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感悟(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理解感悟75句)

2024-03-28 09:02:41

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感悟

1、礼记缁衣:“大臣不治而迩臣比矣。”郑玄注:“迩,近也。比,私相亲也。”儒行:“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孔颖达疏:“危,谓毁害也。谗谄之民,其群党连比共危亡己者也。”

2、因为小人会花言巧语,会耍阴招,君子不会(会的不是君子)。不过也有的小人会很快得到报应的。

3、君子能够以道义包容不同的意见和想法,营造和谐的氛围;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却心口不一。

4、其君子忠信、待人一样而不结党分派;小人结党分派、不忠不信、待人不一样。

5、此章所说的君子小人,是就品德而言。君子是有德之人,小人是无德之人为人要学君子。周比二字,古注或作公私讲,或作义利讲,或作普遍与偏党讲,或作忠信与阿党讲。

6、法缘慈悲,法指真相,证悟诸法本空,众生就是众缘和合生起的假象,当体即空。只是众生迷惑不知,执著五蕴为我,从而虚妄造业,冤枉遭受果报。圣人依法慈悲众生,令其离苦得乐。

7、〔鉴赏〕“周”是合群的意思,“比”意为勾结。这两个字都有关系好的意思,但是,“周”有周遍的含义,就是说不与一些人特别密切,而同另外一些人有意疏远。也就是没有宗派主义,不党同伐异,而“比”表示两者靠得特别紧,关系特别密切,因此在这句话中就有勾结的含义。

8、浩瀚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经典著作凝缩着中华文化之精髓,其思想智慧成为了传之千古的结晶。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灿烂遗产,也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9、《论语·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10、所以对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对人要广泛的好,我们不要存有私心,有私欲夹杂进去,然后对谁好、对谁不好。我们心里面有偏私,特别是到时候结党营私,这个就很可怕了。

11、如果用“周”来组词,我们会说——圆周,周密,周长,都有一种环绕的意思在里面。所以周,就像一个圆圈一样,从圆心到各边界的长度都是相等的。

12、从今天开始,我们会不定期推出《论语》专题,专题主要由学生撰写。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希望在感悟先哲智慧的过程中,和大家一起赞叹至圣先师的远见卓识。

13、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注道:“周,普遍也。比,偏党也。”“周”、“比”两字都有与人亲厚团结的意思,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周”是为了公,“比”是为了私。君子办事与人团结在一起,是出于公心,而不为私。在平时的修养中,也是去其私心,存其公心,不会为了私利与人勾结在一起。这就是“周而不比”。而小人办事,汲汲于名利,而不为公。闲暇无事时,心中所想的,也是有私无公,为了趋近利益而与人狼狈为奸结为党羽,一旦利不合,就会马上翻脸,甚至互相落井下石。人处在社会之中,难免会有群体合作的时候,如何合作,君子与小人之道各有不同。

14、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第14章。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15、一说君子日日长进向上,小人日日沉沦向下;一说君子徇天理,日益高明,小人徇人欲,日益污下。一说君子追求高层次的通达,小人追求低层次的通达;一说君子上达达于道,小人下达达于器。

16、但如果是不和道义的是,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君子一定不会成人之恶,为虎作伥。成人之美是一种修养的境界,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能做到这一点的人,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和与人为善的心态。

1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8、只有了“周”,才可能“不比”,面首的世界只有来面首的和被面首的,小人的世界只有小人。君子的世界,不光有君子,里面还有面首、小人。君子,没有世界,君子的世界,只是世界本身而已。世界“不知”,君子“周”其“不知”而“不相”之,转“不知”之世界为“不愠”之世界,而君子,本无能转所转。就如同阳光普照,无所谓照物,而物得阳光而自彰,阳光本无能彰所彰。

19、向上即是向善,不断改正错误,追求道义;向下即是不知改过,不知修身养性,日见其颓废。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向上走总是困难的,要付出很多努力;向下走很容易,但结果却是毁掉了自己。

20、皇侃曰:小人唯更相阿党,而竝不忠信也。然周是博遍之法,故谓为忠信;比是亲狎之法,故谓为阿党耳。若互而言,周名亦有恶,比名亦有善者。故春秋传云「是谓比周」,言其为恶周遍天下也。易卦有比,比则是辅。里仁云「君子义之与比」,比则是亲。虽非广称,文亦非恶,今此文既言周以对比,故以为恶耳。孙绰云:「理备故称周,无私故不比也。」

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理解感悟

1、《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尽管也残留着社会地位上的区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会地位的标准,而以“德行”作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区别。

2、有鉴于此,我对本节经文的理解是:孔子说:君子广结善缘、接济贫寒而不结党营私、作恶图利,小人结党营私、作恶图利而不会广结善缘、接济贫寒。

3、所以你读的意译就也很好。

4、小人的心里永远都有事情,不是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就是觉得这个社会不对,再不然就是某件事对自己不利。 君子不论穷达顺逆,都因为走在人生正途上而充满自信与喜悦;小人即无志之人,即使富贵,也会患得患失,更不用说身处困境了。

5、《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

6、孔子说:“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感悟:“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可以看出孔子对于自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重视。

7、《论语》: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8、感悟: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所以,当遇到问题,或者面临选择,君子会首先以道义的标准去衡量,最后做出选择;

9、《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10、感悟: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

11、这章的根本就两字:“周”和“比”。何谓“比”?“比”在甲骨文里是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典型的象形字;“周”,甲骨文里是“田”里有四点,表示把田里都种满了,因此就有周遍而没有疏漏的意思。

12、其实孔子这里是故意来把这两个词做了一个区分,周是周遍,等于君子跟所有人关系都好。也不是关系都好,而是对所有人都好,都是一种忠信的关系,这个就叫周。

13、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在近处不会埋没与自己亲近而有贤德的人,在远处不会埋没受人推举而有贤德的人,这可以说是仁义了。

14、今天我们不厌其烦地讲古文字,就是想尽力说明“周”和“比”的区别。

15、孔子说:“君子以道义来团结人而不是勾结,小人因利益而相互勾结而却不团结。”

16、《论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7、马:对,周就是团结,比就是勾结,是有私心、有私欲的。小人是勾结而不团结。这个意译也就很妙了,把周跟比的区别是很明显的给体现出来了。

18、《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19、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20、然后我们继续看到第十五章的内容。『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关于为学的根本原则,虽然说得很简单,但是却能够发人深省。孔子讲:“只读书学习而不去思考,就会惘然无知,毫无所获,只空想而不去深入学习,就会懈怠不已,一事无成。”所以,说到这里我们又要回到课堂开始,我同大家讲的那句话,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带着疑惑去学习,那么听课的时候,一定要带着思考来反复总结与印证。前面说到『君子不器』,就是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博学广才,能够在方方面面都有所作为。所以,只有明白了为学的原则,才能懂得如何成为一个君子。因此,论语各篇目的言论,相互之间都是有关联的。

三、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感悟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不归按:论语一书,语及小人,多与君子为对,其义约有两端,一谓无位之人,一谓无学、无德之人,即鄙陋之人,然自称鄙、固者,或为谦辞。此文「小人」,则在位而无德者也。论语言及君子、小人之别,皆就群体中为说,盖君子或因天下无道而隐居,以求其志;而小人即穷居亦不能隐也。小人因无恒心,故亦无志可求。二者之区别,在公私之间,君子非无私心,然当公益与私利发生冲突时,能遵从公益;小人亦非全然漠视公益,惟当私利与公益产生矛盾时,遵从私利而已。

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4、但是人们普遍接受的是第一种看法。无论是哪一种看法,那都是思考的角度不同,也都各自的道理,重要的是可以为后人所用,对人们的思想有所启迪。所以,君子与小人,往往在自己平时的行为和言语中就可以表现出来。

5、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6、那么,什么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呢?字面意思就是,君子所见所闻所知所行周遍而没有疏漏,但不会让别人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而小人,总是希望别人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但所见所闻所知所行却不能周遍而没有疏漏。

7、你说一般小人会怎么样?这个人表现好,我跟他玩,我向他学习;这个人差我不行,我讨厌他。这是一般人的想法,你这样是没办法做好一个好领导的。

8、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那么,什么叫作周、什么叫作比呢?忠信,就叫作周,阿党,就叫作比。这是最通俗的解释。周,还可以解释为合、亲和以及调和。另外,周,还有接济和救济的意思,如:周济。比,解作阿党,阿(ē婀)意为迎合。阿党就是互相依附和勾结。

9、因为你君子作为一个领导,就好像一个老师,他看小孩子,看同学们学习好的我很喜欢,学习差的我更要帮助,对吧?你懂礼貌的懂事的孩子,我很喜欢你;调皮捣蛋的,我更要去教导你。这个就是周而不比。

1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1、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广泛地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一致。君子广泛团结大众而不拉帮结派;小人拉帮结派而内部不团结。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

12、君子所思考和忧虑的是德行,小人所思考和忧虑的时候田宅禄位;君子所思考的是不能触犯法律,小人所思考的却是如何获得利益。

1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4、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5、蕅益大师引用《大智度论》讲的“三缘慈悲”来诠释周而不比。

16、孔子说:“君子办事,为公而不为私。小人办事,为私而不为公。公是公平正直,私则与此相反。分辨君子与小人,即在公私二字。”周比二字,除公、私外,其他如义与利,普遍与偏党,忠信与阿党,都讲得通。

17、国语鲁语下:“咨义为度,咨亲为询,忠信为周。”韦昭注:“言当谘之于忠信之人。”则周者,求取忠信之善道也。

18、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19、小人比的“比”什么意思?“比”同样是甲骨文,象形文字,表达的是两个人,步调一致,比肩而立的意思。和“从”字是一样的字形,但是方向相反而已。《说文解字》中说: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20、你赞赏提问,我超值回复

四、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感悟100字

1、所谓“微言大义”,短短的十六个字,孔子竟然讲清楚了“君子”和“小人”的分别。在他老人家看来,君子和小人之间,就是“周”和“比”的不同。要理解孔子他老人家的意思,我们必须搞清楚“周”和“比”这两个字的意思。

2、于是,我们知道:做人必须信守道义原则,团结周围可以团结的人而不能以谋取利益为目的勾结别人为非作歹。丧失道义原则、朋比为奸、结党营私、唯利是图,那是小人的行为。

3、但是出现了“口”字后,“周”的意思发生了变化,表示田地里的庄稼茂密,引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周密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的:“周,密也。从用、口。”

4、《象形字典》中对“比”的解释:“比,甲骨文,字形与“从”相似,像两个人、并肩而立。造字本义:两人并肩挨着。”所以“比”字,同样能够用来形容两个人关系亲密,但是更多了一层意思,表示两个关系亲密的人,连言行姿势都非常相似。

5、比有点像密,周有点像稠,对吧?稠、密它其实两个意思是很接近的,就是关系很亲近,而且是朋友这种感觉。

6、感悟:品德高尚的君子有仁爱之心,凡是别人的事情符合道义的,君子不仅乐见其成,更愿意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达成美好的目标,促成别人的进步、成功。

7、感悟:程树德《论语集释》:按此章言人人殊,窃谓当指趋向而言之。君子终日所思者,是如何进德修业。

8、孔安国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也。

9、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10、支持阅读论语,欢迎打赏

11、今人常曰普世价值,然此时代之普世价值与彼时代之普世价值或有不同。孔子之时,其理想政治乃尧舜所行大同之道,所谓普世价值即三代所行之宪政,天子、诸侯、卿大夫拥有行政权,人民拥有议政与选举权,虽不能直接参政,然通过乡举里选,亦可为造士、进士,而进士即可官之、爵之、禄之矣。

12、《论语》:礼之用,和为贵

13、把本节译成白话,有两种不同的版本。其君子忠信、待人一样而不结党分派;小人结党分派、不忠不信、待人不一样。

1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这一篇始终记得是为政,君子既是指有道德修养的人,同时也是要做一个好的领导,优秀的领袖。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论语哪一篇(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读音132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