的意思。此外,“别人”为“楼上的人”太实,与全诗意境不谐。)
3、这首诗是卞之琳先生的代表作。本来是一首长诗中的,作者对自己要求比较高吧,整诗只对这四句比较满意,所以摘出来独立成章,记录一瞬间的感觉,因名《断章》。
4、好呀,最出名的一首《断章》: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5、隔江泥衔到你梁上,隔院泉挑到你杯中。
6、底下写诗人的心跳都跳得令我们非常之能了解,但一点也不同情他,因为有这一首好诗。
7、卞之琳原受“新月派”的影响,但其很快就走向了现代诗风。其前期诗作,内容多写下层社会生活,并探索宇宙与人生哲理。卞之琳以“我”为主,将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小说化、典型化、非个人化的“戏剧性处境”融汇在一起,并将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重暗示性”和“亲切感”融汇在一起,形成了“平淡中出奇”,“用冷淡掩深挚,从玩笑出辛酸”的特殊风格。他的诗显示出一种着意克制感情的自我表现,追求思辨美的“非个性”倾向的特色。在语言上,他则追求在口语基础上实现欧化词汇、句法与中国文言词汇、句法的杂糅。另外,他的诗由于重意象创造而省略联络,因而诗意大多晦涩。记得给好评哟,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互粉呗亲,@火星酒窖,谢谢支持。更多精彩关注微信marscellar。
8、《断章》原本是他一首长诗里的四句,因不甚满意,便删去了其他诗句,只保留了这四句,竟成了经典。
9、是啊,船呢?没有船又如何载得了她?于是诗人马上笔锋一转:“下楼去!”或者那里就有船了吧,可是诗人又不写有船没船,只是说“南村外一夜里开齐了杏花。”从表面上看,结果似乎是未知未定的,因并没交代“船”到底有没有,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理解,诗人找不到船,而杏花倒是现实的,诗人极度苦闷,所以下楼去看杏花不过是他转移话题的一个幌子罢了。
10、这首诗出自徐志摩的高徒卞之琳之手,许多人知道卞之琳,但未必知道作者是江苏海门人氏。这首现代诗作,通过桥上、楼上,风景、明月,窗子、梦,人与看、装饰等意像抒发此情此景。简洁、隽永,意境错合,内敛、持重,欲大放而即止。
11、第45期:曾卓那棵《悬岩边的树》的孤寂与风姿
12、第52期:诗人阿吾对儿子说,《我们一家都生在河边》
13、本文摘自初岸文学出品图书《名家读新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14、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待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意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15、水有愁,水自哀,水愿意载你
16、卞之琳(1910年-2000年)江苏海门人,曾用笔名季陵,祖籍江苏溧水,汉园三诗人之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17、其实我想他告诉我的并不是这个,我倒是觉得“衣襟上不短少半条绉纹”有点晦涩。
18、倚着西山的夕阳,和呆立着的庙墙对望着:想要说什么呢?怎又不说呢?驮着老汉的瘦驴匆忙的赶回家去,忒忒的,足蹄敲道道儿──枯涩的调儿!半空里哇的一声一只乌鸦从树顶飞起来,可是没有话了,依旧息下了。
19、断桥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0、轮船向东方直航了一夜,大摇大摆的拖着一条尾巴,骄傲的请旅客对一对表——“时间落后了,差一刻。”说话的茶房大约是好胜的,他也许还记得童心的失望——从前院到后院和月亮赛跑。这时候睡眼朦胧的多思者想起在家乡认一夜的长途于窗槛上一段蜗牛的银迹——“可是这一夜却有二百浬?”
二、卞之琳的诗歌作品
1、总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把诗人推进到多维宇宙与多层次现实中。哲学与人文科学的发展,使得诗人对实体与表象、存在与意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关系,有了新的感受,新的认识。我认为,卞之琳写《距离的组织》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因科学、哲学、人文科学的发展而改变了的诗人的思维与感受来结构一首诗的意境。
2、卞之琳在他的《〈雕虫纪历〉自序》中,对此“单恋”,其实有所述及:
3、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卞之琳既是最早“为中国新诗开启了智慧之门”的诗人,也是最注重形式探索与创新的诗人,卞诗的独特形式如其知性内容一样持久地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卞之琳的诗歌是寂寞的,而真正给予卞之琳生命也是这点寂寞的感觉。他的诗是从中国知识分子的寂寞心境中浸润出来的,《断章》其中的任何事物都没有内在情感上的联系,每个事物都只是其它事物的观赏对象,它们在观赏中获得的只是刹那的、表层的愉悦感,而在被观赏的感觉里却是孤独的、寂寞的。他的《距离的组织》语言本身传达的是同样一种落寞的、空洞的感觉。
4、“中国诗人奖”首届颁奖礼后不久,当年12月卞之琳驾鹤仙去,一切的美好终结。斯人已逝,终成历史。有一段时间,我抓紧做卞之琳的名人文化工作,可惜成就廖廖,没做成什么大事。奥运会开幕后的2008年8月10日,我与同事一起专门去了一趟北京,拜访其唯一女儿青乔女士,先是商量南通举办文学展的事儿,后来想将卞之琳“书房”搬到正在筹建的市图书馆来,却因暂时没有场地而搁置。
5、在绿苔地上冒一下蓝烟吧?
6、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仿佛作为雪泥鸿爪,留个纪念,就写了《无题》等这种诗。”
7、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谊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
8、卞之琳于23岁那年夏天从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秋天时认识了来北大中文系念书的张充和,诗人遇见她,就像着了魔,之后就开始苦恋这位貌美如花的才女。而且此后卞之琳的诗歌创作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来不写情诗的卞之琳,开始不停地创作爱情诗歌。
9、我就是一个,我开着眼睛,
10、投稿邮箱:jssdfzwxxz@1com
11、曾经弹响过脆弱的钢丝床,
12、像一个天文家离开了望远镜,
13、究竟那里下雨了没有呢?你不还是没消息么?这把伞真是太可爱了,这个诗情真是太可爱了,太美丽了,比写这讲义的人一向所喜欢的“细雨梦回鸡塞远”还要好,因为卞之琳的这句诗一定来得很快。是真的心情,不是想象了,故我们更应该爱惜它。
14、只可惜,在当时张充和的心中卞之琳只是一个好友,而不是情人。后来张充和遇到了自己的真爱,一个美国人傅汉思,并且在婚后跟着丈夫出国定居。但是国内外的通讯非常不方便,卞之琳跟张充和一度断了联系。
15、如果我们把“你”当作诗人自己,还有另外的一种解读,这句话是对方的发问:你不是说你愿意载我吗?那你的船呢?载我非要有船不可的呀。女人真是咄咄逼人。诗人回答不上来了,只好请对方下楼去看看那些美丽的杏花了。当然,“你”还有第三种解读,就是指的女主人公,诗人想载她,却一直找不到对方的船,就是说他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对方知道,尽管如此,他仍希望对方能下楼来,看看这满满的杏花,那可能寄托着诗人欲言又止的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希望对方能懂得。
16、诗的前两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
17、除了一首经典的《断章》,你可还知道关于卞之琳的其他信息?
18、卞之琳的《断章》《无题》读解
19、卞之琳的《无题》之佳,应是无以复加的。这诗是中国传统的爱情无题诗,从组诗的诗思运行上看,从第一章出发,“期望你来”,到第二章的“期望你出去”,第三章的“分离”,第四章的“相聚、别离、相见”,第五章“分离”,章章相连,有条不紊,构思极为严谨。
20、接着“古人在江边叹潮来潮去;我却像广告纸贴在车站旁。”真是太好了,令我非常之同情,我仿佛看到卞之琳像一张广告一样贴在火车站上等车。
三、卞之琳的诗歌特点
1、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仿佛作为雪泥鸿爪,留个纪念,就写了《无题》等这种诗。
2、我何尝愿意做梦的车站!
3、但我想,不光是卞之琳心知肚明,连张充和也应是心知肚明的。及至“来还是不来”一说从张充和嘴里说出来时,卞之琳先生已经作古,但即使在世,我想也不会因自己深深爱恋的人那么说而有丝毫不敬不快,因为用“曾经”来形容这两个情意中的男女,我以为是恰当的。1955年,卞之琳45岁,10月1日与青林女士结婚。
4、——————————————
5、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读睡诗社创办于2015年11月16日,诗社以“为草根诗人发声”为使命,以弘扬“诗歌精神”为宗旨,即诗的真善美追求、诗的艺术创新、诗的精神愉悦。现已出版诗友合著诗集《读睡诗选之春暖花开》《读睡诗选之草长莺飞》。诗友们笔耕不辍,诗社砥砺前行,不断推陈出新,推荐优秀诗作,出品优质诗集,朗诵优秀作品,以多种形式推荐诗人作品,让更多人读优秀作品,体味诗歌文化,我们正在行进中!
6、卞之琳的《断章》确实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小诗。如果让我来讲的话,我宁愿用辩证法。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在桥上看风景,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近处的楼上,有看风景的人,也把你作为“桥”的风景的一部分看去了。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句本身就很美,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更是妙不可言。全诗用的是白描,却充满了主观和客观的辩证:你在桥上看风景,这是你的主观,但是你却不自觉地成为“桥”的风景的一部分。同样的道理,在楼上看你的人,他不也是“楼”的风景的一部分吗?同样的道理,当然,诗人更加抽象地用了明月的意像,你在观赏明月映窗的美景时,又怎么能知道,
7、第53期:女诗人兰明的《诗人——记海子》及其他
8、门上一声响,你来得正对!
9、我这串心跳,我这串心跳,
10、隔江泥衔到你梁上,隔院泉挑到你怀里,海外的奢侈品舶来你胸前;你想要研究交通史。昨夜付出一片轻喟,今朝收你两朵微笑,付一支镜花,收一轮水月……我为你记下流水帐。
11、掠过你一丝笑影而去的,
12、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13、提起卞之琳,你一定会想到他的传世之作《断章》。
14、也可以这样讲:是诗人自己同自己说话,你说你愿意载她,你的船呢?你的船呢?于是自己觉得自己好笑了,这时正在下楼,下楼去罢,南村外一夜开齐了杏花。
15、卞之琳来到北京读大学、做老师后,就与北京这座古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尽管也曾旅居延安、旅居昆明,但终究成了上世纪30年代“北平作家”,很少回到小桥流水的故里,再看一眼一天两次的潮水落涨。
16、将怎样抵抗这样的天气啊?
17、诗人心中窃喜,也非常紧张,他担心再次与她擦肩而过,也害怕一步走错,将懊悔终生。于是他试探性开始进攻,他在诗中这样写道,“三日前山中的一道小水,掠过你一丝笑影而去的”。这里“三日”指三年前的初见,而“小水”暗指一点柔情。诗人丝毫不敢造次,慢慢地营造出一种温馨而轻松的气氛。
18、水边人想在岩石上刻一点字迹:大孩子见小孩子可爱,问母亲“我从前也是这样吗?”母亲想起了自己发黄的照片堆在尘封的就桌子抽屉里,想起了一架的瑰艳藏在窗前干瘪的扁豆荚里,叹一声“悲哀的种子!”——“水哉,水哉!”沉思人忽叹古代人的感情像流水积下了层叠的悲哀。
19、这一首充满着哲学智慧的诗歌
20、卞之琳《鱼目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版
四、卞之琳的诗歌创作特色
1、沈从文也曾在他《二黑》这篇文章中,如此委婉曲折地评点这段“罗曼史”:
2、信号已经发出,对方也开始回应,“你的船呢?船呢?”既然你是水,那么就应该用最美丽的船儿,载着你最心爱的姑娘,一起畅游、一起梦想,直到两心相许,直到携手相依。诗人却被问倒,很是焦急苦闷,一时间不知如何回答,然后急中生智地说,“下楼去!南村外一夜里开齐了杏花。”
3、首两句句子该是多好,也是平常可有的事情,我在这里,这里不下雨,我走了天天下雨;我没有来,那里不下雨,我来了天天下雨。对于两地友人我很抱歉。其实两地友人未必怎样介意这件事情,诗人自己多情罢了,或者自己心里烦,不喜欢雨,于是雨真是美丽了,因为写了这一首绝妙好诗。
4、喂,你杭州?你上海?你天津?
5、而如此朦胧浪漫的诗,折射在现实中,却是一段爱而不得的忧伤恋事。
6、卞之琳的《无题》之佳,应是无以复加,不知子都之美者,无目者也。我本来想选四首,现在只选两首。
7、初恋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既希望璀璨绽放,也担心遭遇冰雪寒霜。而渴望爱情的青年男女却喜欢矜持,明知彼此两心相许,却不停试探,又不断地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对方。于是本来应该美好甜蜜的爱情,却变得如此痛彻心扉。难怪李白感慨,“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下面分享卞之琳最经典的一首无题诗,柔情似水,最后11字令人心醉。
8、无独有偶,下面这首《无题》同样出自卞之琳之手,也同样是由相互呼应、互文互释的两小段组成——
9、如果你期待在此提高学识,想以诗会友,
10、卞之琳(198-2000.2),生于江苏海门汤门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11、也是在这里,他接触到西方那种浪漫主义情怀的诗歌。也是这段时间,他认识了徐志摩,师从于他。
12、可是,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是“矜持”的,反射到诗里便是“百转千回都不跟你讲”。但果真不愿意讲吗?不愿意讲什么呢?诗人马上接下去说“水有愁,水自哀,水愿意载你”,是啊,水的自愁自哀自愿,对方可曾了解?我们不知道女主人公是否了解,但我们很清楚诗人是自知的。卞之琳的诗象征手法的运用是很常见的,又往往写得艰深晦涩,并非一下子可以读懂,而诗人在这里用这样浅白近乎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其情感,是很难得的。这都缘于诗人对自身爱情的预见性和自知性。
13、可以说,“生生之谓易”变化观里的“相对论”成了结连卞之琳诗作的一条中心纽带,堪称其诗心所在。
14、不甘淡如水,还要醉,而抛下露养的青身。
15、在北京偌大的文化人交际圈内,卞之琳先生得以认识了合肥四姐妹之老四张充和。张充和应该小他几岁,亮丽活泼、灵气十足。当时一个刚北大毕业,一个刚考上北大,师兄妹两人倒也谈得来。除了读诗,自然也会有诸多生活当中的哲思和感悟。有书记载,卞之琳还请张充和誊抄过他的诗作,允诺后张充和用毛笔端端正正抄了去,卞之琳又认真、细致地题上了书名。此乃两人难得的一段佳话。
16、————————————
17、在卞之琳的《无题》中,处处都充满着对爱情本身的预见性和自知性。我想就《无题》来分析说明这一点。正如后来诗人在《〈雕虫纪历〉自序》中坦言:“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
18、该诗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品。本为作者抽出长诗的一节。该作品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19、他是20世纪30年代有代表性的“现代派”诗人。上承后期“新月派”和戴望舒等“现代派”诗人的影响,下开40年代中国新诗派的先河。
20、而作为才子,他一生苦恋“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张充和,留下刻骨铭心的遗憾……
五、卞之琳的诗歌集
1、把烛新亭下(猜卞之琳诗目)谜底:灯虫。释谜:把烛新,会意烛字要拆分,亭下扣丁,组合得底:灯虫。拓展资料:卞之琳:《灯虫》可怜以浮华为食品,小蠓虫在灯下纷坠,不甘淡如水,还要醉,而抛下露养的青身。多少艘艨艟一齐发,白帆篷拜倒于风涛,英雄们求的金羊毛,终成了海化的秀发。赞美吧,芸芸的醉仙,光明下得了梦死地,也画了佛顶的圆圈,晓梦后看明窗净几,待我来把你们吹空,像风扫满阶的落红。
2、抽出来,抽出来,从我的梦深处
3、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
4、那桥、那楼、那观景人,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想象的范围很大,可画面的重心依旧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极富情趣又浪漫。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呢?“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饶有情致的一句,巧成浪漫惬意的宣泄。
5、这个被"装饰"了的梦对于它的主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灵奥秘的深切剖白,它再明白不过地显示了那被各种外部因素所压抑的单恋之情是多么地强烈灼人。而那桥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变为梦中人,不正因为他是意中人的缘故吗?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这个玫瑰色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情表现得多么热烈、显豁,而由这个梦再来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觉得那质朴无华的一"看"缠裹了多少风情,又是多么激人遐思无尽吗?
6、细细品味,“南村外一夜里开齐了杏花”,多么迷人而又温馨浪漫的场面。从刚开始的一道小水、一片春潮,到最后深情的花海,诗人大胆地跨越了心理障碍,向对方表白了心中炽热的快要喷发的情感,也将初恋时的心境变化委婉而又具体地暗示了出来。也许此刻,读者会想到纳兰的那句经典,“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7、为帮助大家提高人文素养,开拓眼界,博雅君开设(慈航普读诗意人生)专栏,邀请于慈江老师每周鉴赏和点评一首诗歌——在倾情朗读名篇佳作的同时,解析写作特征、情愫表达。
8、这种情形是从前的诗里所少有的。但是,重要的,是诗人用这种新的感觉成功地表现了一种心情或者说情绪。时空相对的字宙意识,与关切祖国存亡的社会意识互相交错,使得诗人的感觉更加复杂了。远人寄来的风景片,其作为表象与实体的区别,在诗人的感觉里消失了;灯下验土而辨别方位的土科技,使诗人加倍地感到在灰色世界里的失落感;《聊斋》的离奇故事也因了微观宏观的关系,而成为诗人表达对国人(包括自己)昏沉如梦的危机感的极适当的幻象。对于这样一个闭门沉思,以至陷入梦境的敏感诗人,外面实在的天气变化以至当前的时间观念,都消失了。所以,“雪意”和“五点钟”都是由友人带来,并至此才从白日梦中醒来。
9、蜗牛寂寞的僵死在窗槛上
10、哲学大可不必惋惜一个关注者的丧失,诗歌却应欢呼又一个拥抱人。一般地,就相若的内涵元素与相当的普遍性而言,诗与哲学的联姻成了某种最佳的选择——两个殊异的极端相连,反而构成了一个圆满的环。因了神秘的瞬间,诗予哲学以最完满的躯壳;而通过某种内在的逻辑和理性的涂抹,哲学则给诗带来了内涵的深沉与时空的拓展。
11、哪能写出如此沉思的文字
12、断章反应了:世界事物的相对性.别人是你的风景,你又是别人的风景.事物的相互依存性.明月的意境依赖于你守望的窗,某人的梦因缘于你.自我中心的谬误性.我们都在复杂关系网络中.
13、(1910—2000),江苏海门人。1929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开始诗歌写作。主要著作有:《三秋草》《鱼目集》《慰劳信集》等。译有《英国诗选》《莎士比亚悲剧四种》等。
14、我认为《距离的组织》的底蕴,是表现一个思想复杂但是诚实,感觉敏锐细腻,耽于白日梦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令人失望的时代里,为灰色氛围所困扰的苦闷与失落感。这首诗没有过分费解,诗人只表达自己的感觉,但却相当真实地表现了大时代的氛围与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15、“从技术上来说,卞之琳是中国新诗百年来的第一人!”在讲座中,江弱水分别以卞之琳翻译的《哈姆雷特》选段以及诗歌《白螺壳》《尺八》《断章》《无题五》举例,在动情朗读的基础上,生动诠释了卞先生诗歌语言的多元、形式的多样、技巧的变化多端、意义的繁杂多歧以及多重的复杂来源。
16、知了,知了只叫人睡觉。
17、诗人以短短四行“断章”,便充分表达出了人物内心绵绵的情思,同时又包含着深广的哲学象征意义。整首诗将一个相对性的世界融入在一幅精美的平方风景画中,有桥有月、有人有梦,和谐自然。读者在不同的境遇与迥异的心境下阅读这首诗会产生不同的体会与回响。
18、第49期:别开生面的象征派诗人李金发及其诗《弃妇》
19、“看风景人”常有人误读为“看风景的人”,其实,作者不多一个“的”字。诗以言志,寄深情于眼前景,《断章》之“断”让人回味无穷,落寞、无奈,寡欢、少言。通过哲理般的短句,曲折却尽情地表现出来。《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其实,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尽管只短短四句,名气却巨大。知道《断章》是哲理诗的多,而其实应是一首爱情诗。
20、卞之琳出生于江苏南通,祖籍南京溧水,现当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他在北京大学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并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他的诗歌在《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抗战期间卞之琳曾在各地任教,诗歌《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也被公认为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六、卞之琳的诗
1、实际上,卞之琳继承了“新月派”的主张,也同时受到法国象征派T.S.艾略特、瓦雷里、奥登等人的影响,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被评论家认为是出“新月”而入“现代”,独成一家。
2、啊,我过去对这点太不关心了!
3、裹了破布条,侏儒的草管也穿得透……”
4、曾经叫我梦到过小地震,
5、卞之琳于古稀之年写就的这段话迂曲深婉、百转千折,把自己和梦中情人之间从1933年北京初识,到1936年苏州再见期间发生的情感的涟漪与一波三折、辗转反侧写得纤毫毕现、细腻之至!尤其是,其分寸拿捏得不温不火、恰到好处——既弥足含蓄,又让一众知情人心领神会,堪称描摹和体味单相思味道极浓的恋情的经典文字。
6、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
7、卞之琳自己在《〈雕虫纪历〉自序》中曾不无隐晦地就此事说道:“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仿佛作为雪泥鸿爪,留个纪念,就写了《无题》等这种诗。”
8、从此,卞之琳成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9、独醒者放下屠刀来为你们祝福|卞之琳诗三首
10、《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11、《断章》成为了中国新诗的标杆,但我们对作者卞之琳的了解却非常少。刚过去的昨天(2021年12月8日)正是卞之琳先生(1910年12月8日—2000年12月2日)111岁的诞辰,借此契机,我们不妨一起来走进卞之琳,读读先生更多的好诗。
12、我在散步中感谢襟眼是有用的,因为是空的,因为可以簪一朵小花。
13、撇下了身体的三个同厢客,
14、珍珠——宝石?——星?
15、《断章》精巧短小、明白如话,乍一看并不难懂,细思量却觉得意味无穷。诗人通过简单的意象,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
16、他晚年自述其写作观念:“我写白话新体诗,要说是‘欧化’,那么也未尝不‘古化’。……就我自己论,问题是看写诗能否‘化古’、‘化欧’。”
17、解析: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18、南村外一夜里开齐了杏花。
19、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20、卞之琳(1910年12月8日-2000年12月2日),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市,毕业于北京大学,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1、我却像广告纸贴在车站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