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很难做到的诗句(精选49条)

2024-01-22 12:56:02

形容很难做到的诗句

1、穷途末路 ( qióng tú mò lù ):穷途:处境困窘。 形容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2、这里的“取次”,有人可能会觉得不合适。其实“取次”用在这里是可以的。明末清初的沈谦,词中有一句:“园林取次花残。”写园林花朵逐渐落尽的情景。也有人会觉得“惜伤”不合适,“惜伤”一词意思上不见得有硬伤,但语感和表达效果上逊色了一些,是可以斟酌改掉的。

3、云一涡,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4、这一首,可能很多人就看不出有何矛盾之处。我们先看第一句“草色渐深花欲尽”,草色渐渐地深了,花儿也渐渐落尽了。这是什么季节的风景?这是典型的暮春之景。春天刚到来,草色初生,花儿初发。而暮春之时,百花凋残,草色渐深。可是后两句又说“今宵离后何时聚,且听秋蝉诉别愁”。作者这首诗是写一次离别,第一句说是在暮春,末句又说“秋蝉”,是在秋天。那么,这次离别到底是暮春还是秋天呢?这难道不前后矛盾吗?

5、那么,你看李白由实入虚的衔接,起码有两处关联的意脉,值得注意:第次句交代“布帆挂秋风”,沿江东下,第三句顺势联想到吴中的鲈鱼,乃是自然而然;第次句交代出“秋风”的意象,第三句由“秋风”联想到张翰见秋风思鲈鱼之典,也很自然。本来张翰是见秋风起而思念莼羹、鲈鱼鲙的。由秋下荆门,引出吴中;由“秋风”引出“鲈鱼”。你看这种意脉的衔接、转换,真是浑然天成。

6、走天路、奔前方,是要忍耐一辈子的事,如果走天路不需要舍己,就不难了,但那不是天路,那是属地的路。

7、平凡的日子荡涤了青春的妩媚,流水的时光洗劫了张扬的光芒,但那如歌的岁月却把女人磨砺得一点点的高贵了起来、儒雅了起来、淡定了起来、从容了起来。

8、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司马相如《凤求凰》释义:可惜那美人啊不在东墙邻近。

9、借榻竹楼近翠篁,清幽静谧垂丝凉。(《竹林野趣》)(形容很难做到的诗句)。

10、还有一种常见情况,是关于连绵词的用法问题。连绵词是双音节语素的一种。连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有两个字,只有一个语素。一般在近体诗对仗句里,连绵词要对连绵词,比如陈与义的“前冈春泱漭,后岭雪槎牙”,泱漭对槎牙,二者都是连绵词;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潋滟对空濛,二者都是连绵词。

11、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12、危在旦夕 ( wēi zài dàn xī ) :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13、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除夜,宋代:文天祥

14、那么,从北京前往山西,是绝不可以压缩成“京西”的,“京西”一词无此用法。如果从北京前往山西,可以压缩成“京西”;那么从北京前往湖南,是否可以压缩成“京南”呢?从北京到云南呢?也是“京南”?从北京到海南呢?还是“京南”?——这样岂不是乱了吗?那么,从北京前往山西,写一路所见,该如何取题呢?很简单,交代清楚即可,可以这样起——《自北京赴山西道中作》,这样一目了然,也不会有歧义。

15、很明显,这是用张翰“莼鲈思归”的典故。按照《世说新语·识鉴》记载,西晋的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思念故乡吴地的菰菜、鲈鱼鲙的美味,就辞官回乡了。李白此行,沿途向东,必然会到吴地,所以用了这个典故。

16、   首先,这里的第三句“碧桃真有相思泪”,有问题。碧桃是桃树的一种,又名千叶桃,碧桃怎么会有相思泪呢?这个逻辑关系,反正我是理不清。后来,作者解释说,桃树有桃胶,圆圆的像泪珠。——那你应该先交代出桃胶,再说它像相思泪。没有提到“桃胶”,而直接说碧桃有相思泪,这个属于交代不明。

17、  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 务学不如务求师。 ---杨雄

18、很多初学者,在创作中经常会出现词与词之间关系处理不当,意脉衔接不上的情况。比如这首作品:

19、用闲暇时光去丰富自己的内心,读一本书,品一杯茶,赏一束花,淡淡的享受生活。

20、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虞集《挽文丞相》

21、我们再拿内容与题目对应来看。题目说“秋下荆门”,首句点到“秋”、“荆门”,次句写乘船挂帆出发,扣到题目的“下”字(乘船而下)。三四句是虚写发挥,一反一正来写,而且极巧妙地用了典故。但是,我们在创作中要解决的问题是,由实入虚,如何以严谨的意脉衔接,同时又显得不着痕迹。你看李白的手段,第三句“此行不为鲈鱼鲙”,李白说,我这次外出旅行,不是因为喜欢吴地的鲈鱼美味。

22、为工作学习生活努力,兢兢业业着,足以维持体面,但不忘乎所以,女强人不是她们,因为她们知道,人生需要执著,但更重要的还是随缘。

23、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24、    诗词创作,意脉衔接或意脉贯穿,是重中之重。意脉是内在的,文辞是外在的,意脉靠文辞来体现。元人杨载曰:“凡作古诗,……文脉贯通,意无断续,整然可观。”一句之内,意脉贯穿,整句诗才通畅、连贯;一篇之中,句与句之间意脉贯穿,这样的艺术作品才能成为完整的有机体,是活络的。一句之内,要做到意脉贯穿,则必须处理好词与词之间的衔接关系。一篇之中,要做到意脉贯穿,则必须处理好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关系。

25、因此,我们的创作不应该为了符合格律,而把其他方面都牺牲掉,这样会导致各种句子不通的毛病。在我看来,写诗不通的问题,比偶尔不合格律的问题还要严重。因为格律好改,但是不通之句难改,尤其养成积习后,那是越发难改的。故而希望大家以后创作诗词,要以思路型导向为主,兼顾格律,同时一定要注意思路贯通,意脉的连贯性。

26、要随时带着微笑,简单的生活。淡淡地来,淡淡地去。

27、山穷水尽 ( shān qióng shuǐ jìn ) :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28、第三句也有问题。“取次花残秋露至”,此花乃是春天的花朵,花残是暮春之景,暮春之后,怎么会“秋露至”呢?这是一句之内,前后矛盾。

29、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30、首句说,“霜落荆门江树空”,秋来霜落,木叶零落,荆门一带的江树就变得极为空疏了。这句子看起来简单,但是多少人连这种简单的关系都处理不好。

31、很多人在创作时,只要是为了符合格律,其他方面都可以牺牲。因为格律主导了他们的创作导致了他们没有明晰的写作思路,就胡乱下笔,为了平仄押韵对仗不惜一切代价、不顾一切汉语的基本语法要求,不顾任何写作常识,从而延伸了以下六种问题。他们忽视了,诗词创作应该是思路导向型,而非格律导向型创作。写诗词,符合格律固然重要,但是把句子写通,保证创作思路贯通,更为重要。

32、有的人写诗句子不通,是因为逻辑搞不清楚,词语搭配不当造成的。我们看诗词,创作诗词,起码对基本的字词使用要有简单的分析能力吧。不能浑浑噩噩地看,糊里糊涂地写,感觉像模像样就可以了。这样肯定不行,诗词具体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精准使用,极其重要。因此,要培养对每一个字词使用的敏感。先看这首小词:

33、学会一个人生活,不论身边是否有人疼爱。做好自己该做的,有爱无爱,安然对待。缘份到了,伸手便去抓住,缘份未到,就去为自己营造一个温馨的小世界。

34、这里的“勺蔻”一词,我没有查到,不知何意。可能有人会觉得是指豆蔻年华,但是用“勺蔻”一词,是没有依据的,属于生造词,故而第二句不通。

35、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36、释义:就算是真有像古籍上说的挥舞长戈让夕阳回升的功力,也无法挽救当时注定灭亡的宋朝了!而现在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楚囚的南冠,只不过这次换成文天祥成了势大元朝的阶下囚。

37、释义:夜深了,月光和砧声穿进帘栊,更使人联想到征人在外,勾起了绵绵的离恨和相思。因而长夜不寐,愁思百结。

38、多少难熬的我都熬过去了,如今的我不闻不问不痛不痒又凭什么不快乐。

39、第二句说“闺深月透纱”,提到月光透过窗纱;第三句紧跟着“闷听檐下雨”,听着屋檐下滴答滴答的雨声。既有月,又有雨,这难道不前后矛盾吗?到底是晴天还是雨天呢?这一首内容前后矛盾的情况,还比较明显。

40、这是组诗,第一首前两句说:“忽报溪山可远行,沉沉暮色转新晴。”这里也有交代不明的问题。“忽报溪山可远行”,这里说“忽报”,谁报道溪山可以远行呢?不知道是谁报,主语不见了,感觉有些别扭。我们看古人所说,薛涛的“西风忽报雁双双”,有主语“西风”,其实是西风送来一双双大雁,她用了“报”字形容,就特别形象。程敏政的“隔岸钟声忽报晴”,主语是隔岸的钟声。

41、有很多初学者,因为笔力有限,并不能真切地描摹现实,往往刚开始写诗,会采取虚构写景的方式来写。但即便是虚构写景,起码写出来也要让人感觉真实吧。有的人写诗粗枝大叶,顾前不顾后,或顾后不顾前,导致前后内容矛盾。这种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

42、关注视频号,直播不错过,可以看“直播回放”

43、看不清的东西,就让它继续模糊下去吧。有些事,有些爱,有些人,看得太透彻,反而会受伤害。

44、上句想写太阳照在水面,波光潋滟的情景。但“潋滟”是一个连绵词,作者硬把它拆开,为了凑成五字句,只用一个“潋”字,这样是不妥的。

45、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辛弃疾《鹧鸪天·游鹅湖醉书家壁》

46、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 ---斯大林

47、一旦嫁到豪门就像是深陷大海,从今后昔日情郎也变成陌生人。

48、释义:真是无可奈何啊!我被那微不足道的名利所羁缚,又被那难以割舍的感情所耽搁,可惜那些风流韵事都被丢到一边了。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形容德育的诗句(精选55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